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育年龄月经失调骨密度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月经失调对生育年龄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6年6月来妇科门诊首次就诊,以月经周期不规律为主诉的20~39岁生育年龄患者共134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量其2~4腰椎及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134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2~4腰椎或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低于正常范围,其中达到骨量减少标准(T值-1~-2.5)的有16例,达到骨质疏松标准(T值<-2.5)的有12例。线性相关分析发现28例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月经不调年限与腰椎T值、股骨颈T值、2~4腰椎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右侧股骨颈骨密度均有密切相关性。χ2检验分析发现,有母系骨质疏松家族史患者骨密度低于正常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母系骨质疏松家族史的患者(P<0.01)。结论月经不调对生育年龄女性骨密度有影响,发病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尤其是低体质量、有母系骨质疏松家族史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郭郡浩  蔡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1):1010-1012
目的:探讨侧位腰椎测量法(LS)和侧位脊柱测量法(LVA)所得到的腰椎骨密度值是否一致。方法:应用GE 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即LS和LVA,共测量54个椎体,对骨密度值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用箱线图表示,比较两者的测量结果,对配对样本比较采用Wile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骨密度值分布基本一致,经Wile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结果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0)。结论:用GELunar Prodigy DXA采取两种方法测量的侧位腰椎骨密度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骨密度检查及了解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为优化手术方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部分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询问,明确病情并记录患者Cobb’s角;对照组53例均为非腰椎侧凸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结果: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与非腰椎侧凸患者的比较,骨质疏松发生率6.90%,骨量减少发生率26.4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不同年龄、Cobb’s角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T值比较,发现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s角零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本组发病率为81.03%,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中老年妇女的骨密度检测分析,了解中老年妇女骨量的变化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吁请各方对骨质疏松的重视以及加强防治.方法: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来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结论:随年龄增加妇女的骨密度值由骨量减少向骨质疏松发展的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5.
郭梅 《吉林医学》2013,(35):7478-7479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数字摄影的X线表现。方法:X射线拍摄腰椎常规前后位及侧位,行脊柱骨密度评估。结果:经X线检查,椎体普遍性骨质疏松约占61.6%;椎体形态改变占33%;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占6.6%。结论:常规X射线检查能够对骨骼的密度、形状,骨小梁的数量、形态、分布以及骨皮质的厚度进行清晰显示,对骨质疏松的病因分析、判断是否合并骨折、骨质增生及变形与其他骨病相鉴别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中老年人腰椎正位及左股骨上端骨密度(BMD)的变化.并探讨不同部位测量点骨密度结果对骨质疏松(OP)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reng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56例年龄在40~83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下降。但骨量丢失的起始时间及丢失速度不同。各组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骨密度值.各部位骨丢失以ward’s三角区最高。结论骨质疏松的栓出率取决于受栓部位。捡出率最高的部位是股骨上端ward’s三角区.最低的部位是腰椎(L2~L4),提示ward’s三角区是诊断骨质疏松较敏感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骨密度与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452位被检者,先后进行DXA和QCT检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2、3腰椎DXA所测的骨密度(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女性第2、3腰椎DXA所测的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性(L2:r=0.793,L3:r=0.805)明显高于男性(L2:r=0.410,L3:r=0.467)。结论男女第2、3腰椎DXA所测的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餐因素对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测量的影响.方法:60例女性志愿者,年龄45~75岁.按照年龄段分为3组,每组20例.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正位(L2-4)骨密度,每令年龄组选取10例作为实验组,于检查当日上午空腹状态下行腰椎骨密度测量,并于进餐约2 h后行第2次腰椎骨密度测量.余10例作为对照组,在行第1次扫描后下床,然后再重新摆位进行第2次扫描.结果:各年龄段实验组进餐前后腰椎骨密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实验组进餐前后骨密度测量的精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总体测量的精确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餐因素不影响中老年女性DXA腰椎骨密度测量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腰椎CT检查所得图像中腰椎松质骨定量CT值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腰椎CT检查与双能骨密度仪(DXA)检查的绝经后女性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为60岁以上伴有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女性,设为骨折组,27例为年龄、BMI相匹配的无骨折女性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ROI曲线获得腰1椎体松质骨的CT值,双能X线骨密度仪获得腰1椎体的骨密度T值(T-score),比较两组腰1椎体松质骨CT值与T-score值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腰椎松质骨CT值及骨密度仪T值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骨折组腰1松质骨CT值及BMD-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腰1椎体松质骨与BMD-T值呈正相关(r=0.874、0.463,P<0.05)。腰1椎体松质骨CT值及BMD-T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分析获得腰1椎体松质骨CT值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967(95%置信区间:0.816~1.118,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保证诊断效率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初步诊断寻找一种优化的骨密度检测策略.