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Yang XY  Wu XM  Wang S  W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76-1480
目的 评价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及高危冈素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102例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有明确冠心病或高危因素,随机分为2组,A组为对照组(n=51),B组为酒石酸美托洛尔组(n=51),从术前2 h一直到术后30 d,口服或静注洒石酸美托洛尔,根据血压、心率来调整剂量;记录围术期心率变化、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围术期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以及脑卒中例数.结果 酒石酸美托洛尔组术中、术后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有1例心肌梗死发生,对照组有1例死亡,2例脑梗死,对照组发生伴有ST段压低的不稳定心绞痛5(9.8%)例,酒石酸美托洛尔组1(2.0%)例,术后至少1件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有15例,酒石酸美托洛尔组13例(P>0.05).结论 酒石酸美托洛尔可能降低冠心病及高危因素患者非心脏手术后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非心脏手术与高的心血管死亡率、发病率和费用相关。小样本试验表明β受体阻断剂可能预防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但试验结果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作者进行POISE试验的目的是确定β受体阻断剂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POISE试验是一项盲法、随机对照试验,以10000例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有发生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美托洛尔控释剂与安慰剂的作用。患者将在手术之前2—4h接受试验药物,并持续至术后30d。主要结果是术后30d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心脏停搏的联合事件。患者还将被随访1年,观察事件的发生。结果:截至目前,POISE试验已在21个国家的182个中心纳入了超过6300例患者。目前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9岁,63%为男性,43%有冠状动脉疾病史,43%有外周动脉疾病史,30%有糖尿病。大多数的受试者已行血管(42%)、腹腔内(23%)或骨外科(19%)手术。结论:POISE试验是一项大型国际性试验,将就β受体阻断剂应用于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效果作出可靠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竞争的增加,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科手术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亦明显增多,且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我们观察了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明显地减少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非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根据围术期心脏骤停与否分为心脏骤停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非心脏手术患者559 502例,其中心脏骤停50例,心脏骤停发生率为0.89/万,因心脏骤停死亡13例,死亡率为0.23/万。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占7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OR=3.146,95%CI:1.533~6.491,P=0.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 ASA)Ⅲ级及以上(OR=6.894,95%CI:4.320~12.282,P=0.001)、全身麻醉(OR=1.127,95%CI:1.055~2.593,P=0.001)、多处手术部位(OR=6.181,95%CI:3.182~10.641,P=0.000)、夜间手术(OR=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48 h开始预防性服用倍他乐克是否能够降低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76例65岁以上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具有ACC/AHA"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中至少一项中危因素同时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倍他乐克组于术前48 h开始至术晨早晚各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对照组术前不服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围术期监测(1)记录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例数和处理血流动力学紊乱所用药物的总用量及气道压;(2)入选患者在术前1周内服用倍他乐克前任1 d、手术当天至术后1~3 d进行Holter监测记录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3)术前1周内服用倍他乐克前1 d、手术结束后2 h、术后1~3 d测定肌钙蛋白I.结果对照组发生高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例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多于倍他乐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BP〈90 mmHg、HR〈50次/min的患者例数和麻黄素、阿托品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倍他乐克组没有明显的气道压升高.两组术前Holter监测发现的心肌缺血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术后发现的心脏不良事件病例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8例、倍他乐克组1例发生心肌缺血;术后对照组有17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其中2例并存室速、4例并存房颤,3例伴肌钙蛋白I阳性的心肌缺血,倍他乐克组3例发生心肌缺血;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心肌梗死及死亡.结论术前48 h口服倍他乐克可以降低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 为冠心病并行开胸非心脏手术的患者65例,围手术期使用美托洛尔控制心率,根据心率的控制情况分为控制心率达标组(A 组)(55-80次/min, n =48),控制心率未达标组(B组)(80-130次/min, n =17),分别于术前24 h内及术后72 h内行Holter持续监测,记录各个时间段平均心率、早搏次数、异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以及术后72 h内心脏并发症,对两组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和B组术后相比,前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后者(P〈0.05);A组术后无心梗,B组术后1例发生急 性心梗死亡,2例术后发生急性心梗,后经抢救治愈。结论:围手术期使用美托洛尔有效控制心率可以减少冠心病非心脏手术 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出台的指南,建议对行非心脏手术的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β-阻滞剂,尽管有些临床研究结果与此相悖。美国波士顿布瑞根妇女医院的Bangalore等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对所有非心脏手术而应用β-阻滞剂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研究数据:30天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预测心电图束支传导阻滞改变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647例,根据入院心电图改变,分为束支传导阻滞组107例,非特异性ST-T改变组180例,心电图正常组36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脏风险及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获益比。结果 (1)A组(束支传导阻滞组)、B组(ST-T改变组)及C组(正常组)三组患者在研究终点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上对比有显著差异,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对比发现,A组与B组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三组排除未行外科手术患者,对比额外术前准备时间及额外检查费用方面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经历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存在独立的束支传导阻滞时,并不显著增加其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术前减少过多辅助检查,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前使用美托洛尔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美托洛尔)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手术前3天开始口服美托洛尔(50mg/d),手术期间不停药。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缺血、及术后窦性心动过速的例数,并统计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12000的例数(nRP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美托洛尔组围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在术后差异有显著性,nRPP在术中差异有显著性,而期间心动过速的例数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术前使用美托洛尔能够稳定非心脏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晓峰  黄青青 《医学综述》2009,15(5):775-778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也不断增多,而多数患者行的是胸、腹、血管、矫形外科等手术。术中的许多应激因素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麻醉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静脉制剂用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时心血管合并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分别接受了静脉美托洛尔(A组,31例)和硝酸甘油(B组,29例)治疗。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明显降低,心室率平均下降39±16次/min,最大效应时间15min;B组心室率平均上升15±9次/min;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均有所下降,所有患者未因药物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结论:美托洛尔静脉制剂能迅速有效、安全的控制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时心血管合并症。  相似文献   

12.
