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几年,“新媒体”一词,在人们的谈话和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媒体在实践中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为了追踪新媒体发展,满足读者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知识、信息以及发展情况的欲望,从本期开始,我刊特邀请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为《专题讲座》栏目撰写文章,介绍新媒体的概况、有关技术以及其与广电媒体的关系。本讲座共六讲,分别是视听新媒体概述;视听新媒体与相关技术;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广电媒体的关系;视听新媒体与广电产业发展;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视听新媒体与广电管理体制改革。希望读者喜欢。  相似文献   

2.
张文锋 《中国记者》2014,(1):123-125
2010年编入欧盟法典的《视听媒体服务指令》(Audiovisual Media Services Directive;AVMSD)是为了适应数字化与网络化的传播技术环境而进行的传媒内容规制立法,体现了欧盟在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对复杂多样的视听媒体服务进行合理、有序规制的理念与方法。该指令作为欧盟的法律文件,对其众多成员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视为西方有代表性的视听媒体法规,其中蕴含的制度理性,对于我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制度建设有积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以视听新媒体内容规制为侧重点,对此法规文件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3.
龚赟 《新闻知识》2012,(6):81-82,64
随着Twitter、RSS、Wiki等以聚合某个群体为主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凭兴趣喜好快聚快散,互联网的"湿"度越来越大。"湿"的环境催生了"湿"的营销方式。不同于以往干燥、强制性的大众营销,"湿"营销是一种"人性化"的营销,强调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能实现更加精准的投放,更加统一的平台和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沟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湿"营销的兴起必将带来网络营销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个人媒体跃居主导地位的关键时期,意味着用户本位主义全面确立趋势下一个历史拐点的形成.这对于一直处于广告商意志主导下的视听率研究体系来说,如何有效转换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点,遂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个框架性构想和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思路,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充分体现并融汇贯通数字化网络新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和社区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传统广电媒体、报刊类媒体、各类商业公司纷纷涉足该领域,国外资本也积极寻找途径渗透中国新媒体市场。这种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国际化的特征,给视听新媒体的管理带来严峻挑战。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视听新媒体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拓展新的管理思路、改革现有管理体制中不相适应的部分,成为广电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信息接收角度出发,分析了以声画合一为基本特征的视听媒介在利用大数据基础上,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移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特点。由此指出,大数据基础上的视听媒介技术发展不断贴近人性,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补偿性媒介,而人类想象力在媒介发展中不断扩张。未来视听媒体将具有多方综合功能、多元动态智能、视听直播将进入常态化等。  相似文献   

7.
微博营销:“湿”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笑  夏冰 《新闻世界》2010,(8):288-289
微博自2007年"登陆"我国,凭借其个性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迅速成为WEB2.0时代的新宠,也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湿营销"理论为基础,着力探讨这种适应微博传播特性的营销方式,思考其理论适应性和实际操作性。笔者认为,微博"湿营销"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准确的创意诉求,注重湿通路、湿路径、湿优化的应用,并在微博传播中做好口碑的分享,同时注重其动态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占骏 《现代视听》2015,(2):58-60
本文对视听新媒介的定义、基本特征做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分析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在视听新媒介中运用的营销策略总结了视听新媒介的营销优势——营销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用户特征明显、实施精准营销;实现主动传播;用户广泛参与营销活动;用户参与性高,互动性强。  相似文献   

9.
叶晓 《声屏世界》2011,(3):109-110
随着不断演化的混媒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众多基于新媒体应用的营销机遇。把握潮流方向,理解并且顺应新媒体格局的变化,或许成为营销理念升级的一个契机。结合新一轮经济周期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0.
栾轶玫 《视听界》2011,(4):117-117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煤体营销有很大不同,很重要的一个不同在于新媒体营销更注重“关系”与“情感”,它对你的影响是“深度卷入”,而不是“生拉硬拽”的。为什么要选择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普及以来,广电节目的形态就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和服务类几乎是节目制作与节目奖项评选的惟一标准,后来这四类节目形态被更为细致的区分为新闻报道类、新闻评论类.综合晚会类.游戏娱乐类、生活类、青少类等,而且经济类.体育类、音乐类、益智类、法制类等节目形态日渐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营销之所以让商业世界兴奋不已,是因为全球化和科技作为两大主导力量,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世界——全球化提高了经济体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而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的兴起,则极大地扩大了营销的边界,在为企业带来更多营销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下,各类新媒体平台中大量出现的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等,以及各新闻机构纷纷成立的新媒体视听部,都说明新形式的视听新闻报道正在飞速发展,这种新形式相较于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在视听符号、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但是其在真实性、责任感等方面仍坚守着原有的传统,使得这种媒体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型视听新闻报道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哪个国家,实现视听无障碍都是一个难题,它不但要求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能够被所有人接触和使用,而且要对短期和中期所要达到的无障碍程度有明确的目标和共识。同时还要集结各方面的资源,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进而使媒体无障碍的愿景和目标变为现实。近八十年来,由于新兴的信息产业一直在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进行斗争,传统的媒体无障碍的实现方法显然已经不够了,新的方式、方法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更好利用。文章介绍了阿根廷如何利用国内高校资源来实施与媒体无障碍相关的法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高校具有研发电视媒体无障碍服务的首要优势。然而对于高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获取关键的人员和专家的支持来提高无障碍服务的质量。在国家视听媒体无障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中,应支持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激活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也可以将媒体无障碍的研究成果拆分成多个中小型产业项目,这样,依托于高校平台的媒体无障碍事业也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8,(3):10-10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Ⅸ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于2008年1月31日起正式施行,它明确规定,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必须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单位。视听新媒体再一次成为业内乃至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进入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从手机电视、楼宇广告到博客等等,从日常使用的终端产品到日常消费形态,可以说无一例外地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影响.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目不暇接的新媒体形式,不过新媒体能否赢利并且持续赢利成了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状振 《视听界》2015,(1):91-97
美国是全球最早实现三网融合背景下视听新媒体产业跨界发展的国家。本文主要分析了CNN、Fox等美国传统主流媒体的视听新媒体建设情况,以及YouTube、Hulu等专业视频网站的经营发展之道,以期给国内网络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于用户来说,手机是唯一一个全天候24小时可以携带的随身媒体。对广告主来说,手机媒体整合了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同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更创新的互动营销。用手机对准商品的二维码拍摄,即刻查询价格和用户评论;在陌生地点拿起手机,寻找离自己最近的餐厅;玩转手机APP,1分钟内搞定机票。这些场  相似文献   

19.
常江  朱思垒 《青年记者》2022,(16):14-16
在视听内容的生产、流通和观看日趋流媒体化的情境下,数字化的当代视听文化正在经历着持续的生态转型。本文在对数字视听文化做出界定的基础上,归纳了其数字转型的三个基本逻辑,分别是:产业模式转型带来的利基市场发展;用户由于技术赋权获得对视听文本意义的主导性解释权;全球性平台的兴起促进数字视听文化向多元主义发展。本文并指出当代视听文化面临的两个挑战:“间性的消逝”和“自由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视听新媒体节目是指在数字新媒体平台播放和应用的、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有着不同的内容或服务的节目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文章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微电影、新媒体剧、公民视频新闻、富媒体广告、网络视频栏目、IPTV与互动电视内容、手机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新的节目品类不断涌现并逐渐成熟,其类型特征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