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序列分别行脑动脉、脑动静脉、脑静脉的成像方法和最佳扫描能量(kV)。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研究患者共220例,按扫描仟伏值大小随机分为三组,A组(120kV),共59例;B组(100kV),共85例;C组(80kV),共76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智能跟踪阈值70HU启动扫描),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测量A、B、C组减影后血管密度和翼内肌SD噪声(客观噪声),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 1血管密度:A、B、C三组患者血管组内比较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密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静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动脉期、减影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随能量降低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图像质量:A、B、C三组减影脑动脉全部有诊断价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动静脉全部有诊断价值,Ⅰ级图像以C组减影脑动静脉图像质量最高,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和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脑静脉少数无诊断意义,Ⅰ级图像以B组最高,A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剂量和噪声:三组辐射剂量随能量的降低而明显下降,三组噪声随能量的降低而明显增加(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同序列能分别脑动脉、脑动静脉和脑静脉成像,脑动脉、脑动静脉全部有诊断价值,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54例患者进行下肢64层MSCTA血管减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的图像重建成薄层进行减影,从减影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54例减影均能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能量同步减影(CT low-energy synchrono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LESDSA)脑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拟诊脑血管疾病患者共89例,按能量随机分为A组(高能量)31例,B组(低能量)58例,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测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密度。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及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级。结果:①A、B组动脉期或静脉期血管密度比较,B组动、静脉密度均较A组明显高(P0.05);组内比较,动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明显高(P0.05),静脉期动、静脉密度均高且相似(P0.05);②A、B组间比较,B组血管图像质量较A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楚、直观。结论: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以低能量组脑血管密度更高,图像质量更好、更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共215例。 CTA检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分别重建动脉及混合动静脉,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重建静脉。结果减影脑动脉、脑静脉血管图像去除了颅骨并且动脉、静脉无相互干扰,分别清晰显示动脉或静脉病变,混合脑动静脉则去除颅骨干扰且同时显示脑动静脉病变。215例颅内出血患者中14例CTA和DSA检查颅内均未见畸形血管,2例动脉瘤DSA发现而CTA未显示,3例动脉瘤CTA发现而DSA未显示。 CTA和DSA共同显示畸形血管196例,敏感性为99.9%,特异性为82.4%,其中动脉瘤179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3例,烟雾病5例。结论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颅内出血检查,病变及周围结构显示清楚,对临床术前评估有较大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显示头颈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对20例行头颈部CT灌注的脑梗塞或(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患者进行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常规平扫后,选取基底节区进行静脉团注对比剂CT灌注(CTPeffusionimaging,CTP)扫描;然后根据CT灌注扫描获得动脉内对比剂峰值时间,用以设定平扫后动脉期的延迟时间,进而进行增强前后的同步薄层扫描,将增强前后(动脉期)的图像相减,即可获得动脉血管的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显示动脉。结果:20例减影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海绵窦段及颅内大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15例无颅底骨质干扰,动脉显示良好,余5例因患者头部轻微运动,颅底骨质未能完全减去,但动脉尚能显示完整,不影响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图像后处理简易省时,能提供类似MRA和DSA的血管图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结合CTP资料,可有效预测颅内缺血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24例采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CTA),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本组24例患者中显示动脉瘤夹27例,2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3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狭窄,所有患者未见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结论: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作为钛制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确诊为烟雾病患者的脑血管CTA资料,分别用减影法及非减影法CTA对原始扫描数据行后处理,运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内动脉(ICA)终末段、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中动脉(MCA)起始段狭窄或者闭塞的检出率,以及颅底异常血管网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性扩张的显示情况等有无差异,同时评价DSCTA重组图像质量.采用t检验比较DSCTA与常规CTA在后处理时间上是否有差异.结果 DSCTA重组图像的质量均能满足颅内血管病变的显示.DSCTA和常规CTA分别显示46例和32例ICA终末段病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5,P<0.01).DSCTA分别显示48例ACA起始段病变、52例MCA起始段病变、38例颅底异常血管网和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性扩张,常规CTA则分别显示41、47、34和13例,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A和常规CTA后处理平均时间分别为(8.5±2.5)和(14.5±2.0)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P<0.01).结论 DSCTA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有利于烟雾病患者ICA终末端病变的检出,为该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烟雾病患者,共18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结果减影图像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特别是对烟雾病异常颈内动脉和脑底血管网显示。本组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占100%;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占61%,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占17%,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占22%;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17%;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无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合并脑动脉瘤占17%;全部脑静脉未见异常。结论 64排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清楚分别显示脑动脉和脑静脉,在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畸形时可排除脑静脉畸形,对颅内烟雾病分析评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CTA与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方法:收集153例s-SAH患者的CTA及DS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采取13分评分制),并比较2种方法在脑动脉瘤检出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图像质量评分CTA为(2.63±0.262)分,DSA为(2.73±0.254)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95.9%;DSA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7.4%,准确度为9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患者中,CTA与DSA均能准确检出动脉瘤所致破裂出血。相较于DSA,CTA能多方位显示病变,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情况的显示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及重建时间。结果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图像质量,且重建时间短于常规CTA。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结论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减影CTA结合曲面重建(CPR)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有效的显示动脉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减影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92例怀疑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64排128层CT血管减影检查,使用VR、Reformat、CPR等软件分析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斑块性质及狭窄与脑梗死间的关系。 结果65例患者颅内外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中、重度狭窄为主;113支血管有附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钙化斑块、血管腔及硬化斑块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侧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梗死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结论64排CT血管减影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估血管狭窄和斑块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64例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50例在1周内行DSA检查.采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VR,MIP,ISMIP图像,利用这三种方法重建图像综合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其中36例有DSA对照,98.8%的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与DSA诊断一致,CT血管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8.5%、98.8%;②烟雾病3例,均有DSA对照,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远端分支异常增多;③脑动脉瘤患者12例,均有DSA对照,后交通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血管成像与DSA显示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层血管成像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结合减影处理方法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