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碱提酸沉法对麻疯树籽粕中的麻疯树籽蛋白进行了提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碱提料液比1∶11,pH8.5,温度55℃,时间100 min;酸沉pH4.4,温度55℃,时间4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麻疯树籽蛋白提取率达到76.71%,分离物蛋白纯度达到81.18%。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3,(5):20-22
为对麻疯树籽饼粕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该研究以植酸得率为考查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从麻疯树籽饼粕中提取植酸工艺。结果显示,优化提取植酸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8 mol/L、温度60℃、时间60 min、液料比12∶1;在该工艺条件下,植酸得率达4.80%。  相似文献   

3.
麻疯树籽粕是麻疯树种子提油后的主要副产品,在饲料、食品及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基质,故文章对近年来有关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麻疯树籽粕资源化利用的有关研究做了总结。筛选高效功能野生菌株或构建基因工程菌,优化发酵工艺,以增强麻疯树籽粕的堆肥和脱毒效果,提高其厌氧发酵产沼气量,增加酶蛋白等功能物质的累积和改进其营养效价,尤其是在微生物发酵麻疯树籽粕脱毒机制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萃取法从麻疯树籽油中提取植物甾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甾醇提取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皂化温度>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浓度>皂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皂化温度90℃,皂化时间1h,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15m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浓度1.25mol/L。在此条件下,植物甾醇的提取率为121.3mg/10g。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籽油超声波辅助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野生植物麻疯树籽油为原料,经脱胶、脱酸及脱水处理后进行超声波辅助酯交换反应,在超声波频率25 kHz,反应温度65℃,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1.0%,醇油摩尔比7∶1,反应时间60m in条件下,麻疯树籽油酯交换转化率达到93.79%。在相同反应时间内和相同醇油摩尔比条件下,超声波辅助酯交换反应比无超声波反应的酯交换转化率高,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麻疯树籽油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对产于我国西南部金沙江沿岸的麻疯树籽油的理化特性及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籽含油量高,且富含油酸和亚油酸(70%以上);油脂碘值低,属于半干性油,特别适合做工业用油,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麻疯树籽壳为原料提取其中总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工艺条件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58%、料液比为1∶35(g/mL)、浸提温度为82℃、浸提时间为126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总黄酮得率预测值8.71%,验证值为8.65%,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仅为0.69%,说明该优化工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8.
以麻疯树籽壳为原料提取其中总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工艺条件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58%、料液比为1∶35(g/mL)、浸提温度为82℃、浸提时间为126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总黄酮得率预测值8.71%,验证值为8.65%,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仅为0.69%,说明该优化工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麻疯树籽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报道酶法提取麻疯树籽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影响麻疯树籽出油率关键因素进行优化探讨。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具有较好酶解能力,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2.1%、酶解温度43℃、料液比1∶5(g/mL)、酶解时间3 h,麻疯树籽油得率可达80.71%,较无酶条件下得率提高20%。  相似文献   

10.
溶剂萃取脱酸前后麻疯树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实验方法对脱酸后麻疯籽油中析出白色结晶物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现象是因麻疯树籽油在溶剂中萃取脱酸时,处于分散状态各种脂肪酸在较低温度下(约为5-8℃左右)处于固体脂肪酸和液体脂肪酸熔点之间,固体脂肪酸凝固点高,呈晶体,液体脂肪酸凝固点低,呈液态,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所致。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萃取脱酸后白色结晶物和液体麻疯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助于麻疯籽油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溶剂浸取法提取麻疯果仁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浸取法提取麻疯果仁油,考察了浸取温度、浸取次数、液料比、浸取时间等因素对提油效果的影响。实验得到的最佳逆流浸取工艺条件为:浸取温度60℃,浸取级数5级,液料比8∶1,单级浸取时间1 h。在该工艺条件下,麻疯果仁油的提取率可达99.1%,脱溶后所得毛油酸值(KOH)在2.8~4.2 mg/g之间,可直接用作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油。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min)和一定氮气(20 mL/min)条件下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低沸点组分挥发,各种脂肪酸甲酯的快速挥发和热解以及残留物缓慢分解失重三个阶段;升温速率增加使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均向高温区轻微移动,使热解失重率略微降低。动力学分析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反应可用三个0.5级反应来描述,根据模型计算的活化能为10.10~85.73 kJ/mol,频率因子为1.82×10-3~1.45×108 min-1。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榨法提取了麻疯树籽油,用GC/MS法分析了不同产地麻疯树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检测了麻疯树籽油甲酯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与石化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检测了16项质量指标。结果显示,麻疯树籽出油率为39.8%,其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中含油酸46.833%,亚油酸为28.500%,棕榈酸为19.767%,合计为95.1%。麻疯树籽油甲酯密度为0.885g/cm3,十六烷值为44.81,与柴油混配后,大部分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籽油甲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低温压榨麻疯树籽油(经过水化脱胶、溶剂萃取脱酸和脱水,使油脂酸值在1 mgKOH/g以下,水分在0.1%以下.)为原料,甲醇钠作催化剂,考察了甲酯化反应条件如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麻疯树籽油甲酯转化率和得率的影响.经正交实验确定甲酯化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7:1,反应时间60min,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0.9%.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甲酯转化率为95.09%,产品得率为88.88%.反应产物经水洗、脱水并过滤后,即得脂肪酸甲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麻疯树种子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对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麻疯树种子中的籽仁和籽壳为原料,经75%乙醇提取,在对提取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V为阳性对照,测定两种提取物对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以及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中多糖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47.67%和52.21%,酮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0.774%和4.22%,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中还含有0.30%的多酚类物质;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籽壳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亚油酸自氧化的抑制能力相对较弱。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籽仁乙醇提取物,可能与籽壳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Jatropha curcas seed cake is generated as a by‐product during biodiesel production. Seed cake containing toxic phorbol esters (PEs) is currently used as a fertiliser and thus it is of eco‐toxicological concer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ate of PEs in soil was studied. RESULTS: Two approaches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PEs in soil were used. In the first, silica was bound to PEs, and in the second, seedcake was used. At day 0, the concentration of PEs in soil was 2.6 and 0.37 mg g?1 for approach 1 and 2 respectively. PEs from silica bound PEs were completely degraded after 19, 12, 12 days (at 130 g kg?1 moisture) and after 17, 9, 9 days (at 230 g kg?1 moisture) at room temperature, 32 °C and 42 °C respectively. Similarly at these temperatures PEs from seed cake were degraded after 21, 17 and 17 days (at 130 g kg?1 moisture) and after 23, 17, and 15 days (at 230 g kg?1 moistur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creased rate of PEs degradation. Using the snail (Physa fontinalis) bioassay, mortality by PE‐amended soil extracts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in PE concentration in soil. CONCLUSION: Jatropha PEs are biodegradable. The degraded products are innocuous.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