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应用残端保留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逐年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随机、对照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及重建后6,12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检测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前及重建后3,6,12个月测试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及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重建后有114例患者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保留残端组61例,非保留残端组53例。两组患者重建后6,12个月患侧膝关节的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比较,重建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优于重建前(P0.01)。重建后3个月、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能更快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的优劣以及保残重建对本体感觉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1年随访。方法:回顾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75例,其中非保残重建37例,保残重建38例,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进行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并采用被动角度重复试验进行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患膝关节活动度均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膝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较治疗前均获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保残组健侧和患侧本体感觉偏差小于非保残组(P0.05)。治疗后摄片检查发现两组各有2例患者胫骨骨道偏离理想位置,未见独眼畸形发生。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修复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朱成祥  赵其纯 《医学信息》2018,(21):97-99,10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8月~2017年10月筛选50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应用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患者22例设为实验组,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28例设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ysholm、IKDC、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对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性随访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21.43% vs 9.09%),实验组在避免膝关节僵硬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优于对照组(4.55% vs 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实验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创伤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6例行人工韧带重建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军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保残组36例(保留残端重建)和非保残组30例(术中完全清理残端)。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保残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和本体感觉测定结果均明显优于非保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 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可降解缝线锚钉固定3点法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关节镜下缝线锚钉3点法固定前交叉韧带(ACL)止点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47岁。手术前后行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评估患侧膝关节稳定性;术后采用测量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情况。随访时对健侧膝关节同时行测量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评分作为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对照。结果 所有患者X射线片显示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无再次骨折移位,患膝查体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患膝术后6个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78、0.91,P> 0.05、> 0.05、> 0.05),患膝术后6个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1、-23.12、-41.11,P <0.05、<0.05、<0....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或断裂的患者,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常规手术修复方案,而对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残端的保留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其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从2001至2016年关于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关节位置觉及KT 1000/2000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1篇文献;(2)Meta分析结果:与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保留残端相比,保留残端在膝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OR=-0.50,95%CI(-0.74,-0.26),P0.000 1]、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OR=-0.13,95%CI(-0.26,-0.01),P=0.030.05]、Lysholm评分[OR=1.25,95%CI(0.63,2.06),P=0.000 2]、IKDC评分[OR=1.28,95%CI(0.27,2.28),P=0.01]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在膝关节关节位置觉[OR=-0.30,95%CI(-0.79,0.18),P=0.22]、KT 1000/2000评分[OR=-0.05,95%CI(-0.13,0.03),P=0.24]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比不保留残端更有益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但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分级及定义。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 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 PST)、Lysholm评分表、IKDC2000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未发现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后患侧活动度与健侧活动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44,P =0.069)。骨隧道扩大组与非扩大组间ADT、Lachman和P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14、0.011、0.005,P =0.33、1.0、1.0)。40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与术后Lysholm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50,P <0.001);术前IKDC2000评分与术后IKDC2000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8,P <0.001)。骨隧道扩大各级别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274,P =0.292),各级别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膝关节镜下单束解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患者中期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较严重,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1/2腓骨长肌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已运用于临床,但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106例,行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包括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的客观指标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结论:(1)术后所有患者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2)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方面,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综上,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是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恢复快且功能良好,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效果肯定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为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在遭受剧烈运动或暴力作用下发生的撕脱骨折,属关节内损伤。由1875年Poncet首次描述,早期常见于儿童的儿童型前交叉韧带撕裂,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骨折移位较大时造成的愈合畸形或不愈合容易导致前交叉韧带松弛甚至丧失功能,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稳。 Fiber Tape:型号AR-7237-7,由Arthrex公司提供。为不可吸收、宽2 mm扁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酯编织的缝合线,中部为扁平带状,逐渐过渡到两端的圆柱状结构,具有一定柔软性及相当的韧性,常被应用到肩袖修复或肩锁关节重建。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打结能力,滑结前进顺利,简化了关节镜打结程序。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在断裂强度、刚度、结强度和结滑移方面更具优势,但延伸率要低得多。广泛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其具有与标准聚酯缝合线相当的生物相容性特征。 背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需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中常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空心钉、钢丝、钛缆等)内固定,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复位弹性(缝线)内固定具有微创、术野清晰、固定准确性高、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愈合好、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关节功能康复快等优点,但也有强度不够、骨块切割等缺点。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与开放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法分成2组,微创组17例采用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开放组15 例采用开放手术骨折复位(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内固定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及术后第1,6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摄X射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②2组患者年龄组成、骨折类型、受伤原因、术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术后X射线片复查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移位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④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6);⑤膝关节活动度:2组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开放组(P < 0.05);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2组患者术后1个月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开放组(P < 0.05);⑦提示2组患者经过手术干预膝关节屈伸活动大部分恢复,且随时间延长恢复程度越高。与开放内固定(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相比,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出血更少,创伤更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恢复程度更高。 ORCID: 0000-0003-1711-8964(李广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在疼痛的控制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比较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8月.根据渥太华纽卡斯尔标准(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估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S.