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谈燚  崔陪元  金浩  吴华  刘会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9):1029-1030,103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的关系,以寻找预防胰漏的有效术式。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手术114例,其中行胰腺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48例,胰腺空肠端侧双层套入式吻合37例,胰腺空肠端端袖套式吻合29例。结果:术后出现胰漏20例(17.5%),其中胰腺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8例,胰腺空肠端侧吻合5例,胰腺空肠端端袖套式吻合7例。3种胰肠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胰肠吻合方式无优劣之分。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能使胰漏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胰肠直接套入和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胰腺切除手术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6例,行保留胰头的胰腺切除术2例.术中均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吻合方法,即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不去黏膜化处理,将残胰直接套入空肠2.0 cm~2.5 cm,将空肠断端与残胰胰腺相应部位间断缝合固定,距离残胰断端1 cm处用7号丝线环绕空肠将残胰予以捆扎.结果 28例患者均未发生胰瘘,1例患者术后因残胰断端出血行二次手术,全部病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复杂的胰肠吻合尤其是通过缝合方式除增加手术时间外,更未必能减少甚至增加胰瘘的发生.而采用残胰直接套入空肠与包盖于残胰端的空肠端不去黏膜化处理的胰肠吻合方法,除吻合方法更为简单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包盖于残胰腺的空肠壁完整性,在捆扎线的捆扎作用下可降低或避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金星林  张松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104-1105,1108
目的探讨空肠腔内无胰腺断端裸露的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57例行胰十二指肠Wipple式根治性切除,胰空肠吻合中,胰管内置引流管采取胰液经主胰管流出,空肠腔内无胰腺断端裸露,空肠胰残端套入吻合。结果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术后随访均无胰管扩张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完成吻合时间平均20min。结论胰液经主胰管流出,空肠腔内无胰腺断端裸露的方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胰肠吻合术式(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对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基于80例采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壶腹、胰头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3种胰肠吻合术式对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主要分析手术时间、胰漏发生率、手术出血量,来探究其围术期并发症以及影响.结果 80例患者中,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的有32例(A组),采用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的有21例(B组),采用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的有27例(C组);3种胰肠吻合术式的手术时间均在4~7.5小时内,其中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的时间最短;围术期并发症患者共80例,围术期死亡4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5±4.85)d.结论 吻合口漏已经成为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同的胰肠吻合术式(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要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佳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胰腺残端不同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胰漏的临床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66例,依照吻合术式的不同分成2组,各33例.A组患者实施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B组患者实施捆绑式胰胃吻合,对2组患者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及其胰瘘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51.14±11.83)、(45.84±10.70)U/L,第7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8.36±5.43)、(6.97±5.23)U/L,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2.12%、9.09%,两组患者的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及其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胰腺残端吻合术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影响不大,胰瘘发生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廷边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所行的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端侧套入式吻合组(A组)64例,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组(B组)68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及其他主要并发症(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临床胰瘘(B+C级)发生率高于B组(P =0.017 <0.05).结论:相比端侧套入式吻合技术,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技术更为安全可靠,可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组(22例)、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21例)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24例),比较3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结果套入式胰腺端侧吻合组、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68±0.42)h、(4.02±0.56)h、(4.56±0.72)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1.67±20.21)ml、(465.84±23.56)ml、(485.56±27.46)ml,住院天数分别为(22.36±2.36)d、(21.46±3.21)d、(20.35±2.27)d,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50.32±0.87)IU/L、(45.65±0.79)IU/L、(42.75±0.65)IU/L,术后第7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8.21±0.32)IU/L、(7.01±0.25)IU/L、(6.89±0.21)IU/L,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2/22),9.5%(2/21)和12.5%(3/24),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胰腺残端吻合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9.