背景: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出现红细胞压积异常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较高。尽管患者术前几乎都要进行红细胞压积筛查,但是有关术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影响的证据较为有限。 目的:于实施非心脏大手术的退伍老兵中评估术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及其对术后30天预后的影响。 设计:利用全国退伍军人事务委员会(VA)于术质量改进计划数据库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前红细胞压积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类:贫血(红细胞压积〈39.0%)、正常(红细胞压积39.0%~53.9%)和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54%)。对红细胞压积异常与术后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系进行评估。 地点及患者:纳入1997至2004年于全美132个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接受非心脏大手术的310311例患者(年龄≥65岁)。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观测指标为术后30天死亡率,次要观测指标包括术后30天死亡率或心脏事件(心脏骤停或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 结果:与红细胞压积正常者相比,红细胞压积发生正向或负向偏离者术后30天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有所增加。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水平较正常范围每增减1个百分点,术后30天死亡率就可增加1.6%(95%可信区间,1.1%-2.2%)。进一步分析显示,当红细胞压积降至39%以下或超过51%时,校正后30天死亡风险和心脏病患病风险就开始增加。 结论:接受非心脏大手术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退伍军人)术前轻度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均可增加术后发生死亡和心脏事件的危险。今后的研究应明确上述发现可否见于其他人群,明确术前纠正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能否降低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背景:非心脏手术与高的心血管死亡率、发病率和费用相关。小样本试验表明β受体阻断剂可能预防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但试验结果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作者进行POISE试验的目的是确定β受体阻断剂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POISE试验是一项盲法、随机对照试验,以10000例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有发生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美托洛尔控释剂与安慰剂的作用。患者将在手术之前2~4h接受试验药物,并持续至术后30d。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微型体外循环与传统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database数据库,纳入心脏手术术中微型体外循环与传统体外循环对术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共27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体外循环比较,微型体外循环可减低术后死亡率(OR 0.40,95%CI 0.1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体外循环比较,微型体外循环可降低术后心肌梗死发病率(OR 0.33,95%CI 0.12,0.90)、降低输血率(OR 0.24,95%CI 0.16,0.37)、降低心衰的发生率(OR 0.52,95%CI 0.32,0.84)、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OR 0.66,95%CI 0.48,0.91)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术中使用微型体外循环可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非住院人群中,他汀类药物治疗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降低相关,事件包括死亡和心肌梗死。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有益作用尚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确定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与直接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早期心脏性死亡或非致死性院内心肌梗死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患者行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PCI术后1年内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择期手术前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分为继续低分子肝素抗凝组(32例)与未抗凝组(24例),观察术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抗凝组有1例,未抗凝组有8例,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期行PCI术的患者在行择期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异常是否会增加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患者心血管事件.方法:对在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于科学城医院进行非心脏手术的680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为18岁以上成年患者,进行了非心脏相关手术,且在手术前1天,手术后1、3、7天分别做了心电图、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n=80,11.8%)的血糖水平比没有发生事件的患者(n=600,88.2%)明显升高(P<0.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糖水平为131.7±42.5mg/dl,没有发生心血管时间的患者血糖水平为106.5±37.5 mg/dl.多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可增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2.1倍,糖尿病患者为6.4倍;血糖每升高10mg/dl,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1%.结论:血糖水平异常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上非心脏手术是外科、骨科、泌尿科、妇科等手术科室治疗的主要内容.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尤其老年人)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其术后心脏并发症巳成为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围手术危险期是指术后0~30天,临床上又把它分为早期(0~48小时)、中期(术后3~8天)和晚期,术前患者心血管疾病情况是决定后果的关键.术前决定这类患者是否适合做非心脏手术?手术安全性如何?术前术后如何用药等问题,这常常是心内科医师临床会诊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术前需要评估这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心血管风险,给予患者以最佳的评估及相应合理治疗,可提高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和死亡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1,2].  相似文献   

19.
非常高龄患者开胸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开胸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的特殊性。方法:总结近年这类手术麻醉患者89例,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脏器病变严重程度及代偿能力,并作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8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02%,6例患者术后需行呼吸支持。需行呼吸支持,循环不稳定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6.7%,33.5%和7.8%。47例术后行PCA镇痛;术后死亡率为3.4%,麻醉死亡率为0。结沦:高龄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围术期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糖化血红蛋白与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与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合并糖尿病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18例,对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依照检测结果将其分成糖化血红蛋白〈6.5%组和糖化血红蛋白≥6.5%组,而后对这两组患者展开术后24h动态心电监护,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6.5%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糖化血红蛋白〈6.5%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合并糖尿病的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应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