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化工厂在18~20公斤/厘米~2二乙撑三胺热钾碱脱碳中间试验的基础上,于1973年1月11日开始,在相同的装置上,又对二乙醇胺热钾碱脱碳进行了中问试验,选用的试验条件是根据二乙撑三胺热钾碱法脱碳所提供的工艺条件。中间试验运转一个多月以来,操作稳定,数据的重复性良好。试验结果表明:二乙醇胺作催化剂的热钾碱法仍具有二乙撑三胺热钾碱法的特点。当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举世闻名的"侯氏碱法"在大化通过室内和中间厂的试验,建成我国第一个大型联碱车间,并于196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的历程。总结了大化联碱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 溢流菌帽碳化塔中间试验,在化工部科技局主持下于1987年11月9日在大连通过技术鉴定.该技术由制碱工业研究所开发研制.为了改进传统菌帽碳化塔生产重碱质量差的缺点,该所自1979年始,历经数年的研究改进,研制了溢流菌帽碳化塔,并于1984年在该所中试车间建成φ700×18000mm的中试装置,经过1985、1986两年的联碱试验和氨碱试验,取得了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联合制碱试验工作开始于1938~1942年.当时永利化学公司在侯德榜同志创导下,提出联合纯碱和合成氨两大工业,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的建议和流程,并进行了日产数十公斤的中间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称为侯氏制碱法或联合制碱法.由于当时处在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这项新的制碱法无法得到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WH_2—300活塞推料离心机分离重碱中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着重介绍应用活塞推料离心机分离重碱中间试验研究情况.通过对重碱含水、含盐,洗涤水用量,滤液含晶量,离心机生产能力和连续工作时间等条件的试验研究,得出了活塞推料离心机分离重碱的主要关键是离心机的筛网、重碱结晶粒度及结晶形状.  相似文献   

6.
<正> 侯德榜是著名的科学家、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我国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他的丰功伟绩早已被世人确认,且有许多专家撰写回忆文章予以颂扬.我作为晚辈,与侯老接触是在1956年至1964年期间.这八年,是侯氏制碱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是中间试验进一步印证室内试验、确定操作条件从而用于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中型氨厂因工艺流程多,原料范围广,所以脱硫使用的方法较多,湿法与干法都有。我国大中型氨厂中,老厂以及按省Ⅰ定型设计建设起来的厂,大部份采用砷碱法脱硫。1964年大连化工厂与丹阳化肥厂合作完成了氨水液相催化法脱硫中间试验并首次用于合成氨厂脱除半水煤气中的硫化氢。同年12月衢州化工厂在砷碱法装置上进行了扩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江西氨厂、柳州化肥厂等单位相继改用氨水液相催化法脱硫。 1965年四川化工厂完成了常压改良A.D.A法脱硫小试验及中间试验,1967年2月首先在中型合成氨装置中成功地取代了砷碱法。此  相似文献   

8.
<正> 摘0001 TQ051·1 高效纯碱降温设备的研究—流化床凉碱中间试验——大连制碱工业研究所著,1979年。大连制碱工业研究所藏。采用立式单层圆柱型带有搅拌刮板和U型内换热器的流化床设备,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纯碱降温研究。报告指出,试验证明了这套装置属高效设备,它能够连续操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举世闻名的“侯氏碱法”在大连通过室内和中间厂试验,建成我国第一个大型联碱车间,196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生产能力发展到30万t/a;1996年氨碱改联碱工程投产。使联碱生产能力达到48万t/a的历程,总结了大化联碱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发展与改进,如蒸汽煅烧炉、离心式压缩机的应用,冷析结晶生产工业氯化铵、母液喷射吸氨工艺氯化铵结晶逆料取出技术、重质纯碱生产及氯化铵造粒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采用三相湍流装置这种新型结构使液相和气相直接接触,进而强化制碱工艺中传质和传热过程的可能性.根据一系列的实验(实验室试验、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介绍制碱工艺中应用湍流装置的可能性和采用这种装置取代至今采用的装置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片状烧碱(以下简称为“片碱”)的生产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是片碱的温度、片碱机的结构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从1971年开始大沽化工厂对片碱降温、包装等进行多年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键的片碱温度仍然没能彻底解决,最好时为90℃多,一般为100~120℃。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试验终止。由于片碱温度仍然很高,所以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当时采用:内袋(牛皮纸二层,中间塑料薄膜袋二层)、外袋(牛皮纸二~三层),每袋为40公斤。包装袋  相似文献   