我院普外科在1 991~2 0 0 2年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 0例,全部采用胰—肠端端套入吻合法Child式重建。术后并发胰瘘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胰残端的处理在胰肠套入吻合中,首先要处理好胰腺残端,除需一定的游离活动以便容易套入外,也需注意胰残端的大小。如果偏大不易套入肠腔时,应切除胰残端上角或下角。一般切除上角时,为防止损伤脾动静脉,可能切得偏小一些;切除下角时,可以切得较适度,使胰残端较为尖锐,套入就比较满意。切除上角或下角后,胰切缘间断缝合。胰断端楔形切除,合掌式、8字缝合,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改良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 ,也是部分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和胃窦部癌、结肠癌浸润胰腺时的根治术式。自从 Whipple创造这一术式以来外科医生对胰腺与消化道吻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吻合方法以预防胰瘘的发生。但近年胰瘘的发生率仍在 5 %~ 2 5 %之间 ,胰瘘的死亡率在 5 0 %以上 [1~ 3 ]。胰腺与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在预防胰瘘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然而在某些手术技术细节上有时未能引起外科医生的注意 ,所以 ,胰瘘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作者从 1992年以来对部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技术进行了改进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50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101,自引:8,他引:93  
Peng S  Liu Y  Mou Y  Cai X  Peng C  Wu Y  Fang H  She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68-370
目的:介绍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实用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及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间15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漏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结果:全组15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一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透析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动静脉内瘘术治疗的尿毒症病人60例,其中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各30例,观察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心功能情况,评价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病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端-侧吻合组术后平均血流量和平均直径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1);端-侧吻合组术后1年心指数明显上升,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与端-端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内瘘失败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选择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血液透析病人,端-侧吻合是一种既能确保透析血流量,又不会增加病人心脏负荷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章志 《医学综述》2012,18(14):2334-2335
目的探讨左侧大肠癌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方式及肠造瘘在其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左侧大肠癌梗阻并行Ⅰ期切除吻合治疗78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非造瘘组39例,采用端端吻合常规重建,视情况可安置F24号胶管于吻合口近段经直肠引出肛门外作减压引流;肠造瘘组39例,采用端侧吻合,近端结肠断口就势牵出腹壁作减压造瘘口重建。结果发现两组在术中灌洗要求、吻合口漏、进食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肠造瘘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结论左侧大肠癌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消化道重建中采用端侧吻合结合肠造瘘重建方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隆突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9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9例隆突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体会。方法我科自1994年至2005年6月共施行隆突切除术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6岁。行隆突切除、左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右主支气管气管侧壁吻合术2例,右全肺隆突切除、左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术3例,右上肺隆突切除、左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右中间支气管左主支气管侧壁吻合术1例,左全肺隆突切除、右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术2例,右侧半隆突切除、右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术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无术中死亡。无气管吻合口瘘和出血等并发症。1例并发肺部感染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现ARDS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2/9。结论隆突切除术虽然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技巧,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仍不失为治疗侵犯隆突的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吻合神经的再生情况。②方法 将 72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4只。分别以端端吻合、部分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方式吻合颈 7近端与颈 6远端 ,观测手术后 4、8、12、16周各组再生纤维轴突数目及有髓轴突截面积。③结果 术后 4、12、16周部分端端吻合组再生轴突数目及截面积与端端吻合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F =3.75、3.18,P >0 .0 5 ) ;端侧吻合组术后 4、8、12、16周再生轴突数目及截面积均低于端端吻合组及部分端端吻合组 ,差异有显著性 (F =8.2 3~ 4 5 .71,q=5 .2 5~ 16 .4 8,P <0 .0 5 )。④结论 神经部分端端吻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胃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手工空肠-空肠端侧吻合,观察组用加压吻合夹行空肠空肠侧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空肠-空肠吻合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有无出现与吻合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空肠-空肠吻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空肠-空肠吻合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但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与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使用加压吻合夹进行空肠空肠吻合操作简单、省时、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缝线的改进及成功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6月~2008年6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男4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3岁(32~74岁。其中胰头癌34例,胆管下段癌1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8例,胰岛细胞癌4例,胰头囊腺瘤4例。胰肠吻合采用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第一层胰管粘膜对空肠粘膜均匀缝合4针,第二层空肠浆肌层对胰腺断面间断缝合,尽量贴合胰腺断面不留死腔,第三层空肠浆肌层对胰腺包膜连续缝合。手术缝线改进为:将胰肠端侧粘膜吻合缝线由慕丝缝线改为普理灵缝线。比较胰肠吻合术采用缝线的改进前后对术后并发胰漏的影响。结果术后胰漏总发生率22.37%(17/76),慕丝缝线组27.50%(11/40),普理灵缝线组16.66%(6/36)。普理灵缝线组胰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慕丝缝线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240min(220~280),慕丝缝线组手术时间230min(210~275),普里灵缝线组手术时间251min(229~290),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改用不可吸收的普理灵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