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经验,寻找术前预测浸润性IPMN的指标.方法将2003年9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的27例胰腺IPMN病例分为浸润性与非浸润性IPMN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的差异.结果浸润性IPMN 15例,非浸润性IPMN12例.两组间术前梗阻性黄疸发病率、肿瘤最大直径、血...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分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建议行手术切除,对恶性IPMN,需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对良性和交界性IPMN,可行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对暂时不行手术切除的IPMN病人,应定期随访。IPMN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依从性、随访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评估,最后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CT和MRI等影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胰腺囊性疾病得到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作为肿瘤性胰腺囊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分支,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在有的医疗中心,IPMN已经成为胰腺切除术的第二常  相似文献   

4.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主要病理特征为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在所有类型胰腺肿瘤中,其预后相对较好,具有与一般胰腺肿瘤不同的分子及临床病理特征,深入研究IPMNS,能更好地了解IPMNs在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近年被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约占胰腺囊性肿瘤总发病的21%~33%[1]。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1996年国际卫生组织(WHO)根据形态学及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最长1例已13年。结论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PMN)是用来区分一类特殊胰腺肿瘤的一个新术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内窥镜检查方法的文献上最初描述了此类胰腺肿瘤,特点是在内镜下可见Vater壶腹漂浮出大量黏液性物。1982年,Ohhashi等报道4例胰腺产黏液性肿瘤。1986年,Itai等报道一大类胰腺黏液性肿瘤,并命名为导管内黏液囊腺瘤和囊腺癌。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自1993年5月至2000年8月共收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3-72岁,平均54岁,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5例发现胰头囊实性占位,5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粘液溢出者3例,血清CA19-9值6.5-108U/ml(平均66.88U/ml),CEA值有1例为32.2ng/L,其余均为小于15ng/L。结果 8例患者中只有3例在入院时诊断为IPMT,除1命名中层得拒绝手术外,7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癌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1例、胰头导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2例,术后患者均健在,最长1例已6年,结论 胰腺有囊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粘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术前要鉴别良恶性较困难,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收治58例IPMN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男性3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39~82岁,中位年龄67岁。58例IPMNs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53.45%),胰头部局部切除术9例(15.52%),胰体尾切除术7例(12.07%),胰体部局部切除术4例(6.90%),胰尾切除术4例(6.90%),胰尾联合脾切除1例(1.72%),全胰腺切除2例(3.44%)。结果58例IPMNs病人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23例;术后病理:腺瘤26例,交界瘤13例,非浸润癌10例,浸润性癌9例;全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2.6个月;1、2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5%、79.3%和65.5%。其中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的病人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7.5%、12.5%。结论IPM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17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胰腺PIMN患者主胰管型6例(31.6%),分支胰管型9例(47.4%),混合型4例(21.1%);12例胰腺IPMN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并门静脉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胰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内与胰腺IPMN相关的影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现在常用于胰腺IPMN检查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MRI、EUS及PET-CT,其中CT和MRI有较好的诊断及鉴别良恶性胰腺IPMN的能力,并且MRI与新型靶向纳米粒子造影剂一起可以用于早期胰腺IPMN的诊断;EUS对于发现胰腺IPMN的壁结节很有优势,但其对于胰腺IPMN的诊断分级能力是否比得上CT、MRI尚有争论;PET-CT主要是对于胰腺IPMN良恶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结论目前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胰腺IPMN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1岁,反复中上腹胀痛1个月,有一次急性胰腺炎发作史,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起病来无黄疸、无发热、无血糖升高,胃纳可,无明显消瘦。查体无异常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CA125升高为85U/ml;CEA升高为47U/ml;CA19-9正常。MRCP示:胰管扩张(见图1)。ERCP示:乳头扩大,胰管扩张伴胰头体交界处固定充盈缺损约1cm,主胰管内见大量黏冻物(见图2)。超声内镜示:  相似文献   

1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类累及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产黏液肿瘤,同时缺乏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IPMN有进展为胰腺导管腺癌的可能,目前很多研究都在探讨IPMN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并取得了进展,然而对其手术适应证及其手术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