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佳  宋双  王一博 《江苏地质》2018,42(4):558-567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作为一套重要的储集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但对其层序划分及地层沉积样式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梧桐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地层沉积样式研究表明,梧桐沟组沉积时期构造强度较弱,地形较为平缓,地层在全区稳定分布;中晚二叠世盆地发生造山运动,吉木萨尔凹陷东南边缘区域经过构造抬升,上部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了现今"底平顶削"的地层样式。以凹陷中部少数地层保存较全的井的地层叠加样式分析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识别不同类型界面,特别是最大湖泛面,建立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即梧桐沟组为一个完整的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5个中期旋回。梧桐沟组地层在不同的层序发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旋回叠加样式:下段沉积时期,即最大湖泛面以下,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增大,地层表现为明显的退积叠加样式;上段沉积时期,即最大湖泛面以上,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小,地层表现为明显的进积叠加样式,符合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深入开展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区200多口井的精细地层对比和33口井759.42 m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5个方面的特征,对白音查干凹陷(主要是西部次凹)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的层序发育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层序界面的性质进行重新厘定。将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都红木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都红木组)和5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阿尔善组一段、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都红木组一段和都红木组二段~三段);提出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长期层序的底界面为一连续沉积的整合面,不能构成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即在腾格尔组底部即使圈闭条件良好(如锡40井—锡43井区),但也会因缺乏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致使圈闭中供油不足而不能成藏。  相似文献   

3.
地层划分问题一直制约了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中深层(沙三段—东一段)的后续油藏评价研究。本文基于层序界面在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岩性突变以及电测曲线等方面的特征变化,共识别出该带4个二级层序界面,8个三级层序界面,并将该带沙三段—东一段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研究表明,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中深层层序发育样式受湖盆结构及构造坡折带影响,三级层序厚度由南西至北东方向总体呈增厚趋势,由北西至南东方向总体呈厚—薄—厚的发育特征。在对层序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层序地层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研究区沙一段中层序存在构造与地层控制的油气藏,而在东营组层序存在构造与岩性共同控制的油气藏,并且在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中深层存在有利的构造与岩性、构造与地层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藏发育带。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泌阳凹陷钻井、地球物理测井、三维地震方面的资料分析,通过地震资料解译、层位综合标定、层位和断层精细解释、速度场建立、构造图制作,构建了泌阳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泌阳凹陷核一段至核三上段划分为3个长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含碱岩系主要分布于核桃园组中,与层序单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典型界面的地层切片和沉积体系识别显示,泌阳凹陷自核一段至廖庄组安棚次凹一直发育,到核三段逐渐萎缩;确定了核桃园组含碱岩系地层主要位于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分布区域,可以指导钻井的部署。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地层样式,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建立了流沙港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活动、盆缘背景、物源供给等影响因素,并结合福山凹陷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层段以及层序发育的时空差异性特点,将流沙港组层序构成样式总结为4种:断控陡坡型、多级断阶带型、挠曲坡折带型和斜坡型.通过对以上层序样式特征及其内部沉积特点的研究,总结了在不同层序构成样式控制下发育的油气藏圈闭类型,为福山凹陷油气藏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地层特征对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ESR测年法)、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地层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断陷盆地区域等时界面的识别、界面级次和界面性质的分析与对比,以三级层序为基本组构单元建立了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系统。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四大次级凹陷古近系各二级层序和隐蔽油气藏最为发育的重点三级层序的可对比性,认为二级层序完全受构造幕的直接控制,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四个次级凹陷的重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旋回性质具有一致性,标志性沉积物出现于相同或类似的旋回位置。然而,T2(沙一段底)、T4(沙三段上亚段底)和T6(沙三段中亚段底)的三级层序界面性质在不同凹陷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层序成因动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旋回性质的相似性和界面性质的差异性分别表明了同一层序地层格架中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类型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以及渤海湾盆地构造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对层序界面性质所起的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呼和湖凹陷南屯组二段煤系层序特征及其聚煤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相关的理论、方法,通过钻井、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标志,将呼和湖凹陷南屯组二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依据地层叠置样式、区域分布的等时性煤层以及地形坡折带在沉积层序中的位置,进一步细分出低位、水进及高位体系域,在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南屯组二段层序地层格架.以体系域为单位分析了此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的配置...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依据层序界面反射特征,建立了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Sq1相当于南屯组一段,层序Sq2相当于南屯组二段。每个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泊等沉积体系。Sq1层序在凹陷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而在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Sq2层序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周围发育沼泽相。综合分析各层序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指出了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研究与隐蔽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界面识别标志,把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划分为 1个超层序组,4个超层序,10个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建立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构造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坡折带的研究,建立东营凹陷层序发育模式。受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层序低位域砂体和湖侵体系域砂体,成藏条件良好,最有利于形成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北东缘西柳10断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Es~3-Es~2)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沉积特征,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其沉积特征、相带展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可划分为4个III级旋回,11个IV级旋回,32个V级旋回。沉积物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划分出7种沉积微相。结合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背景,认为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主要经历湖退到湖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乌尔逊凹陷沉积成岩体系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是一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岩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格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为例,针对海相断陷盆地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复杂、断裂体系发育、地层破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资料紧密结合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地层格架,将目的层划分为层序I、层序Ⅱ、层序Ⅲ和层序Ⅳ4个三级层序.岩石类型、沉...  相似文献   

13.
