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人群易被湿邪侵犯,损伤脾土,致脾气虚。新冠肺炎为"湿毒之邪"致病,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特点和人群体质,岭南地区新冠肺炎病理特点增加了"虚"的因素,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虚"。深圳市地处岭南地区,深圳市中医院防治专家组根据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结合深圳市气候、地域特点,研制出防感汤,防感汤由玉屏风散化裁而来,可健脾益气、扶正解表、清热解毒、芳香祛湿,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活动以增强免疫力。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是预防的关键,亦可同时服用防感汤来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认识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刚  金劲松 《天津中医药》2020,37(3):247-2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寒湿疫"范畴,以湿邪为病机核心,以肺为病位中心,以脾胃盛衰为疾病进退的关键。治疗与预防调护方面,急性期,卫气同调,宜宣清和化;恢复期,肺脾同治,宜清补轻宣,注重饮食、情志调摄;谨慎使用抗病毒、抗生素、激素及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3.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因地制宜理论,充分运用岭南道地药材,全程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总结中山地区使用道地药材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冠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舌象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40例COVID-19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舌象进行分析。结果(1)舌象表现:40例患者中,舌质红者40例(100%),其中舌质暗红者19例(47.5%);少苔者5例(12.5%),苔白腻者27例(67.5%),苔黄腻者8例(20.0%)。(2)临床表现:40例患者中,发热27例(67.5%),其中低热(37.3~37.9℃)18例(45.0%)、中热(38~38.9℃)8例(20.0%)、高热(≥39℃)1例(2.5%);咳嗽25例(62.5%),乏力13例(32.5%),咽痛6例(15.0%),肌肉酸痛12例(30.0%),腹泻2例(5.0%)。舌红少苔者症状多轻微,仅有咳嗽、咽痛、乏力等症状,咽痛症状较舌苔厚腻者更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白腻、黄腻者则以咳嗽、发热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主,其中舌苔白腻者以低热为主,舌苔黄腻者发热多为38℃以上的中热或高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片提示,40例患者中双侧肺部炎症患者13例(32.5%);单侧肺部炎症患者18例(45.0%),其中左肺炎症患者7例(17.5%),右肺炎症患者11例(27.5%);其余9例(22.5%)患者胸部X线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舌红少苔者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胸部X片提示肺部炎症多为舌苔厚腻者,其中双肺炎症多见于舌红苔黄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为(5.17±1.55)×10^9/L,其中异常减低患者3例(7.5%);淋巴细胞计数为(1.39±0.75)×10^9/L,其中异常减低患者8例(20.0%),随着舌苔逐渐厚腻的变化,血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舌红少苔多见于疾病早期病程较短者(1~2d),症状多轻微;伴随病程进展(病程≥3d),部分患者舌苔逐渐增多,表现为厚腻苔,症状以咳嗽、发热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主,反映了感染逐渐进展的情况,由此及时总结出COVID-19宜采用清热宣肺利湿、不可过用苦寒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分析,研究方证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收集国家和各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对该病的分期、证型、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汇总,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辨证和处方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该病病机及演变规律。通过检索共获得26个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个国家方案,25个地方方案),其中16个包括预防和治疗2个方面,7个仅为治疗方案,3个为预防方案。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因素为湿毒,核心病机为湿毒壅肺、阻遏气机,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毒、闭、虚"。该病病位在肺,多涉及脾、胃,重症波及心、肾。各期的核心治法依次为芳化湿浊、宣肺透邪(初期),清热解毒、宣泄肺热(中期),开闭固脱、回阳救逆(重症期),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恢复期)。全国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较多,不同地域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总体上遵循国家方案,在病程分期、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均围绕湿毒致病的核心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防治。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相关诊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希望重视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化瘀通络治法。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相关研究设计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www.chictr.org.cn)以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linicaltrials.gov),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等为检索词,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临床研究方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研究注册时间、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申办单位、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价指标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研究方案49个,研究负责单位以湖北、北京、浙江等地医院或高等院校为主。研究具体实施单位属地集中在湖北、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医院。研究设计以干预性试验研究为主(共40个),其中随机平行对照研究30个,非随机对照试验7个,单臂研究2个,连续入组1个;观察性研究6个;卫生服务研究2个;预防性研究1个。总样本量30562例,单个研究样本量最大20000例,最小30例。49个方案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人群(3个)、隔离观察人群(1个)、疑似病例(10个)、确诊病例(31个)、康复期病例(4个)。31个拟纳入确诊病例的研究方案中,有16个研究未明确病情分级,3个研究明确排除危重症,4个研究纳入普通型,2个研究纳入轻型、普通型或重型,1个研究纳入轻型和普通型,1个研究纳入普通型或重型,3个研究纳入重型,1个研究纳入重症或危重症。评价的干预措施包括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滴丸/口服液、八宝丹、固表解毒灵、金蒿解热颗粒、复方鱼腥草合剂、金叶败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汤药、太极拳疗法。主要疗效指标以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重症转化率、胸部CT影像为主。结果表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响应快速,当前注册方案涵盖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但存在人群定义不清,研究目标不明确,干预方案需要细化,疗效评价指标需要优化等问题;另外,需要考虑疫情救治的实际困难和工作负担,在符合医学伦理条件下,优化流程,提高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病邪为湿,多为湿热夹杂,可命名“湿热疫”。本病为伏邪致病,病位在太阴肺,又因湿热为病,受之口鼻,直趋中道,故常肺胃同病。其传变单纯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有失偏颇,推崇三种辨证体系融为一体的“三系一体”辨证模式。初期阶段,低热、全身酸痛明显时,可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从卫分、气分辨证,方药可选用羌活、藿香、苍术等芳香化湿的药物,亦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同时在辨证基础上加解毒凉血药物截断,防止病情进展;中期阶段,肺胃同病时,可以遵循三焦辨证,上中二焦同治,宣上清中,清上补中,重视脾气亏虚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重症阶段,正气耗损,元阳不足,病入血络,此时可参考六经辨证中三阴辨证,从太阴、少阴、厥阴入手,重用温阳、凉血、解毒诸法救逆。  相似文献   