方法 共纳入1480名成人受试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分别在腰椎(L)1-4和左右髋部(L H和RH)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以L+L H+RH等3个部位骨密度T-值综合诊断骨质疏松为标准,所有2个部位联合和单部位中,...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绝经后妇女体质量与绝经年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unar Prodigy双能骨密度仪测量绝经后女性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并将其作为应变量,分析其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等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正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量和绝经年数关系密切,其中与绝经年数呈负相关;侧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指数密切相关。结论:随绝经年数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体质量大者骨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双能X线吸收法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SW  Zhao GF  Li W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826-1828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EXA)监测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建立右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2、4、6、8、10、12周截取双侧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对侧股骨相同位置测量以作对照。同时对骨折端骨痂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折端平均骨密度值随时间变化递增,显示了一个明确的骨折愈合趋势。术后2、4、6、8周时分别为对侧股骨相应区域的29.5%、48.3%、85.3%、105.2%,各组差异明显。骨密度值的升高与骨痂组织的产生、钙化在时间上有一致性。干骺端骨密度在术后持续降低,到12周时尚未见回升迹象。结论 骨折端的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端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有一致性,骨密度能准确、定量地反映骨痂组织的钙化程度。用DXEA监测骨折愈合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社区健康青年男性骨密度状况.方法:募集上海市北蔡社区223名20~40岁健康男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其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史、手术史和是否减肥、运动、失眠、饮酒、吸烟及食用鱼、虾、牛奶、酸奶、咖啡青年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对青年男性骨密度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X线、螺旋CT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拔牙窝骨密度的测量.方法利用实验动物狗在拔牙后不同时期的下颌骨拔牙窝,分别进行X线、螺旋CT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骨密度测量,再和组织切片相对比.结果X线、螺旋CT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与组织切片均有相关性;螺旋CT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数值较X线片对于骨密度变化敏感.结论螺旋CT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反映骨密度变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梁静  张进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95-96
目的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研究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骨密度,对得到的病例组和对照组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影响不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骨密度(BMD)的测量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测量骨密度的影像学方法有双能光子骨密度仪(D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QUS)、MRI、能谱CT等.本文将就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大鼠离体骨骨密度(BMD)的精确性及其实用性。方法用DXA骨密度仪(NorlandExcellplus)重复测量10只Wistar大鼠离体的第5腰椎、双侧股骨BMD,获得其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测量90只Wistar大鼠离体的未去椎弓及去椎弓的第5腰椎、双侧股骨的BMD;测量去卵巢(Ovx)与假手术(Sham)大鼠离体的未去椎弓及去椎弓的第5腰椎、双侧股骨的骨密度。结果(1)各离体骨BMD值的批内CV:腰椎为1.58%、左侧股骨为0.90%、右侧股骨为0.86%;上述相应各部位的批间CV分别为2.22%、1.09%和1.20%;(2)DXA测量90只大鼠未去椎弓及去椎弓的腰椎、左侧股骨、右侧股骨的BMD值分别为(127.5±12.3)、(82.6±11.3)、(150.7±10.6)及(149.9±10.6)mg/cm2,左右股骨BMD值的相关系数为0.792(P<0.001);(3)去卵巢18周组与同龄假手术组BMD值比较,去椎弓的第5腰椎、左右两侧股骨远端干骺端的骨丢失率较大,下降率为10.0%~17.5%。结论以NorlandExcellplus型DXA测量大鼠离体骨的骨密度,其精确性良好,能较敏感地反映大鼠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华  程昌志  罗远国  韦葛堇  林舟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504-1506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对女性骨密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门诊就诊或住院、以腰背痛和关节痛为主诉的633例中老年妇女,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检测仪,测量腰椎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汉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3%,壮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随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随绝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除46岁以下组与46~50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46岁以下组与50岁以上组、46~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绝经年龄早更容易引起骨密度降低,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就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Osteoporosis is a serious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Osteoporosis affects 24 million people annually and may be responsible for devastating hip, wrist and spinal fractures. Bone mineral density is considered the best predictor for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oward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provide early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A variety of methods are used to assess bone mineral density. These methods are presented and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