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9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流行病学史及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比较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49例患者均行B超及CT检查明确诊断。14例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27例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8例行传统内囊摘除术。结论:流行病学史及影像学检查对于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肝囊性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合理的方法应根据肝包虫囊肿的位置、大小、有无感染等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经验体会,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间本科手术治疗的90例肝囊型包虫病的情况。结果 17例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13例行肝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残腔引流术,2例合并行左半肝切除术。其余58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其中3例合并胆瘘带管2月后拔除痊愈。结论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基本相同,均为目前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的较优方式,关键取决于包虫所在肝脏的部位、大小、术者经验及对合并胆瘘的术中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合理措施,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囊型包虫病462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46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147例行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的根治性手术,315例行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包虫大小、发生部位、数目及医生的经验采用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大网膜填塞缝合囊腔关闭术等均为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6例囊性包虫病的275个囊肿进行了超声图像的分型分析。结果:单纯囊型67例、内囊分离型51例、多子囊型62例、实变型34例、钙化型22例,这5型代表了囊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不同阶段。结论:超声对包虫囊肿的诊断率高,简便易行,可明确包虫的寄生部位、大小、性状,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根据不同阶段囊型包虫病所具有的不同声像特征,可做出正确诊断及相应的病理提示。因此,超声检查方法可作为囊型包虫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近4年行腹腔镜手术的37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及预后等指标。结果本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44~119 min,平均(76±11) min;术中出血量10~25mL,平均(8±3.5) mL,术中无一例出现过敏反应及腹腔囊液溢漏。术后1例发生胆瘘,治疗5 d后治愈。术后随访9~20个月,未见肝脏及盆腹腔包虫复发。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指证严格选择基础上,小儿肝囊型包虫腹腔镜内囊摘除手术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包虫病多发生于肝,其次是肺。脾包虫病确属少见,国内仅有少数报道。兹将我们两院1960~1987年间收治脾包虫病1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脾包虫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单纯脾包虫4例(单内囊者3例,多数子囊者1例),合并肝包虫(?)肿者8例、腹腔包虫囊肿2例,右肺包虫囊肿1例。平均年龄30岁。临床诊断不困难,患者来自牧区,有与狗、羊家畜密切接触史,有左上腹无痛性肿块,腹胀,脾大,卡松尼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增加,A型及B型超声检查提示脾囊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陈娟 《吉林医学》2015,(5):1014
目的:探讨肺包虫病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择进行诊治的肺包虫病患者85例,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导致肺包虫囊肿的因素调查,并进行手术干预,观察预后结果。结果:肺包虫病患者85例中有49例并发有包虫囊肿,发病率为57.6%;囊肿直径3~23 cm,平均(8.128±1.98)cm。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干预,无死亡患者,预后都良好。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职业、咳嗽、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与合并疾病为导致包虫囊肿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包虫囊肿破裂是由多因素导致的,要积极根据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加强对症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肝囊型包虫病与胆囊疾病之间有无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可能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治肝囊型包虫病患者30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标准排除97例,对210例初次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胆囊并发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需要手术治疗的胆囊并发症的发生率58.1%(122/210)。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内包虫病灶最大病灶单径大小(P=0.02)、病灶总径(P=0.000229)、病灶位于肝内位置(P=0.00000726)及肝内病灶数目(P=0.05)是初次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胆囊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P≤0.05),此外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肝囊型包虫病病灶的分型及腹腔粘连状况与患者胆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肝内包虫病灶最大单径直径、肝囊型包虫病病灶总径和病灶位于肝内位置,肝脏内病灶数目是初次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其胆囊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相关因。②肝内最大包虫囊肿及全部病灶总经越大,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其胆囊病变的发生概率越高。③包虫病灶位于肝脏Ⅰ段、Ⅳ段、Ⅴ段、Ⅷ段,较病灶位于其他肝段,患者胆囊病变的发生概率高。④多发包虫病灶较单发病灶,其胆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超声、CT对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同时进行CT和超声检查的140例行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影像学特征,包虫大小与囊壁厚度之间的相关性,超声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判断超声、CT对单囊型肝囊性包虫病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2011年10月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30例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的30例患者)和对照组(未应用临床路径的30例患者),对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34±1.03)d,传统组(16.28±1.41)d;路径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4450±230)元,传统组(19620±270)元;路径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有效的降低诊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百克钳应用于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3年7月行百克钳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百克钳组)21例和行常规器械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常规器械组)32例患者,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术区积液与胸腔积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百克钳应用于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安全、有效,并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在肝包虫全囊切除中分离组织的效果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使用超声吸引刀行肝包虫全囊切除组(38例)与常规肝包虫全囊切除组(42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3d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吸引刀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5.0±19.2)min,常规手术组为(96.0±2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无大血管损伤;超声刀组术中出血量为(120.0±13.4)g,常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为(210.0±33.5)g,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1),超声刀组术后3d腹腔引流量为(110.0±45.8)ml,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325.0±105.4)ml(P<0.01),超声吸引刀组住院时间(7.2±3.5)d,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11.5+3.3)d(P<0.01)使用超声吸引刀行肝包虫全囊切除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常规肝包虫全囊切除术组.