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出发,把形式概念分解为具体形式和理性形式,而内容只能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和被人把握,进而阐明了一切存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具体形式表达着理性形式,理性形式支配着具体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这就是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证了自然规律与意识精神具有同质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关系,人类精神是自然规律演进的最高境界.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依存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决定谁.  相似文献   

2.
谈青年中医临床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珠 《甘肃科技》1998,14(5):34-35
刚刚步人临床的中医大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诊断疾病。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而要获得确切的诊断必须依赖科学的临床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学生在学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医学科学积累了纵向的理性知识,经过一年的工作实习取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然而,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深化。经验证明:一个好的学生将来不一定是个好医生,而一个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的人,在学校里可能是中等水平,而到临床工作后,则思维敏捷…  相似文献   

3.
战争改变了人性的善与恶、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人性之善恶及人伦关系恰好是文学表现的中心,因此战争、伦理与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萌发形态的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判定,战争英雄的行为既是是社会理性价值判断的尺度,又是伦理道德的规范;而且,战争本身就是理性训练的最好场所,它孕育着人的理性追求之最和人性表现之最.这些都在特洛亚战争英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假设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府行为分析。文章通过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公共选择理论的解读,进一步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政府既作为改革的发动者,又作为改革的对象在政府自身改革中所处的两难境地。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着以政府为主导的路径依赖以及路径依赖所造成的改革阻力,并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和公共选择机制进行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价格听证是政府定价决策的一项制度创新,其科学性体现在规范性和合理性两方面。定价程序的法制化建设为其科学性提供了前提,而定价中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理性人的逆向选择,则不满足帕累托效率,且以个别成本定价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借鉴发达国家价格管制的经验,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须建立成本调查及定期报告制度,加强行业价格管理职能,完善特殊行业价格法制建设,建立价格模型,并科学的选择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传统博弈论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指出完全理性是传统博弈论均衡选择的最基本假设和完全理性在动态博弈中的局限,提出有限理性与动态学习是动态博弈中多个智能体选择的基础;探讨了不断改善有限理性的进化学习方法和智能体选择机制;解释了进化博弈与进化稳定策略的本质;指出了传统博弈论与进化博弈论的区别;提出了有限理性下进化博弈与合作机制研究的问题,给出了有限理性下进化博弈与合作机制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都以信任为根基,古语说人无信不立,社会运行也是如此。伴随着毒奶粉、学术造假、躲猫猫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出现,社会信任遭遇瓶颈,如果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社会信任是人情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更是制度的依赖,基于社会信任弱化的现状,重建社会信任已是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8.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世界存在的普遍方式,即一切实在都是按照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体的方式存在着;感性形式是以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在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是以抽象而单纯威严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外在感性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然后对原始生命、生命的演进过程、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及其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存在方式进行研究,得出了生物世界的存在方式,同时佐证了世界的存在方式.进而简略回答了哲学上的物质属于感性形式、精神属于理性形式,物质与精神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何者为第一或第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地方科技》2004,(3):15-15
直销立法,必然会引发全社会对直销致富的理性思维。这个理性思维就是,直销不是靠投机与游戏而致富的,它与其他任何一种创业活动一样,一靠吃苦,二靠营销能力,三靠管理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是否愿意走直销之路的人来说,就不会盲目跟进。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文化是一种情境性文化以及以理性思维为主流的文化.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应当以生态学习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数学学习生态圈、创建充满理性精神的课堂氛围、形成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深层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造就民主、参与、对话、质疑、反思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生成性信息,增强课堂凝聚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是现代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别人替他们做决断。他们因此不用承担任何因选择失误而导致的责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赖性情况的一种。有的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将导致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即一切实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具体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以抽象能动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具体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进而对人类个体、社会形态和社会活动的存在方式进行分析,不仅说明而且佐证了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同时,阐明了物质与精神也是互为前提的依存体,遵循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道德具有内容模糊的特性,不能很好地调控人的行为。博弈论的前提是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受利益的驱动。法律对行为的调控点应着眼于利益。  相似文献   

14.
博雅教育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科学和人文,这里所说的科学和人文,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理性的精神以及对非人性力量的抵挡力,是独立的知识和理念领域,而不是为技术或经济活动服务的预备学科。大学应能最集中地体现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即使在遵奉实用精神的当代社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经典微观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设出发,研究了市场经济在稀缺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优势的内在原因,提出了理性人假设的实质是个人利己理性(非利己主义)的思想,论证个人利己理性是使市场经济优于其他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原因,并批评了以X效率理论为代表的有关理性有限的观点。文章通过对弗农·史密斯有关实验经济学结论的介绍,明确了个人利己理性作为一般判断,在经济学等人文科学研究上并不能被拒绝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回归理性人假设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合理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是精确预测出行结构的关键.在现实出行条件中,不同出行者对于不同交通方式存在固有选择偏好,从而表现出一种非完全理性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为进一步提高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度,提出了一种考虑理性决策和固有选择偏好共同影响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双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结果,两者的影响权重与出行者对于备选方案的心理参考值有关.备选方案的特征变量数值与心理参考值差值绝对值较小时,选择行为更多地受到固有偏好的影响,反之,则更多地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在出行方式选择结果的预测命中率上优于以完全理性决策为前提的传统分层Logit模型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劝导》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是她最乏味、最缺少喜剧气氛的一部小说,但在戴维·戴彻斯看来,它是“所有有经验的奥斯丁读者最终最为推崇的一部小说”,也是“最具洞察力和最成熟”[1]的一部作品。那么,这部小说的“洞察力”和“成熟”表现在何处呢?依笔者之见,它的重要表现之一即在于它那不同于作者以往作品的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一、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18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理性时代”,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是理智的而社会是理性的,特别是当人受了正当的教育,社会经过贤明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深思的问题。和谐大学校园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法制的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选择。传统的理性观片面强调法律的形式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必须以价值理性为基点,在形式现代化的先导下,强调对价值理性的关注,走出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受到多元交往实践的需要以及现代性、后现代性思路的转变影响,伦理学的对象已经逐渐从道德主体中的"我"转向了道德主体中的他性问题。伴随着生态问题逐渐激化,人类也开始面临着不具备理性的主体"自然界"。当代普遍认可的"生态圈"理念,要求伦理学的视域不得不扩展到"人"之外,将我们生存于其间并且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纳入关注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