8.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20,(4):411-414
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各省市颁布的防治方案研究,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疫毒,病名应该确定为"湿热肺疫"或"湿毒肺疫"。治疗新冠肺炎要针对病因以祛湿清热的祛邪治法为主,要引导病邪和能加重病变的病理产物从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排泄于外,并要时时顾护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宁沈阳地区及湖北襄阳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证候、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等相关资料的总结分析,认为此次疫病同时具有湿、寒的特点,审证求因,南北方各有侧重;南方侧重于"湿",北方侧重于"寒"。提出辽沈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建议:三因制宜,结合地域和时令特点求同存异;综合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临床表现,分期而论,分证而治;注重个体体质差异,探寻邪气从化过程,辨体施治;活用六经辨证,防止疾病传变;做到重视预防,合理调护。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蒙  孙勤国 《中草药》2020,51(6):1450-145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减少COVID-19患者的病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所有COVID-19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合并症、核酸检测结果、入院时间、出院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COVID-19患者的在院人数逐渐增多,最高峰期曾同时收治904名COVID-19患者。在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本院共收治1305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632例,女性673例,男女比例1∶1.06。年龄分布在7~101岁,中位数为63(51,70)岁。不同性别之间,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尿毒症)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均可影响患者的病亡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病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积极改善心脑血管条件及稳定肾功能等是提高COVID-19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并且早期应用中药治疗对减少COVID-19病亡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湿毒疫"范畴,根据目前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瘟疫相关理论,总结其病因为湿毒之邪,病位在肺,累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西医以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支持等治疗为主,中医以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为主,临床采取中西协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下法的理论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其方药详于《伤寒杂病论》,后深受金元时期医家思想的影响,至明清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温病下法其理法方药均自成一派。结合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症特点,总结出病邪为疫毒之邪,兼夹湿浊。病机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两太阴同病,太阴阳明互为表里,两感而发。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膜原处。秽浊邪气常停聚于肠腑,需给邪出路,因势利导,以下法逐之。根据疾病病程特点、患者体质因素,需用不同下法手段,且选取下法时机尤为关键。湿浊初起化热,予以开达膜原、以通为用;疾病传变,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疾病后期,宣上逐下,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发展较快,随着中医的逐步介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为尝试性的方剂和方法,对于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留下的中医经验,缺少梳理、总结和应用。NCP与SARS无论从西医的角度看待疾病,还是中医的视角看待瘟疫,两种病毒均有较高的相似性。SARS流行期间形成的中医抗击新型传染病、新型病毒的共识,包括预防、治疗、愈后调养等,在此次NCP防疫中将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3家医院就诊的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治疗组,倾向性配对1∶1,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持续时间、有效率,其他症状体征消失率、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好转率等。[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分别为83.7%、61.3%、62.2%,对照组为61.0%、34.3%、3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2.9±1.7)、(3.5±1.5)、(3.9±2.0)d,对照组为(3.9±1.3)、(4.8±1.5)、(5.2±1.8)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治疗有效44例(86.3%);对照组为35例(6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症状消失率分别为55.0%、61.5%、54.6%、34.8%,对照组为15.8%、14.3%、15.8%、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转重型4例(7.8%),对照组11例(2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CT好转28例(54.9%);对照组为23例(4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能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临床症状,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降低普通转重型比例,提示连花清瘟颗粒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高度疑似病例的诊治经过,该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新冠肺炎高度相符,但5次核酸检测阴性,对其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目前新冠肺炎的防护、识别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随中央指导组抵达武汉,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程而深入地推动了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显著作用。文章中张院士就武汉疫情发展形势、中医在该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机制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8.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后经病原学检测判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将由其引发的疫情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控制措施。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疫区,开展疫区中医药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与转归,取得显著成效。文章从目前已公布的临床资料出发,比较分析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中医证候、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指导COVID-19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其病位在肺,总的病机为湿郁于肺,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尽早正确及时除湿,通腑泄浊。依据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初步提出分期辨证论治: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在临证时需要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本次疫病。未感染者要早预防,已感染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