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塞病的遗传学与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白塞病 (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家族聚集发病提示 BD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研究表明 ,BD与 HL A- B5 1相关 ,特别是与 HL A- B*5 10 1等位基因相关。 BD与 MIC- A关联是由于与 HL A - B5 1连锁不平衡所导致。在 HL A- B5 1和 6 p的端粒端内存在 BD的易感基因。 BD亦与 HL A- DR、- DP、- DQ及 ICAM- 1和 TNF基因多态性有关。 BD外周血中 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提示 BD的免疫发病机制由 T细胞介导。此外 ,一些细胞因子和 37k Da的自身抗原均可能参与 BD的发病。总之上述表明 ,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在 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杀未遂与5-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T)2A受体基因A-1438G和T102C两种多态性与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49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190名正常人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5-HT2A受体基因A-1438G和T102C多态性。结果 PCR-RFLP分析发现,男性自杀未遂与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的基因型GG关联。结论 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的自杀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HL A- G属于一种非经典 HL A- I类抗原 ,主要表达于母胎界面的滋养层细胞。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 ,HL A- G分子可以与相应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KIR)作用 ,抑制 NK细胞和 CTL 的杀伤作用 ,这可能是诱导和维持母胎耐受的一个重要机制。与经典 I类分子类似 ,HL A- G的凹槽结构可结合九肽抗原 ,从而可能向 TCR提呈抗原或直接与 T细胞表面 KIR结合 ,进而调控 T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群 HL A- G等位基因的分布及基因频率 ;比较不同群体中 HL A-G等位基因检出率。方法  HL A- G等位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 ,对 146名上海地区汉族正常人进行了调查。结果 这一人群中共检测到 G* 0 10 11、G* 0 10 12、G* 0 10 13、G* 0 10 18、G* 0 10 3、G*0 10 41、G* 0 10 42、G* 0 10 43、G* 0 10 5 N9种等位基因 ,其中 G* 0 10 11的频率最高 ,为 37.33% ,其次为 G*0 10 13和 G* 0 10 41,分别占 2 0 .2 1%和 12 .5 6 % ,G* 0 10 3的基因频率最低 ,为0 .34 %。结论 上海汉族人群中 HL A- G等位基因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HL A- G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斑秃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斑秃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发现某些 HL A- 、 、 类基因区与斑秃关系密切 ,并发现了一些非HL A区域可能成为斑秃的候选基因区域。尤其 HL A - DR4、DR5、DR6、DR7及 DQ3的 类基因与斑秃相关联 ,而 DQ* 0 30 1和 DRB1* 0 4 0 1等位基因仅在全秃和普秃患者中出现 ; 类基因区的 TNF- α基因多态性与斑秃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DQA1、 DQB1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 E)发病机理极为复杂。由于 HL A- 类抗原在免疫应答及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 HL A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有研究显示 HL A- DR、DQ基因位点与 SL E的发病及某些类型自身抗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1 ] 。我们采用 PCR-序列特异性引物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技术进行 HL A-DRB1、DQA1、DQB1基因分型 ,研究云南汉族 SL E与以上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探讨 SL E发病机理提供重要的遗传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云南籍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基因启动子-250G/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364例T2DM+CHD组、357例T2DM组患者和356名健康对照者HL基因启动子-250G/A多态性,并分析其对脂类的影响.结果 T2DM组与对照组HL基因启动子-250G/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CHD组GA+AA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0.431 vs 0.618,P=0.03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Spearman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T2DM+CHD组),A等位基因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 HL基因启动子-250G/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并影响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类分布与载脂蛋白A-Ⅰ(Apo A-Ⅰ)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双向电泳-免疫印迹检测法,分析比较118例高脂血症患者和109例血脂正常者的Apo A-Ⅰ基因型、HDL各亚类分布及相对含量。 结果: Apo A-Ⅰ基因 -78 bp 位点和 +83 bp 位点的多态性分别以G/G和C/C基因型占优势,其中 -78 bp 位点高脂血症组A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G/A突变受试者血清TG、Apo C-Ⅲ、pre β1-HDL及HDL3a水平显著高于,而HDL2a和HDL2b水平则显著低于G/G基因型者。 结论: 高脂血症Apo A-Ⅰ基因 -78 bp 位点G/A突变与HDL亚类分布相关,G/A突变受试者血清HDL亚类颗粒呈减小的趋势,提示HDL成熟代谢可能受阻。  相似文献   

9.
