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用碎石桩防止粉土地基液化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涛 《工业建筑》1996,26(4):41-44
在讨论现有的用挤密砂石桩防止破土地基液化以及用挤密砂桩防止份土地基液化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考虑细颗粒含量影响的挤密碎石桩防止份土地基液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对7组工程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显示出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CPT判别粉土地震液化的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三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利用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_c和平均粒径D_(50)判别地震液化的方法,并验证了三种方法在我国天津市粉土地震彼此判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以汶川和雅安地震对桥梁的破坏为切入点,分析了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高地震烈度区桥梁的抗震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强夯加固粉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机场飞行区进行强夯加固浅层粉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等进行了监测,并在试验后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强夯处理后消除了地层6 m深度范围内粉土地基的液化,同时改善了该范围内土层的工程性质。强夯前需采取降水措施,可有效避免出现夯坑内积水和场地局部液化现象,强夯加固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比较快。强夯施工间隔1 d后不同深度的超静孔隙水压消散比例都超过80%,间隔5 d后超静孔隙水压基本消散,点夯加满夯处理的加固效果整体上好于满夯,并且较小单击夯能和较多夯击次数的点夯施工工艺可以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采用1 500 kN.m夯能点夯两遍和800 kN.m夯能满夯一遍的施工工艺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对地层特性具有较强敏感性。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提出了一种粉质黏土隧道的结构动力时程计算方法,并计算确定了适合粉质黏土中隧道结构抗震计算的反应位移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的弯矩更接近动力时程的计算结果,而有限元计算的隧道结构的轴力更接近动力时程计算结果。同时,建议在粉质黏土隧道结构抗震计算过程中,将隧道埋深范围内土层相对位移简化为线性变化,并乘以系数0.7;地基弹簧刚度乘以系数1.1。研究结论可为粉质黏土隧道抗减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志清  蔡建  程有彬 《施工技术》2012,41(19):45-48,96
根据饱和粉土在动荷载作用下易液化的特性,通过试验方法探索出吹填疏浚粉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即振动液化排水法.先采用水上挖掘机和陆上挖掘机对吹填疏浚粉土地基进行振动液化排水处理,振动液化后的粉土颗粒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沉降且重新排列,再根据吹填疏浚粉土地基的厚度情况选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进行地基处理,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回弹模量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罗强 《山西建筑》2009,35(1):117-119
为合理地进行土体和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在动三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饱和粉土地震液化的应变势模型,并对其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很好地描述土样液化过程中应变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依据已有的孔压增长模型和动三轴试验参数,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徐州市棠张镇铁路路基可液化场地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按孔压比和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的动翦应力比较法划分了饱和粉土层的液化区域,并结合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结果、剪切波速判别结果以及Seed-Idriss简化法判别结果,对该场地粉土层的液化性能做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粉土的动力特性及液化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典型的粉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共振柱和动三轴试验结果 ,得到了 G/Gmax~γ/γr 和 D~γ曲线。在动三轴仪上 ,安装了压电陶瓷弯曲元用以测试土样的 Gmax,并通过先期振动控制试样Gmax,在土样密度和 Gmax同时与现场土体一致的情况下 ,进行了应变控制的动三轴液化试验。根据试验结果 ,给出了粉土在不同的地震震级下的临界剪应变变化范围和均值。  相似文献   

11.
砂土液化全概率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概率理论,同时考虑地震和土性两方面不确定性对土层一点液化势指数的影响,推导出在一定年限内土层一点液化势指数及整个柱状土层液化程度的概率分布,并通过算例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砂土液化全概率分析方法具有时间和统计上的意义,更合理地评价了场地的液化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季家俊 《建筑施工》2021,43(3):478-482
以上海某邻近地铁区间隧道的双侧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基于隧道变形控制的基坑设计要点,即严控双侧基坑施工工序与工况,采用大刚度的支护结构、可靠的止水体系、突出地铁保护的支撑布置,并加强对施工组织的要求.结合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区间隧道的变形特征与变化规律.监测数据表明设计方案对基坑变形与地铁影响的控制效果较...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遇到砂粒含量高的土壤,由于其承载力比较低,并且容易产生地下径流,对基础危害极大,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处理.本文以安哥拉共和国罗安达市KIKUXI区某工程为例,介绍一种施工相对方便、经济简单的组合式处理方法——水泥改良加粘土闭水.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层中双圆盾构法隧道的抗震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对于上海双圆盾构法隧道的抗震问题 ,尚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供利用。本文结合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室内动力试验研究成果 ,采用考虑土 -结构相互作用的软土地层中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 ,研究了隧道 -土体体系二维地震反应 ,并应用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隧道的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包括 :地震引起的隧道周围软土孔隙水应力比、震陷、动剪应力比 ,以及隧道结构的动剪应力、轴力、剪力、弯矩等。最终从地震影响角度对该隧道的优劣作了初步评价 ,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所得结论可为软土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例,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饱和地基在地震时产生液化的原因、地基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液化指数的计算、液化等级的划分、地基液化的处理方法和振冲置换法的设计。用载荷试验方法对单桩允许承载力进行了检测和沉降观测,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对碎石桩处理液化土层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振冲置换处理饱和地基,改善原地基土的力学性质,液化地基处理效果良好,提高了地基土的整体承载力,减少了沉降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场地地段的划分、覆盖层厚度及场地类别的确定、饱和土液化判别等若干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合理的观点或建议,供同行们探讨,也为岩土工程师在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时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帅华国 《江苏建筑》2011,(4):69-70,79
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抗震设防不仅要重视新建建筑,同时要重视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如何有效消除既有建筑地基液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于建筑地基消除液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建建筑,文章主要探讨注浆法在处理既有建筑地基液化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分析地基液化机理,提出处理方法,通过试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依托穗莞深城际轨道太平隧道工程,在其侧穿一多层房屋时,采用控制地层损失与旋喷桩加固土体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保护了现有房屋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状态。通过分析隧道穿越过程中房屋的实测变形规律,并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比较了有无旋喷桩和地层损失率对土体垂直位移、房屋角点沉降、房屋整体倾斜、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设置旋喷桩和控制地层损失均能有效减小沉降和土体位移,但控制地层损失的效果远比设置旋喷桩要明显。随着地层损失的增大,土体水平位移曲线由“勺”型渐变至S型,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逐渐上移且位于隧道的上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19.
地基基础震害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珊 《建筑科学》2002,18(1):16-20
是对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第四章场地、地基与基础中的地基基础抗震的主要修订条文的解说,涉及液化土及软土处理、桩基抗震设计等部分。文中介绍了近年来的地基基础震害及规范修订依据,并介绍了某些编制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0.
桩基抗震设计探讨——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讨论目前惯用的桩基抗震设计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过去发生的地震 ,特别是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桩基震害经验与动力分析 ,认为水平作用下桩身内力计算的常数法或m系数法有很大不足 ,这些方法可用于桩侧土比较均匀的情况 ,但不能反映软硬土层界面处的桩身的真实情况。对于桩周为可液化土与软粘土的情况 ,文中对桩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