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白庙气田储层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做好白庙气田储层条件及含气性分析,搞清其沉积特征与储层变化情况,认清气水分布规律,通过岩性分析、岩心观察和油气显示资料分析等,对白庙气田目的层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详细阐述了储层的岩性、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物性以及非均质性,并对储层特征做了分类评价.研究认为:白庙构造西翼气源条件好,构造位置有利,砂岩储层发育,是近期现实的有利滚动目标区;同时,构造南部白5块也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也是滚动的有利区决.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构造沉降为湖进体系域主控因素,可容空间在盆地范围统一增加,欠补偿沉积形成暗色泥岩烃源岩;沉积物供给为湖退体系域主控因素,在盆地缓坡中部和陡坡中部形成可容空间转换带,该带外侧可容空间减小,内侧可容空间增加。平面上,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可容空间的分布具明显关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特别是岩性油气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可容空间减小带主要为构造–断块油气藏集中分布区,而可容空间增加带主要分布着滑塌浊积砂体形成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构造沉降为湖进体系域主控因素,可容空间在盆地范围统一增加,欠补偿沉积形成暗色泥岩烃源岩;沉积物供给为湖退体系域主控因素,在盆地缓坡中部和陡坡中部形成可容空间转换带,该带外侧可容空间减小,内侧可容空间增加。平面上,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可容空间的分布具明显关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特别是岩性油气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可容空间减小带主要为构造-断块油气藏集中分布区,而可容空间增加带主要分布着滑塌浊积砂体形成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英强  何登发 《石油学报》2014,35(2):219-232
下侏罗统是四川盆地原油勘探的主力层系,研究其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可为油气勘探奠定重要基础。从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盆-山耦合作用等出发,结合沉积相研究,将盆地沉积充填演化与周缘造山带演化有机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各沉积期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规律。早侏罗世四川盆地构造动力学环境经历了强、弱伸展的交替变化,构造沉降经历了快速→缓慢→稳定的变化特征。自流井组珍珠冲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于晚三叠世的断陷-坳陷盆地之上开始稳定的坳陷盆地沉积;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期为弱伸展期,盆缘隆升和基底沉降减慢,促进了岩相和岩性都比较稳定的大规模湖相沉积;自流井组马鞍山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盆-岭、盆-山构造耦合作用加强,促进了盆地西缘、北缘以粗碎屑为主的辫状河和大型扇体的发育;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沉积期为伸展作用最弱、造山带活动最稳定的时期,盆地整体的拗陷速率远大于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导致了四川盆地早侏罗世最大湖盆的形成。早侏罗世四川盆地及邻区主体为陆内弱拉张环境下的大型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周缘造山、造陆的间歇性活动,湖盆或快或慢的沉降以及局部的古隆起、古坳陷控制着沉积中心整体向盆地北部及NE方向迁移,其演化过程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属于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低,以绿泥石粘土矿物和硅质、浊沸石胶结为主,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储层主要的储存空间类型;综合储层沉积相类型、砂层厚度、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孔隙类型分类结果,将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分为5种类型,各类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控制,大部分属于Ⅰ、Ⅱ类有利储层。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2种成藏模式类型:岩性油藏和构造油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可进一步分为小幅背斜构造油藏、断层构造油藏和复合构造油藏3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亚诺斯盆地Cabiona 区块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biona区块位于哥伦比亚境内亚诺斯盆地的前隆斜坡构造带上,是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具有较为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在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卡沃内拉组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为主,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应用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从输导体系、圈闭特征和油气分布等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出远源复合输导,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聚集,储层物性影响油气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发育断背斜或背斜、岩性-断鼻、岩性-断层和断层-岩性4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及低孔、低渗等特征。为查明砂砾岩储层主控因素,探寻有效储集体,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荧光薄片和物性分析等资料,探讨了玛北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岩性、沉积相、沉积构造和古地貌、成岩作用及油气充注对砂砾岩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岩性是砂砾岩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有利沉积相对储层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沉积构造和古地貌控制砂砾岩的平面展布;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产生的次生孔隙可有效改善储层物性。研究区有利砂砾岩储集体主要分布于水动力条件稳定且较强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其次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8.
