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36例偏瘫患者合并肩痛行康复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康复治疗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36~64岁,平均58岁。脑溢血14例,脑血栓形成5例,脑梗塞3例,脑血栓2例,脑外伤12例;右侧偏瘫14例,左侧偏瘫22例。病程3个...  相似文献   

2.
宋占德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85-278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下肢重度偏瘫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针刺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主,临床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辨证治疗。急性期重点以刺患侧,手法以泻为主;恢复期健侧、患侧同刺,手法以补为主,并用艾灸。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10 d为1疗程。休息3 d,继续治疗。结果针灸36例,痊愈21例,占58.33%;好转12例,占33.33%;未愈3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下肢重度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贺雪琴 《医药世界》2010,(6):516-516,523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法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 120例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男58例,女62例,年龄40~63(平均48)岁,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一般康复指导。护理组同时实施肩痛的护理干预,2个月后进行肩痛的评估。结果护理组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肩痛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肩痛的发生率,有效促进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各22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治疗组给予早期康复治疗配合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治疗1个疗程(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22例患者痊愈3例,好转18例,病情未见明显变化1例,无一例恶化,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22例痊愈1例,好转17例,病情未见明显变化4例,无一例恶化,总有效率81.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向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穴位采用多向刺并配合肩关节活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向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ADL能力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WMFT、BI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WMFr、BI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患者FMA、WMFT、BI指标明显优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有助于刺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患者的ADL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与对照组(5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及康复治疗,实验组在该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9例患者痊愈19例,好转2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7.98,P<0.01)。结论针灸配合治疗偏瘫肩痛可显著提高西医、康复治疗疗效显著,针灸用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婷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20-121
目的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3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1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h/d,每周训练5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 6h/d,每周训练5d,连续3周;mCIMT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r指数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3±5.0)(F=1.105,P=0.381),BI评分为(63.1±10.2)(F=0.930,P=0.400),STEF评分为(63.2±8.7)(F=1.842,P=0.167)。2周后,CIMT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6±5.1)(F=11.663P,=0.000)、BI评分为(77.3±9.5)(F=4.138P,=0.020)、STEF评分为(78.8±4.7)(F=13.892,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6.1±3.8)(F=123.760P,=0.000),STEF评分为(86.3±5.6)(F=8.371,P=0.001),BI评分为(85.6±6.5)(F=4.372,P=0.016),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和CIMT组FMA评分为(60.0±3.3)和(59.6±4.0)(F=64.286P,=0.000),STEF评分为(89.6±4.6)和(88.6±5.0)(F=63.640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5)(F=46.772,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与Bobath组技术相比,mCIMT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肩周局部药物注射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该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28例为治疗组,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该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措施及肩周局部痛点药物注射。于治疗前、治疗3d、1周、4周时分别采取数字模拟疼痛评分(N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ADL BI)、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NRS、FMA、MBI、HAMD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RS、FMA、MBI、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肩痛程度NRS积分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3天及1周、4周时疼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3Z(P〈0.05)。结论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训练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收到较满意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压氧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应用高压氧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1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脑出血,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更好、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常规疗法联合高压氧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ADL,临床疗效良好,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对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收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本文A组患者选择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B组患者则选择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MWS等在治疗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组患者明显优于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的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病理性联带运动发生机理,我们采用针刺疗法,对住院的102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治疗。其中针刺瘫、健双侧者为观察组,共55例;单纯针刺瘫侧为对照组,共47例。结果:针刺5次后观察组瘫侧下肢肌力达Ⅲ级42例,而对照组仅9例,针刺10次一瘫侧下肢肌力达Ⅳ组41例,而对照组仅11例,让实病理性联带运动机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余红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42-374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lO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康复组各5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临床护理与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治疗,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患者MBI评分、FMA评分临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残疾水平)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偏瘫8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142例脑卒中的偏瘫患者14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5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3%)明显高于对组(51.7%)。P〈0.01。结论:灯理花素注射液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2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超激光治疗、低频治疗、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20 d.治疗前、后采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Fugl-Meyer量表对患肩疼痛、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8例患者经过为期20 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治疗后患侧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奚  宗莉莉 《江苏医药》2001,27(8):629-629
肩痛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报道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中有 70 %~ 84 %的患者可有肩痛发生。肩痛不仅影响患者对肩关节的保护固定 ,也妨碍了平衡维持、行走及自我护理。本文对36例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进行运动治疗配合温热磁场振动治疗 (以下简称磁热振 ) ,与单纯运动治疗比较的临床观察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36例患者经CT或MRI确诊 ,除外肩部创伤和肩关节周围炎史 ,并有偏瘫肩痛 ,病程 10天至 3个月 ,随机分为运动治疗加磁热振治疗组 18例 ,单纯运动对照组 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偏瘫侧…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高达70%-80%[1],大约有2/3患者留有一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强制性运动疗法(Comstraint-induced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针对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有研究表明接受CIMT康复治疗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康复训练者,但对急性期脑卒中应用CIMT康复训练的研究报道甚少,其效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67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灸治疗+常规训练治疗,23例)、B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20例)、C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早期康复治疗,24例),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简化Fugl-Meyer评估( FMA)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 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B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能力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