结论 在肝包虫全囊切除术中使用超声吸引刀进行分离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治疗U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6例进行电视胸腔镜下(全胸腔镜c-VATS组.68例;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a—VATS组,48例)肺叶切除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17例患者的需要转变手术方式(由c-VATS到a-VATS,15例;由c—VATS到开放手术,1例;由a—VATS到开放手术,1例)。手术中转开胸1例。ma期108例,DIb期8例,无围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全组手术时间平均(158±36)min,术中失血平均(176±50)mL,术后胸管停留时间平均(3.2±1.8)d,术后住院平均(7.5±2.5)d。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肝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Xu M  Kuerban H  Kong C  Ge X  Zhang L  Wang L  Dong Z  Y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76-179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分型。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39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术前B超,CT(909例)和磁共振成像(MR1,24例)检查资料,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检测出包虫寄生部位,类型,大小及性状,并能显示出各种并发症病理形态改变的典型图像,影像学诊断可划分为7型,即单发型(1625例,79.70%),多发型(414例,20.30%),子囊型(1114例,54.63%),钙化型(186例,9.12%),实变型(28例,1.37%),感染型(391例,19.18%)和破裂型(298例,14.62%),结论:首次提出与临床相结合的肝囊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的分型名称,分型的确定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7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8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术,B组90例,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采用钛网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分级。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B组评分[(2.20±0.24)分]显著低于A组[(3.31±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年复查显示,B组Cobb角[(6.46±0.85)o]明显大于A组[(5.82±0.7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能更有效减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的痛苦,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并根据患者伤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经前路手术41例,经后路手术63例;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随访,对比2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中远期影响。结果:与前路手术比较,后路手术用时和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和Cobb角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前路手术对Cobb角的改善度显著优于后路手术(P〈0.05)。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手术方法均能较好地复位固定伤椎;后路术式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合并症少,但存在锥体高度丢失隐患,前路减压较彻底,远期稳定性好,但对医疗条件及手术技术要求较严格,且费用较高,临床治疗时须具体分析以选择合适的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B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经阴道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月经淋漓不尽情况均消失,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治疗后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及经阴道手术均可有效治疗子宫切口憩室,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但前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邓喆  刘国锋  杜学柯 《医学综述》2014,20(19):3598-3600
目的观察白眉蛇毒血凝酶麻醉前预给药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肝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30例)麻醉前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联合AHHD;B组(30例)麻醉前使用AHHD;C组(30例)麻醉前未使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和AHHD。三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时(T1)、肝门阻断前(T2)、肝门开放后(T3)、术毕(T4)各时间点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等指标,术后记录所有患者的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术后腹腔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T0、T1、T2、T3、T4不同时点间的PT、APTT、TT、Fib、DD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0、T1、T2、T3、T4不同时点间的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无肝昏迷、急性肾衰竭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联合AHHD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循证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 488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371例,入院后按常规方式护理;B组377例,入院后按照预见性护理的方式护理;C组369例,入院后按循证护理的方式护理;D组372例,入院后按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不同护理方式对病人的影响。结果研究人群共1 488例,其中男875例,女613例,平均年龄为(44.9±16.9)岁。相比于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循证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都能降低患者术前恐惧、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和病人满意度,并且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的效果比前两者更为显著。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的患者术前恐惧为常规护理的0.71(0.58~0.80)倍,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接受常规护理患者的0.79(0.67~0.91)倍,疗效为接受常规护理患者的1.34(1.25-1.41)倍,病人满意度为接受常规护理患者的2.11(1.97-2.34)倍。结论对手术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结合循证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李生好 《河北医学》2014,(4):594-597
目的:探讨小切口改良手术在甲状腺切除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30例)和小切口手术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美观满意度,探讨其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出血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传统手术组的切口大小与平均出血量均大于小切口手术组,其手术时间小于小切口手术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手术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小切口手术组;两种患者术后美观满意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组低于小切口手术组。结论:小切口改良手术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小、美观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