非经典的 MHCIb类分子 HL A- E是继 HL A- A.B.C之后发现的第四个 MHCI类分子 ,具有有限的多态性 ,广泛的组织分布和低水平的细胞表面表达等特点 ,其与 NK细胞受体 CD94/ NKG2的相互作用在抗肿瘤免疫 ,抗病毒免疫 ,自身免疫病和母 -胎相互作用及体内免疫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TGFRl3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动静脉畸形(BAVM)易感及出血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BAVM患者外周血(n=53),健康对照人群来自体检中心(n=12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IL-17A-197G/A,TGF-β1—509C/T及TGFR-β2—875A/G基因的SNP特征,并做关联分析探讨以上基因SNP与BAVM易感及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结果BAVM组与对照组比较,IL-17A-197G/A和TGF-β1.509C/T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TGFR-β2—875A/G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VM出血组IL-17A-197G/A的G/G基因型和TGFR-β2—875A/G的G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O.05)。结论TGFR-β2.875A/G的G/G基因型可能是中国南方人群易感BAVM的危险因素.IL-17A-197G/A的G/G基因型可能与BAVM易破裂出血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室内灰尘螨 (HDM)在台湾是引起变态反应最重要的室内变应原来源 ,作者准确纯化了 HDM变应原以检测大量实验对象中变应原特异的 Ig E应答 ,从而调查 HL A- 类等位基因和 Ig E对 HDM的主要变应原应答的关系 ,健全的 HL A基因定型系统为针对 HDM的变应原应答研究提供了便利。方法 我们准确地纯化了 HDM变应原 (Derpl、 Derp2和 Derp5 ) ,选择 2 48个实验对象应用于 HLA关系的研究。血浆 HDM变应原特异的 Ig E和 Derp2特异的 Ig G抗体测定采用 ELISA法 ,HLA - 类基因多态性测定采用 PCR/SSOP法 ;对于血浆内含有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caspase-8、-1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ins,SNPs)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为研究caspase-8、-10基因与多基因复杂疾病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DNA测序技术检测caspase-10基因的第2.5外显子,caspase-8基因的第8-10外显子及其部分侧翼序列的多态性位点;分析配对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关系,最大期望值法估算它们构成的单倍型。结果(1)caspase-10基因的第2、5外显子分别检出一个SNP位点A2823G和A12799G,其中A12799G是新发现的低信息度的SNP;caspase-8基因中检测到3个SNP位点A43466G、G51484A、G52951A,分别位于第8、9外显子和第9内含子;它们均未改变所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2)caspase-10基因中A2823G位点与caspase-8基因中3个位点间已达到连锁平衡,caspase-8基因中A43466G与G52951A、G51484A与G52951A也达到连锁平衡,连锁不平衡系数分别接近于0;只有A43466G与G51484A存在强的连锁不平衡,连锁不平衡系数接近于1;(3)caspase-10基因的A2823G位点与caspase-8基因的3个位点预计产生11种单倍型,其中A-2823/A-43466/G-51484/G-52951是主要单倍型,频率为0.381l,其次是A.2823/A-43466/G-51484/A-52951,频率为0.2536;这4个SNP位点联用,多态信息含量可达到0.7106。结论浙江地区汉族人群caspase-10、-8基因中的SNP位点至少处于3个不同的单倍型块;联合多个相邻的位点构成单倍型,可以弥补单个SNP信息度较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肌无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确切发病机制不详 ,近年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复杂的多基因控制的特点 ,其中HL A的 类基因多态性与 MG的易感性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本文拟就 类基因、抗原分子结构、功能以及对 MG的可能易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昆明彝族人群HLA-DRB1、DQB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昆明彝族 HL A- DRB1、DQB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技术 ,对昆明地区 70名彝族健康儿童进行了 HL A- DRB1、DQB1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在 HL A- DRB1位点共检出了 12种等位基因 ,其中等位基因频率大于 10 %的依次为 HL A- DRB1* 12 (33.5 7% )、DRB1* 0 90 1(11.4 3% )、DRB1* 0 4 (11.4 3% ) ,等位基因频率大于 5 %而小于 10 %的依次为 DRB1* 0 1(8.5 7% )、DRB1* 11(7.86 % )、DRB1* 14 (7.14 % )、DRB1* 15 (7.14 % )、DRB1* 0 8(5 % ) ,等位基因频率小于 5 %依次为 HL A- DRB1* 0 3(2 .86 % )、DRB1* 13(2 .14 % )、DRB1* 0 7(1.4 3% )、DRB1* 16 (1.4 3% )。在 HL A- DQB1位点共检出了 7种等位基因 ,其中等位基因频率大于 10 %的依次为 HL A- DQB1*0 30 1(45 % )、DQB1* 0 5 (2 2 .14 % )、DQB1* 0 30 3(12 .14 % ) ,等位基因频率大于 5 %而小于 10 %的依次为DQB1* 0 4 (6 .4 3% )、DQB1* 0 6 (6 .4 3% ) ,等位基因频率小于 5 %的依次为 DQB1* 0 2 0 1(4.2 9% )、DQB1* 0 30 2 (3.5 7% )。结论 昆明彝族 HL A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北方汉族人群 ,也不同于南方汉族人群 ,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DC-SIGN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DC-SIGN基因启动子区-871A/G和-336A/G位点多态性和结核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237例结核病患者和244例健康对照者DC-SIGN基因-871和-33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x2检验分析这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生的相关性以及与结核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SIGN基因-871位点携带有G等位基因的A/G+G/G基因型和不携带有G等位基因的A/A基因型在结核组的频率分别为37.6%、62.4%,在对照组为43.4%、56.6%,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36位点携带有G等位基因的A/G+G/G基因型和不携带有G等位基因的A/A基因型在结核组的频率分别为12.2%、87.8%,在对照组为14.3%、85.7%,二者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中国汉族人群DC-SIGN基因-871和-336位点的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3.2%和7.3%.-336位点A/A和A/G基因型频率在结核发热病人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7,OR=0.191,95%CI:0.040~0.907).