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传统手术入路(对照组)和扩大翼点入路(观察组)行手术分别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37、33例。结果根据GOS预后评价标准,对照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9例,病死率51.4%;观察组分别为15、5、4、3、6例和18.2%。两者疗效和病死率相比P均〈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疗效优与传统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1996年3月~1998年12月,我们收治各种原因所致额颞部颅脑外伤19例,均行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11~65岁。车祸14例,高处坠落4例,打击伤1例。额颞部单纯硬膜外血肿3例,额颞部硬膜外血肿并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种不同术式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改良翼点入路组、传统骨瓣组和标准大骨瓣减压组,比较组间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良翼点入路组在治愈率、伤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骨瓣组和标准大骨瓣减压组(P<0.05).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术兼顾了传统骨瓣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优点,具有显露广泛、减压充分、术中脑膨出发生率低、脑疝容易复位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991年3月至1998年3月,我院应用扩大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内外减压术抢救重型多发颅内血肿患者21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18~74岁,平均42岁。其中车祸伤17例,打伤2例,坠落伤2例。受伤时间5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良翼点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Ⅳ级基底节区HCH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 82例中,死亡15例(18.3%)。术后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0例、Ⅱ级18例、Ⅲ级26例、Ⅳ级17例、Ⅴ级6例。结论改良翼点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Ⅳ级基底节区HCH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致残率、病死率均高,手术夹闭动脉瘤难度大.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护率为70%,术后颞肌萎缩时有发生。作者对常规翼点入路进行了改良,使面神经的损伤概率降低,术后颞肌不萎缩现将颅内动脉瘤改良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1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结果显微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20例,术后COS评定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9.
邢波  陈方树  韩波 《山东医药》2006,46(30):83-83
1999年来,我们对60例对冲性额颞叶挫裂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 (StandardLargeTraumaCraniotomy)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效果。 方法 对 5 8例重型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切口始于耳前颧弓处 ,向后上方延伸至顶结正中线再转向前 ,止于额部发际下。皮瓣翻开后颅骨钻 4~ 5孔 ,分别位于额骨颧突的后方 ,额骨中线旁 ,顶骨中线旁 (距中线 2cm~ 3cm) ,颞骨下方。骨瓣大于 10cm× 10cm。骨瓣翻向颧弓后 ,向下咬除颞鳞及喋骨嵴外侧 ,使骨囱下界达中颅窝底。 2例并枕部颅内血肿切口从耳廓后向枕部延伸 ,再转向中线向前。“T”字型切开硬脑膜。术后行硬脑膜与颞肌筋膜减张缝合。 结果 治疗结果采用GOS评定标淮 ,植物生存状态 4例 ,严重残疾 6例 ,中度残疾 13例 ,恢复良好 2 1例 ,死亡 14例 ,其中GCS 3~ 5分死亡 8例 (4 0 % ) ,GCS 6~ 8分 6例 (16 % )。 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在重型对冲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脑肿胀的治疗中效果较显著 ,且具有许多难以替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眉弓锁孔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1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眉弓锁孔入路组31例和翼点入路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结果眉弓锁孔入路组患者恢复良好24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翼点入路组患者恢复良好16例,轻度残疾9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1例,无植物生存病例。眉弓锁孔入路组患者手术效果优于翼点入路组(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眉弓下皮下积液,翼点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患者术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为(39.7±6.5)分,翼点入路组为(40.1±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ADL评分为(64.1±5.4)分,高于翼点入路组的(53.8±4.7)分(P0.05)。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眉弓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重症脑桥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治疗分为2组,手术组64例采取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脑桥血肿引流手术治疗;对照组72例采取止血、脱水等治疗,2组有脑积水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病死率20.3%,对照组病死率58.3%,手术组治疗有效率53.1%,对照组有效率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重症老年脑桥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额部与经颞部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经检索,5个临床研究符合标准,共488例病例,其中经额部钻孔引流组236例,经颞部钻孔引流组252例。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第7天血肿残余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额部钻孔引流组在术后第3天血肿残余量、住院时间、术后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结论经额部血肿钻孔引流较经颞部在血肿清除效率、改善预后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两种不同的颞肌固定方法对术后颞肌萎缩的影响。方法对经翼点入路开颅的3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每组各16例。对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皮肤切口及颞肌筋膜处理方式。游离颞肌时,对骨面打孔组完全游离颞肌,在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留肌肉条组的处理是在颞肌前缘处,留一窄条颞肌备固定用。术后6个月复查头部CT,取颧弓中点上2cm层面,根据CT标尺比例,测量颞肌厚度。结果32例患者在出院时头部创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积液和化脓。术后6个月32例患者均生存,11例患者头部外观有明显的颞肌萎缩,21例患者外观无明显颞肌萎缩。17例患者诉咀嚼无力。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术后颞肌厚度分别为(5.05±0.24)和(4.17±0.3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结论采用完全游离颞肌,于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的术式能够保持恒定、有效的张力,对颞肌萎缩影响较小;而留肌肉条组的颞肌萎缩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00年2月至2004年4月,我们采用CT导引经额入路穿刺抽吸血肿,辅以尿激酶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8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钻孔穿刺手术治疗的入路和技巧,以改善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6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CT表现及临床意识状态,经额部入路,以带导针引流管沿血肿纵轴穿刺吸除出血,术后留置引流管,残留出血经尿激酶液化引流。总结手术效果及技巧。结果62例出血患者中,术后5d拔除引流管后血肿清除率,显效24例,有效37例,无效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1例。结论选择经额部穿刺治疗脑出血操作简便,置管定位准确,血肿清除安全有效,术后护理方便,对不需要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于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与对照组(翼点入路手术),每组42例,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有效率。 结果2组患者术前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理领域、躯体限制、社会领域与精神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手术有效率(97.61%)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28.57%)(P<0.05)。术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观察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善手术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入路组(79例)和颞部入路组(75例)。额部入路组经穿刺靶点定位后,采用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入路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入路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入路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入路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入路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入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