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出“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实践证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提出了建设思路,确定了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通过建设,教育部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成为一个能承担省内外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推动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的开放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3.
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遵循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建设,择优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能够使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资源不足、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偏弱、质量跟踪监控难等教学问题。我校化工专业经过5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提炼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应用型卓越化工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共建实践基地,提升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共推就业实现合作共赢;建设共享型实验资源,突出化工专业特色"的教学成果,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我校化工专业获批2018年国家新工科建设立项,标志着其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新工科"背景下,社会给化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工程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化学工程师是化工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化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地方院校化工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提高认识、树立正确化工价值观;革新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重构课程体系,打造"金课";注重结果导向教育(OBE)、实践教学和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卓越化学工程师的重要方法。基于OBE、"新工科"和"大工程观"理念,讨论了我校化工专业改造升级、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体系在我国正蓬勃兴起,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现代非织造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实践教学智慧平台、建立教学过程智能评价系统等措施,以期解决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非织造卓越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结合四大培养理念,聚焦地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对江汉大学化工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对校地、校校、校企、校内各创新平台和研究院所等不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针对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本文还提出了校企共建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构建双核心教学团队是其顺利实施的两大保障,并对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环节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完善和优化。通过一系列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学校本身地域特色,通过克服化工实践基地建设及交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基地与学生的交流实习过程中建立健全了管理机制,长效交流机制,反馈机制及评价机制,以期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还通过学校教师与实践基地多种形式的交流,使教师及企业双方实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适应国家产业发展而推出的高等教育领域重大举措。文章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出发,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从“合作、共享、交叉”三个方面进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文章提到的政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五共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共建、多元交叉育人等改革思路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及校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分析了阜阳师范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工科)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符合工程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工科教育的核心目标。针对新工科建设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文章梳理了化工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两校本科教学实践,提出化工“四观”培养理念,着力强化校内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化工特色,构建与新化工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校内实践教学新体系,为培养新化工人才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通过剖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共建多功能协同创新实训平台、科学设置课时、抓好岗位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等加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方阔  项吉  程华  董华泽  谢冬 《安徽化工》2021,47(5):116-118
为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化工类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克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基地条件保障、内涵建设及管理运行中取得良好成效,逐步探索形成了"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合作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对接当地行业企业,构建全程共建共育的"三协同、多主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对机制的建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提前介入、三导师制、校企基地互建、校企双向互聘、企业生产线引入教学等全程共建共育措施进行阐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强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可持续性强的有效途径。学院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及师资融合等多举措并行。在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同类院校工程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了一条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响应。新工科以应对变化、引领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郑州大学拟以化工类专业为试点,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抓手,开展新工科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卓越化工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措施。建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建专业、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培养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采取"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方式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按"3+1"分段式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建设,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开设协同创新实验班,构建"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等一系列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了现代化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新工科建设历程及建设具体要求进行了分析。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工产业规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引教入企、引企入教、校企融合,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体化模块化教学体系和柔性化、特色化培养机制,打造产、学、研、育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和平台。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对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新要求,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培养,突出工科院校办学特色。本文通过对校企协同合作机制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机制和实践模式,培养适应智能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满足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引领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