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丰、歉梅雨年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天气图和OLR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0-9192年中丰(5年)、歉(5年)和正常(3年)梅雨年各年梅雨中低纬度地区的各种场和距平场,主要天气活动,发现:它们的平均流场和距平场、垂直线环流、副高脊线和ITCZ位置、相对湿度场、垂直运动场以及OLR场均有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3.
4.
1999年上海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姚建群  张家澄  陈永林 《气象》2000,26(9):31-35
对1999年上海地区入梅早、出梅迟、梅雨期长、梅雨量超历史纪录的环流特征和原因作了初步统计分析,其中分别讨论了西太平洋副带高压强度及脊线位置、东亚夏季风强度经指数及爆发迟早、低续热带地区对流活动、台风的频数及移劝路径等天气气候因素与1999年上海地区梅坏处主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主体位置偏南、偏东,东亚夏季风爆发早、强度指数偏弱,ITCZ赤道辐合带)不活跃,台风位置偏  相似文献   

5.
2008年梅雨异常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若芸  金荣花 《高原气象》2009,28(6):1326-133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江淮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2008年入(出)梅显著偏早、 梅雨期长度略偏短, 梅雨分布呈南涝北旱、 东多西少, 梅雨量偏少、 强度偏弱。(2)该年入梅显著偏早是东亚大气环流由冬季型向夏季型转换提前所致, 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北跳、 500 hPa西风带环流调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 夏季风北涌至江淮流域的时间均早于常年。(3)该年出梅显著偏早的主导因素是冷空气活动。(4)南涝北旱梅雨型是受南亚高压东段脊线位置接近常年、 副热带高压脊线处于适宜梅雨发生纬度带的南段、 低空西南急流和水汽输送带北缘位置以及高空强辐散和中低空强辐合区位置偏南的影响。(5)东多西少梅雨型是冷空气路径偏西所致。(6)梅雨期夏季风北涌至江淮流域活动次数偏少是梅雨量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赵悦  程升壮 《贵州气象》1994,18(6):3-11
本文对1961~1991年贵州出现的40次秋风天气过程影响系统逐一进行了个例分析,讨论了贵州重秋风年和无秋风年500百帕平均环流特征,归纳出产生秋风天气5种不同的环流型,并对每种环流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入梅日期、出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 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布,高压强度增强。中层500 hPa极涡强度增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强度增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蒙古高压增强,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0°~25°N之间。低层850 hPa南半球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向北偏西方向伸展,与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在南海北部汇合,在我国江淮流域形成一条准东—西向的强风速辐合带,一直延伸到国际日界线附近。丰梅年低层辐合增强,高层辐散增强,高低层抽吸作用增强,垂直运动增强,对流旺盛,有利于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8.
梅雨异常与季风区大尺度环流异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3—1979年热带地区 u、v 格点资料和1980—1986、1991等年 ECMWF 资料,着重对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变异与梅雨异常进行了探讨.结果指出:1.孟加拉湾南部海域越赤道偏南气流的存在和强弱变化是判断梅雨季是否出现异常旱涝的关键.2.梅雨季内出现区域性的持续性暴雨时,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将发生个一次大调整.3.中国南方夏季风活跃程度,对判断该年梅雨异常旱涝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洲夏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与江淮梅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池胜 《气象科学》1996,16(4):308-313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3年4~9月的200hpa和850hpa格点资料,利用滤波技术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亚洲地区夏季风环流低频振荡的特征及其对江淮地区梅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季风环流的低频变化存在三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其中,第一特征向量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相似,它们的位相转换与季风系统各主要成员的活动密切相关;江淮地区低频气旋性切变线的活动对梅雨期的长短乃至该区的干旱和洪涝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初夏汛期和东亚夏季风环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主要根据低层夏季风热力学性质与流场演变特点深入讨论我国南方初夏汛期包括华南前汛期和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同夏季风活动的联系,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环流建立过程的阶段性和类型,指出汛期的开始与结束同夏季风前沿位置变动一致。我国夏季风从开始到发展鼎盛时期低纬大气环流的演变过程各年不完全相同,主要可归纳为4类,每类包括4个或3个不同阶段,从而可认识到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的非单一性,它可有4种结构模型,即仅是东南季风P的单气流型、强东南季风P与弱西南季风A的双气流型、强东南季风P和弱西南季风M的双气流型、强东南季风P和强(或弱)西南季风M以及弱西南季风A的3气流型。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mmer monsoon and foe change of the lower layer wind field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arly summer flood periods of southern China, Including the first flood period of South China and the plum rains period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ummer monsoon is analysed.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es of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of East Asia are investigated.It is shown that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flood periods are exa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rival and departure of the fore boundary of the summer monsoon.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the circul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arrival of the monsoon to the time of great prosperity of development are not the same for each year.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Each category may have four or three stages.Besid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ummer monsoon regime of East Asia is not unitary.There exist four types of structure model of the monsoon regime of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3.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比1954—2001年江淮流域各省入梅日与国家气候中心划定的入梅日,选取入梅一致年份进行合成,分析了入梅前后大尺度环流场的变化特征及梅雨期间的典型环流结构,并用多年平均的逐候资料追踪了典型环流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 入梅后,低空急流向西伸展至长江以南地区,高空急流北抬,有利于江淮流域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高度差值场出现“印度-我国东海-日本岛以东洋面-北太平洋中部”的波列,其中印度半岛、江淮流域及东部沿海、北太平洋中部变化显著。入梅前、后,低层辐合中心均与雨带配合,经向风散度的变化在总散度中起主导作用;(2) 梅雨期典型环流结构在我国东部经向剖面图上,表现为“双脚型”涡度场和“鞍型”温湿场及高而窄的θse 密集带(锋面/锋区),密集带与雨带对应。入梅前此典型结构已存在并与江南雨带相伴随,入梅后典型结构与雨带一致北推影响江淮。追踪其演变过程发现,梅雨期典型环流结构于3月底4月初开始建立,与东亚-西太平洋海陆温度热力差异的转向一致,可认为是东亚副热带季风开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云南初夏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利用1973~1987年云南省124个站的逐日雨量资料,分析得得云南省初夏5-6月降水偏多的年份为1978,1981,1984和1985年,降水偏少的年份为1977,1982,1993和1987年,并利用1973~1987年北半球500hPa等压面高度资料以及200hPa副热带风场资料,研究了云南省初夏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初夏降水的多寡在前期500hPa高度场和200hPa纬向  相似文献   