康海亮  林畅松  刘晓  高平 《现代地质》2016,30(2):286-293
同沉积断裂对断陷湖盆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类型及发育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影响了岩性圈闭的发育,已成为当前石油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南堡凹陷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其北部老爷庙、杜林和高南地区东营组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受边界同沉积陡断裂、古地貌、物源供给及凹陷内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影响,主要发育3种沉积体系组合样式及其相应的岩性圈闭类型:在西南庄边界断裂控制下,受物源供给和古地貌影响,老爷庙地区发育单断陡坡扇三角洲-湖底扇型,控制了砂岩透镜体圈闭的发育;杜林地区发育单断陡坡近岸水下扇-浊积扇型,此类型内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发育;受柏各庄边界断裂和高柳同沉积断裂控制,高南地区发育多断阶扇三角洲前缘加厚型,易形成前缘分流河道砂和滑塌浊积扇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结合台南凹陷幕式构造演化特征,利用岩心观察、试油数据、地球物理及化学数据等,对台南凹陷二叠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充填特征、烃源岩和储层分布受控于幕式构造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断陷盆地结构特征控制着岩性叠加样式和沉积展布:LSC1沉积时期,南部觉罗塔格山脉崛起,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和水底扇沉积,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LSC2沉积时期,西部鲁西凸起和东部塔克泉凸起逐渐形成,南部物源减弱,东西物源逐渐占主导地位;LSC3沉积时期,北部博格达山脉崛起,地层南北向掀斜,北部物源逐渐发育,断陷短轴方向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长轴方向以扇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逐渐过渡。分析台南凹陷层序地层叠加样式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控制作用后认为:LSC2水进体系域晚期和高水位体系域早期发育的大段泥岩为有利烃源岩,其上部LSC3低水位体系域发育的大套砂岩为油气主要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宋站南地区,在断层上升盘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区控制着油藏形成与分布区域; ②T2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③断裂上升盘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控制:① 位于运移路径上或附近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②断裂上升盘有利于油藏形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的断裂上升盘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水河组一段是石南31井区岩性油藏、石南44井区微幅构造油藏及整个腹部地区的重要产层,探究其层序地层特征对于指导研究区及整个腹部地区清水河组一段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指出清水河组一段相当于下白垩统第一个三级层序的低位及湖侵体系域。其层序地层特征显著,表现为:低位体系域以沟谷残余可容纳空间充填沉积为特点,分布较为局限,沟谷主要沉积辫状河道砂砾岩;湖侵体系域以退积型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建立了石南31井区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三南凹陷中西部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沟谷砂砾岩及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可形成岩性圈闭,退积型三角洲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湖侵体系域顶部的泥岩可做为区域盖层;斜坡古地貌、深大断裂—中浅层断裂系统与不整合匹配为有效的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 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 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王辉  王智强  罗淦  周伟军 《沉积学报》2022,40(6):1513-1524
玛湖凹陷西缘坡折带控制着古地貌、沉积相类型和展布、油气藏分布等,但目前缺少该坡折带形成机理、演化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八道湾组为湿润型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八道湾组下段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组合,地震剖面中可见清晰的扇体前积结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组合,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八道湾组沉积过程受坡折带控制,坡折带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体派生逆断层有关。分析表明:多条逆断层形成的坡折带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而单断层形成的坡折带在风化侵蚀作用下消失殆尽,利于沉积物的搬运。坡折带靠近物源的一侧为构造高部位,常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坡折带之下为构造低部位,常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坡折带对储层物性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性较好的储层分布在坡折带东南侧,且易于形成上倾尖灭的油气藏,坡折带东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反射终端研究,认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J2x)与下侏罗统(J1z)的分界面为一层序界面(T3x被界面截削,J1z沿界面上超);因此可依据LUNA法则予以确定。LUNA认为,层序边界不整合可依据可容空间生成速率突变的岩层几何形态来识别,表现在古河道规模和河道砂岩的叠置方式,而拼合砂岩体底面乃是层序界面(SB)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