12.
我厂进行的二乙撑三胺催化热钾碱法,试验研究工作始于1971年,并成功地由试验室工作扩大到中间试验。1975年5月25日顺利投入了工业生产。二乙撑三胺催化热钾碱法脱碳新工艺投入工业生产,为我国合成氨气体净化技术闯出了一条新路。二乙撑三胺催化热钾碱法脱碳,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破洋框框,走我国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的精神指引下研究成功的一项新工艺。经过近一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该法先进可靠,操作稳定,且主要技术经济效果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建国三十年来,纯碱工业发展较快,特别在前十几年发展的幅度大,中间有十几年在徘徊,近几年稍有回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纯碱工业技术路线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有发展氨碱法和联碱法之争,一度曾有单纯发展联碱法而屏弃氨碱法的打算及规划。我们认为在解决排放废液或利用废液、废渣的情况下,适当的保留和发展氨碱  相似文献   

14.
<正> 直径500毫米外冷式碳化塔中间试验装置由四川自贡鸿鹤化工总厂与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共同开发。装置于1979年9—10月建成,1980年以来进行了中间试验,已达到规定的指标。达到的指标为:1.制碱周期在30天以上;2.塔的单位容积产量0.8—0.9吨/日;3.重碱平均粒径118.6μ,平均松比重为0.533克/厘米~3,稳定性好;4.塔顶尾气中 CO_2含量平均为1.33%,最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工业上制取重碱的方法有二:氨碱法和联碱法。氨碱法的产品是重碱及副产物氯化钙,同时氨回收利用。联碱法的产物是重碱和氯化铵。但上述方法生产纯碱均需较高的投资费用,加上高压系统设备及氯化铵“盐析”工序所需的致冷设备等,使其整套生产装置的工艺操作较为复杂,即使是与小氮肥厂配套的小联碱企业,建厂投资不下几十万元。这样就使一般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望碱兴叹了。本文阐明的中间盐法制取重碱和氯化铵,不需高压设备和冷冻装置,仅在一般操作条件就可实现。本法采用的主要原料是碳酸氢铵及氯化钠,均属长线品种,且工艺操作易于掌握。现将中间盐法生产重碱及氯化铵的化学原理、工艺流程和生产操作方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化工部制碱工业研究所开发研制的重质纯碱生产技术,是以轻质纯碱为原料的非均相水合法.1982年至1983年完成了中间试验,并通过了成果鉴定.随后于1983年8月选定在江苏省连云港化肥厂建了一套年产2万吨重质纯碱示范装置.该套装置于1984年底至1985年5月进行了生产运转,又于1985年6月12日至1985年7月3日进行了连续运转考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了使该项成果能迅速地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去,化工部制碱工业研究所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邹春华  吴和平等 《人造纤维》2003,33(1):15-16,20
介绍瑞士毛雷尔压榨机二次浸渍工艺及其症结所在,对其改造进行设计探讨。为解决毛雷尔压榨机碱纤维素二次浸渍效果不良的问题,在碱纤维素出中间压榨的上下网中间安装一个粉碎辊和二次浸渍碱液喷淋管,使碱纤维素达到充分反应的目的,从而提高浸渍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氨碱废液废渣污染胶州湾,近年来青岛碱厂对废液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工作,如测定废液的物化特性,进行了蒸馏废液的清液与海水兑合试验,蒸馏废液用锅炉烟道气碳化降低pH值的实验室实验和中间试验.运用板框压滤机,滗析机和带式压滤机对蒸馏废液和盐泥进行脱水中间试验,并进行了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比较,确定了废液处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废液治理工业化的实现是因地置宜地在海滩上筑坝建处理场.废液利用旋液分离器和螺旋分级机除去大砂粒;经石灰窑气中和使废液pH值控制在6-9范围内;通过沉淀澄清使废液悬浮物含量降至≤250mg/1排放;通过带式压滤机使废渣滤饼含水率降至55%左右,达到可以转运和堆存的目的.脱水后的氨碱废渣可以填海造地,并作为综合利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纯碱工业》1990,(2):37-39
<正> 1989年我所以深化科研改革总揽全局,深入“双增双节”,推动科研、设计、情报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1989年各项指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现就1989年制碱部分主要科技工作简介如下:一、沸腾煅烧技术改进沸腾煅烧改进试验装置是我所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中间试验规模的生产装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用联碱法生产的纯碱与氨碱法生产的纯碱相比较,前者产品质量不够理想,特别是小联碱厂的产品质量更为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碱结晶质量不好。为解决这一问题,化工部制碱工业研究所于1976年做了添加表面活性剂改善重碱结晶质量的室内试验,1979年至1980年又完成了中试,1984年10月石家庄市联碱厂生产试用。通过试验和几年来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