15.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6.
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特点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2004年台风汛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进而对其成因做了分析。结果指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特点是生成总数较常年略偏多,热带气旋生命史普遍较长、:生成时间相对集中、生成源地偏东,转向路径偏多,登陆气旋数多于常年平均值,登陆地段集中且偏北,集中在华东到日本一带。其成因在于:(1)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且西伸脊偏西,同时副高分布形态多呈块状,使得2004年台风的高频活动区向北偏移,直接对华东到日本一带造成威胁,乃至正面登陆影响;(2)澳大利亚高压强大,越赤道气流强,赤道辐合带辐合偏强、位置偏东,造成台风活动比较活跃且源地偏东;(3)西风带环流经向度较常年偏大而且副高多呈块状分布,东西两环副高之间形成的鞍型场有利于台风过此通道北上转向,导致转向台风偏多。  相似文献   

17.
用改进的CCM1(R15L12)气候模式,模拟研究了1991年热带印度洋持续暖海温对东亚初夏季节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有利于初夏高原上空大气增温,从而有利于热带东风急流的发展北移和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北跳,并引起5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加强北抬。印度洋暖海温还引起初夏东亚大陆温度场回升。对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加强起到积极作用。上述特征加速了东亚初夏季节转换过程,有利于江淮梅雨较早发生。  相似文献   

18.
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别进行了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和偏小的数值试验,对6-8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或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则我国夏季风变弱,特别蝇使得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减弱。南极海冰面积偏大使得我国黄河-长江-带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海冰面积偏大,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相一致。可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经验分析 ,对中国东部季风区 1 880年以来 1 2 0多年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型 ,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划分为两类四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雨型的大气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20.
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刘颖  倪允琪 《气象学报》1998,56(6):681-691
文中以SVD分析技术为基础,发展了一种用以提取一个矢量场和一个标量场耦合信号的统计诊断方法——联合SVD方法(简记为CSVD),并运用CSVD分析了ENSO对亚洲季风环流系统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Nino年,印度夏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在LaNina年,印度夏季风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且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南北气流交汇区和索马里急流区,而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则在江淮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