储层反演技术在埕北断阶区岩性油气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埕北断阶区北部工区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物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高精度叠后拟声波阻抗反演、频谱成像分析等储层预测技术对沙河街二段储层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认为研究区沙二沉积期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滨岸滩坝砂体为主要储集体,主要分布在赵北断层下降盘东部和张东—海四井断层的两侧;进而运用衰减梯度属性研究储层物性及含流体性,圈定有效储层分布区域,确定了三个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及目标。  相似文献   

9.
陆相湖盆具有局限性、多物源、多沉积中心、差异性构造沉降等特点,可容空间在盆地内变化具有复杂性,其直接控制因素为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湖盆水体的变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导致可容空间的变化在盆地范围内为统一或在盆地不同地区其变化不同。断陷湖盆中,单一因素主控作用比较明显,博兴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层序皆为早期构造沉降主控,可容空间统一增加,晚期沉积物供给主控,可容空间变化不一致;坳陷湖盆中综合控制作用明显,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在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下,经历了3期可容空间的非统一性变化。可容空间的非统一性变化对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是对层序地层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研究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是鲕粒坝(滩)经云化及溶蚀作用改造后形成的残余鲕粒云岩类孔隙性储渗体,是四川气田目前勘探的重点区层。储层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控制,庞家山—月溪场—紫水坝一线以西为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向北东方向储层物性变差。目前已发现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及金珠坪等四个大中型鲕滩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获天然气探明+控制+预测储量1822.77×10~8m~3。储层预测表明,在四川盆地东北部近4000km~2范围内,储层地震异常分布广泛,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资源潜力大,勘探领域广阔。  相似文献   

11.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厚度大,沉积稳定,具有近物源区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特征.沉积物在形成时期,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须四段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河道式和水进式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层序界面之上的河道式砂组为物性最好的砂体.河道式砂组与水退式砂组为沉积不整合接触,呈现镶嵌关系,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同时,河道式砂组在平面上分布范围大,物性好,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向上的水进式砂组储层发生致密化变化,形成有利的盖层,使河道式砂组发育区成为川中天然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
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安县"运动产生的不整合及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特征,对存在多个地层划分分区的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进行了岩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对比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前陆盆地内发育有两种层序模式,即构造层序和气候层序.构造层序又分为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两种类型,在川西前陆盆地东部和中部的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中可能发育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湖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于中国各陆相含油气盆地,与海相碳酸盐岩相比,湖相碳酸盐岩沉积规模较小,受多物源陆相碎屑体系干扰,易于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作为一种致密油储层得到重视。干旱气候封闭-咸化湖盆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分布区,以青海古近系、四川侏罗系为典型,称之为内源沉积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进行了横向、纵向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探索了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的沉积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认为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演化为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提供了有利相带,从滨浅湖到半深湖—深湖区,存在湖相混积滩坝、滨湖白云岩化泥灰坪/泥云坪、浅湖叠层石礁滩和半深湖相裂缝性泥灰岩有利微相带,对柴达木盆地及其相类似盆地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5个主要富气盆地的资源探明率只有9.3%,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中西部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有7种富集成藏模式,其中冲断挤压作用是天然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研究分析了前陆盆地各二级构造带大中型气田类型及分布特点,认为冲断带下盘大型构造圈闭群、前渊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前陆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依据对前陆盆地地质规律深入研究的结果,结合目前天然气勘探实际,提出了大中型气田富集区带的优选原则,并优选了中西部前陆盆地5个天然气富集区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中的克依构造带逆冲断裂下盘的膏盐层下部大型构造圈闭群,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四川盆地川西北前陆凹陷前渊区带的盐井沟—苏马头—龙泉山侏罗系浅层气,川西前缘斜坡带的梓潼斜坡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性尖灭区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排、第三排构造带的第三系、白垩系气藏。图1参4(曾宪斌摘)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在前陆盆地及岩性油气藏理论指导下,进展显著,先后寻找到广安、合川、安岳等大型岩性气藏,表明具备在前陆背景下形成大气区的条件。为此,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综合研究须家河组的成藏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油气富集特征及油气藏类型分布等要素,分析了须家河组前陆大气区的基本特征、气区边界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成藏标志及资源标志。结论指出:须家河组前陆大气区资源潜力大,勘探目的层除须二、四、六段的砂岩外,须一、三、五段在盆地局部地区也具勘探前景,具有多层段含气、近源聚集、多种气藏类型并存的特征,勘探应以寻找岩性气藏为主。同时还认为,四川前陆盆地在前陆隆起带天然气勘探已取得重要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前陆斜坡带是近期的重要勘探领域,前陆坳陷区是今后的重点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确定了前陆盆地对称型和不完全对称型结构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模式。四川盆地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为陆相沉积,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马鞍塘组主要发育礁滩相、潟湖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小塘子组主要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盆地周缘发育小型三角洲。