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37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ARS人工韧带移植组与自体肌腱移植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MD=12.46,95%CI:12.46~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滕纳尔(Tegner)评分,MD=1.72,95%CI:1.45~1.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MD=4.31,95%CI:-0.7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MD=0.52,95%CI:-0.21~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在术后6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较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更好;在术后12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保留及非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4.03~2015.05收治的64例有韧带残端残留的ACL断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四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技术,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残端组和非保留残端组,每组32例,非保残组给予切除残端行常规关节镜手术重建ACL,保残组在保留残端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记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进行对比,术后1年测本体感觉,部分患者二次手术时探查重建韧带。 结果 6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7个月。术后1年Lysholm评分,非保残组平均91.9分,保残平均93.2分;IKDC 评分功能在A、B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0例;抽屉试验阴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1例,Lachman 试验阴性两组均为30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本体感觉重复试验无差异,患者自述关节稳定性及位置觉以观察组稍优,术后共有9例患者二次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4例,观察组5例,镜下见对照滑膜覆盖率及韧带表面光滑度较观察组稍差,因例数太少,未行统计学分析。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术重建 ACL ,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患者有更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和保留残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有关,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均行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在术后3 d、3、6个月时VAS评分的结果,以及患者术后症状疼痛缓解和住院时间的情况。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后的满意度结果。结果:在手术后的3 d、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改善,且术后患者的症状疼痛缓解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其差异结果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与Cobb角无明显差异,经过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为(20.26±2.67) mm,Cobb角为(9.01±1.36)°,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18.83±3.62) mm和(11.34±2.35)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术后的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的满意度仅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μ=4.6399,P=0.0000)。结论: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3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组织损害程度、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全负重功能训练时间等指标。患者术后随访1年,评估术后3、6、12个月时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组织损害程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B组(P<0.05);全负重功能训练的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膝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害小、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活动时间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芬太尼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诱导麻醉,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舒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气、应激指标以及疼痛指标的变化。结果:瑞芬太尼组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在切皮后2 h、术后4 h和术后12 h较麻醉前波动较大,而联合用药组在术后12 h时恢复麻醉前水平;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较麻醉前无明显改变;瑞芬太尼组的血糖、皮质醇等指标在切皮后2 h、术后4 h和术后12 h时变化较联合用药组明显(P<0.05);两组术后1 d时的VAS得分及5-HT水平无明显差别,术后3 d时,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及5-HT水平均较术后1 d时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舒芬太尼诱导麻醉可减轻老年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腘绳肌腱(semitendinosus/gracilis,ST/G)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和不同康复训练方式术后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共80例(80膝),按照手术方式及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4组,每组20例(20膝),包括保残专业康复组,保残常规康复组,非保残专业康复组,非保残常规康复组。比较末次随访时4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试验和本体感觉测量结果。 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4组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和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01),且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四组患侧与健侧位置觉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Lysholm、IKDC评分中末次随访与术前的差值增量、患侧与健侧位置觉差异为因变量,以手术方式和康复训练方式为自变量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两自变量对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本体感觉恢复影响具有显著性(P<0.001),并且保残组两评分增量显著高于非保残组(P<0.001),专业康复组两评分增量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P<0.001),而保残组位置觉差异显著低于非保残组(P<0.001),专业康复组位置觉差异显著低于常规康复组(P<0.001)。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四股ST/G保留下止点残端重建术是治疗ACL损伤的理想手术方案,术后实施分时段、个体化专业运动疗法康复,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和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性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DOA)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76例膝关节D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8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组加用医用臭氧关节腔注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关节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并于治疗6个月后逐渐上升,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期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5周后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关节压痛值均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176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两组患者均未见感染、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活性氧联合玻璃酸钠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DOA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jury is a commonly sport-induced knee joint injury that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knee stability. ACL reconstruction is a commonly used treatment method, but researches on 1/2 peroneus longus tendon (PLT) graft are rarely reported.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removing the autologous ipsilateral 1/2 PLT under arthroscopy for AC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complete ACL rupture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2010 to December 2014 were enrolled, and autologous ipsilateral 1/2 PLT was removed under arthroscopy for ACL reconstruction. At baseline, 3, 6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knee stability was evaluated manually through the anterior drawer test, Lachman test, and pivot-shift test, and the knee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Tegner activity scale, Lysholm and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co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anterior drawer test, Lachman test, and pivot-shift test tests were negative in all patients. In terms of Tegner activity scale, Lysholm and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cor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baseline and postoperative 3 months as compared with postoperative 6 months (P < 0.05); the scores at baseline and postoperative 3 month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5); the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6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utologous ipsilateral 1/2 PLT is a good choice for ACL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achieving rapid and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knee joint, which is not only minimally invasive and easy to operate, but also exhibits good therapeutic efficacy. © 2017,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远期功能恢复效果的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68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34例。所有患者院内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随访,观察组院外接受延续性护理,通过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建立出院访视档案、组织成立延续护理俱乐部等措施,将系统、规范的院内护理延伸至院外。持续12个月后,对比2组康复锻炼依从性、生活质量、髋关节与膝关节功能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进行康复锻炼时,锻炼时间、锻炼动作严格遵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3、6、12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12个月时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HAMA及HAMD)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提升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远期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希望护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希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水平、希望水平以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水平、希望水平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希望护理干预对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