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DC-SIGN基因-871和-336位点多态性与肺结核遗传易感性不相关,-336 G等位基因对于结核病人的发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纤维蛋白原B β-455G/A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 Bβ( fibrinogen Bβ,FGβ)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 G/ A变异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高血压缺血性中风患者 86例 (中风组 ) ,高血压非缺血性中风患者 85例(高血压组 ) ,门诊健康查体者 90人 (对照组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加 Hae 内切酶检测 FGβ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 G/ A的多态性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结果 A- 455等位基因在中风组的分布频率较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 (分别为 0 .2 2、0 .13、0 .11,χ2 =8.35 ,P<0 .0 5 )。不同组别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 ,G/ A、A/ A基因型在中风组更常见 ( χ2 =10 .0 3,P<0 .0 5 )。缺血性中风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 4 .82± 0 .2 6 )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高血压组 ( F=5 .98,P<0 .0 1)。在缺血性中风组中及高血压组中- 4 5 5 G/ G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 - 4 5 5 G/ A和 - 4 5 5 A/ A的基因型 ( P<0 .0 5 ) ,而在对照组不同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受 FGβ基因 -4 5 5 G/ A多态性的影响 ,A- 455等位基因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人类Toll样受体1(TLR1)在先天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研究广东地区汉族正常人群中TLR1 基因功能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图谱和频率分布。方法: 随机收集50例健康、无亲缘关系的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外周血液,对TLR1 基因的启动子区、5'和3'非翻译区、4个外显子区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找出多态性位点及其频率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多态性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中性进化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共发现17个SNPs以及2个插入/缺失多态位点,其中2个是首次发现的新多态性位点。位于编码区的新SNP位点+1 378 A/G为非同义突变位点,能导致460位丝氨酸(Ser)残基替换为甘氨酸(Gly)残基,并且这个氨基酸残基的替换处于TLR1胞外区的LRR结构域中,从而有可能影响蛋白的识别功能。另外,频率最高的SNPs是+743 A/G和+1 518 A/G,其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均达到48%。所有多态性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中性检验显示广东汉族人群 TLR1 基因不符合中性进化假说,很可能是其调控区受到平衡选择作用的原因。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多态性位点-6 912 C/TA、-6 876 C/T、-6 399 C/T和-6 375 C/T之间,-6 847 A/G和-6 737 A/T之间,以及-5 984 -/CT、-5 531 A/G和-5 490 C/G之间完全连锁。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汉族正常人群TLR1 基因的功能性多态性图谱,发现了一些种族特异性的多态性位点及频率分布规律,为今后开展汉族人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唐山地区汉族人HLA-DRB1*、DQB1*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L A是目前已知最复杂、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 ,在人类学、法医学、疾病关联、器官移植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种族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primer,PCR- SSP)方法随机对祖居唐山地区的 10 0名汉族健康人进行了 HL A- 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 ,以了解唐山地区汉族人 HL A- 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 ,为进一步与其它地方民族群体的研究结果做比较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祖居唐山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性肾炎(LN)的联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61例SLE患者(SLE合并LN患者28例,SLE未合并LN患者33例)和65例正常对照的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分型,以SPSS12.0分析软件分析该基因位点多态性情况。结果各组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型A/G较A/A、G/G出现的频率升高;各组MCP-1启动子A/A、G/G及A/G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LN的发病和病情之间均无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与汉族患者中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多态性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PE患者100例,其中哈族50例,汉族50例;对照组哈族50例,汉族5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PT基因G20210A及FVL基因G1691A多态性,分析PT基因G20210A及FVL基因G1691A多态性与PE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哈萨克族与汉族患者中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多态性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子痫前期患者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P=0.001,OR=1.599,95%CI:1.383-1.849)、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P=0.001,OR=2.502,95%CI:1.457-4.298)。凝血酶时间(P=0.012,OR=1.087,95%CI:1.035-1.14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29,OR=1.386,95%CI:0.184-0.813)、D-二聚体(P=0.031)。凝血酶原时间(P=0.133)、纤维蛋白原(P=0.21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0.327)、血小板压积((P=0.668)。血小板计数(P=0.031,OR=1.699,95%CI:1.181-2.743);血小板平均体积(P=0.001,OR=1.931,95%CI:1.717-2.426);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0.001,OR=2.679,95%CI:2.112-3.142)。结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是哈萨克族P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是哈萨克族P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小板压积;与哈萨克族子痫前期间无明显关系。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是哈萨克族子痫前期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