川西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主要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须五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存在秦岭古陆、大巴山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古龙门山)、康滇古陆和江南(雪峰)古陆等5大物源区,不同物源区的物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均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其他方向物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造成本地区砂岩原生孔隙度大幅度减小, Ⅱ期和Ⅲ期石英加大进一步减小原生孔隙,封闭的地下流体环境是储层保持致密化的又一原因。须家河组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绿泥石衬边和裂缝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有利沉积微相。近年来,浅水三角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浅水三角洲、细粒沉积学及沉积机理、沉积过程模拟、细粒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多年的勘探实践,研究了致密气成藏富集的关键条件,认为下沙溪庙组致密气藏为多层叠置、整体含气的次生构造—岩性气藏,具有明显的源控、相控、位控的“三元”控藏特点:①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与煤层等多套源岩提供了天然气来源;②冲积扇、三角洲相等沉积体系中的各类河道砂体和泥页岩组合形成的泥包砂结构是有利的富集组合体;③广泛分布的“叶肢介页岩”或紫红色泥页岩层可以作为区域盖层;④喜马拉雅运动之后形成的3大古隆起和3大坳陷,隆坳相间,发育了一系列下沙溪庙组顶部构造,具有全盆地分布形成有利含气圈闭的条件;⑤从须家河组断至下沙溪庙组的断层可以形成远源气藏的运移通道,近源的自流井组烃源可以通过小断层或微裂缝就近输导。据此,建立了下沙溪庙组致密气成藏模式,认为下沙溪庙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础,川西地区勘探潜力最大,川北及川南地区次之,川中地区成藏条件配置较差,勘探潜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re jointly controlled by"stratigraphic facies"and"fluid potential",which can be abbreviated in"control of facies/potentia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Facies and potential control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acroscopically and the petroliferous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croscopically.Tecton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control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Litho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facies control the petroliferous characteristics.Favorable facies and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ontro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lacustrine rift basins in China.Fluid potential is represented by the work required,which comprises the work against gravity,pressure,interfaci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controll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multiple driving forces,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ccumulation in the area of low potential.At the structural high,low geopotential energy caused by buoyancy control anticlinal reservoir.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al oil pool is controlled by low interfacial energy caused by capillary force.Low compressive energy caused by overpressure and faulting activity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ed block reservoir.Low geopotential energy of the basin margin caused by buoyancy control stratigraphic reservoir.The statistics of a large number of oil reservoirs show that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potential contro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rift basin.where over 85% of the discover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trap with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 potentials.The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reas by application of the near source-favorable facies-low potential accumulation model correlated well with over 90% of the discovered oil pools' distribution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25  
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一粗粒砂岩最为有利.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一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图7表1参16  相似文献   

20.
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昌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目前对于该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的认识程度低,油气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为了加快对该盆地白果湾组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该盆地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露头、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盆地白果湾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探讨了其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关系,并评价了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西昌盆地白果湾组以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六段相对应,白果湾组二段砂岩发育;(2)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体系,在西昌盆地内以湖泊和河流三角洲为主,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砂坝砂体;(3)白果湾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沉积体系相同,构造演化基本一致,水体主要从四川盆地流向西昌盆地;(4)白果湾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生烃潜力较好,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湖泊中的砂坝砂体具有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结论认为,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源储一体、大面积叠置,源储配置良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