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万坚 《大学化学》2017,32(4):11-16
努力将现代教育理念、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到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具体而言,就是将课程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研究教学案例化等六"化"固化到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逐步构建并实施了一套适合结构化学课程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SC@O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探索践行以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LIC Thinking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与STE@M素养的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2.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本文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课程评价、教学反馈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基于高分子材料合成到表征,再到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实际出发,以课程思政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导,本文提出了基于BOPPPS的“三融三变”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雨课堂”等线上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有效构建了更科学的全过程学习评价体系。在该模式下,思政育人贯穿专业知识教学全过程,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调动线下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西部地区对化学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实现课程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互融互促,广西师范大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深化对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学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通过构建思政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相融合,在教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李振华  沈雷 《高分子通报》2023,(12):1740-1744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物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高分子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小分子,高分子在不同空间和能量上具有多尺度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均较弱。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痛点”问题,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课堂改革,以科研项目牵引“高分子物理”课堂的“课前思辨”“课堂体验”“课后实践”各环节,使学生在“探究式”“讨论式”“实践式”的“科教深度融合”过程中进行全身心学习,做到“知行”统一与学思结合,有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育人,本科生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原创能力大大增强,教学创新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为例,从在线教学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比分析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缺点.实践表明,与线下教学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持续改进理念要求从教学管理到课程逐级落实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评价中,但存在重形式轻反馈、重结果轻改进等缺陷。基于质量管理方法建构了“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教学评价体系的PDCA循环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他评—互评—自评—改进”评价循环实现迭代成长性评价;“前测—讲新—内化—巩固”教学循环保障教学目标的符合和达成;“亮考帮”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实践表明,教学评价体系的PDCA循环模式可实现以评为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指挥棒作用,诊断和改进教学,为持续改进理念在课程中的落地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有效手段。然而,地方高校汉江师范学院选修课程仍然存在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对选修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表面活性剂化学课程为例,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贡献等三个角度出发,以科学成才观念为核心,设计并实践了教师评价(代号“T”)、组组互评(代号“G”)、个人贡献比(代号“I”)的“TGI”考核模式,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活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TGI”考核模式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他选修课程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繁琐,导致授课过程中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差、理论联系实际困难等问题。在新工科教育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团队基于OBE教育理念,从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立课程目标,创新设计“4+3”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造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构建双循环持续改进机制,强化课程思政案例和工程实践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腐蚀与防腐”课程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腐蚀与防腐”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等。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实践素质,为将来毕业后的工作提供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莫小卫 《化学教育》2016,37(22):46-51
以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作为切入点,根据“五个对接”的教学理念,以“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为教学案例,介绍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情况,把临床知识渗透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教学教改。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支撑,分析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分析学生“学习达成度”的方式、方法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教改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融合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了PBL教学案例——“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探究。引导学生从大气中CO2污染产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入手,分析基于降低碳排放开发的CO2转化新技术的化学反应原理,探讨不同CO2转化技术的优势和劣势。通过PBL教学实践,将化学理论与工业实践深度融合,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体现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基于OBE理论构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思路、实施方案和课程目标,重点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等4方面的课程思政素材在课程导入和参与式学习中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案例。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凝聚为统一发展的整体,促使学生讨论、反思和体验,推动学生理解认同课程的价值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自觉和实践行动,达成最大学习成果,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职业技能要求,分析了食品理化检验课程课证融通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室的建设和使用以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食品分析提供更多人才。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基于OBE教学理念,从知识储备、工程应用、整合创新、价值引领等4个维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实施项目设计驱动理论教学的内容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三环四步”教学活动,对标工程认证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考评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学生达成情况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探索出一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材料结构与性能》是一门研究高分子的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和物理机械性能之间的课程。结合《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础促进创新,实践推动科研”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从思维导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角度,实现抽象高分子物理理论的具象化,夯实基础;依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主题讨论翻转课堂,提高学生批判和质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高分子材料的创新性学术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仪器分析作为科学研究的眼睛,内容涉及诸多领域,体现多学科交叉的全局思想观和方法论,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凸显的诸多痛点问题,课程组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思创融合,知行合一”的教改理念,构建了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塑造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三维评价体系,采用显性知识与隐性价值观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问题驱动与可视化教学相融合、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融合的四轮融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程成绩大幅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化学教育》2014,35(9):67-70
深度开发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将有助于解决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二度开发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原则;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开发的策略,包括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外实践和习惯性实验操作中开发。另外,还给出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和“三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探究案例。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油工程专业“油田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学习主动性和课程教学考试方式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通过创新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将课堂讨论和分析能力纳入考试的总评成绩。量化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能力,并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若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仍需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并加强教学与实验环节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主要介绍如何在“目标-方法-评价”三维视角下,创新开展有机合成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首先从总体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入手,构建有机合成知识点与思政映射点相对应的目标体系,同时采用讨论型、探究型、实践型教学方式,实现有机合成课程授课过程中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最终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评价有机合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