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勇 《理论学刊》2007,(4):85-8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还需要建构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本文认为,这一机制体现着“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理念,主要包涵三方面内容: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和制度安排,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上的政府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过度和农民主体缺失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促使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回归。建设前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农民作用的范围;建设中要动员9亿农民的积极参与;建设后要按照是否满足农民需求的标准改革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恩施市白果乡致力于实施以"三千农民换脑筋"计划为主的农民培训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山西农村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等很多问题仍需要解决。“十一五”期间,山西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以加强农村社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5.
切实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切实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证。一、提高农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08,(10):25-25
上坪村区域面积约200公顷,有村民153户633人,其中党员27名;农民人均收入8685元。自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村党支部以党建促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灵台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群众实施以小康家园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富民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县上全面部署并启动了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绘制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坚持立足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建设,拓展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兴建小康家园,创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坚持高度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持从竹山县实际出发,以建设“绿色小康村”为主体目标,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有效载体,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为品牌和抓手,不断提升农民素质,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扎实推进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增加和见识增长,广大农民对建设自…  相似文献   

9.
龚齐珍  杨艳萍 《求实》2006,(5):93-9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决策。当前,我们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建设资金主要从那里来的问题;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好以谁为建设主体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解决好怎样建设的问题,从而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七改”并抓,扎实推进,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