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拓宽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的综合应用,有效解决破乳困难问题,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以乳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流变学性质和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热稳定性、表面微观结构为指标,研究5种复合壁材对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前,CMC-MD为壁材的混合乳液的黏度最高,为39.18 mPa·s,且乳化性较好,粒径分布向较小粒径方向移动至0.6~2.0 μm。CMC-MD复合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最高,达到90.3%,热稳定性最好,结构变化起始温度最高,为98.3℃。扫描电镜图(SEM)显示不同壁材包埋的微胶囊呈现规则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颗粒直径有一定的差异,以CMC-MD为壁材的微胶囊大小均一,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说明CMC-MD能够作为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的壁材,制备出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包埋率、热稳定性及表面微观结构,对于生物解离乳状液加工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胶囊化粉末猪油壁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豆蛋白、麦芽糊精、黄原胶作为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壁材物质,研究这三种成分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的壁材组成: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0.76、麦芽糊精DE值为20、黄原胶浓度为0.4%(W/V)。  相似文献   

3.
<正> 所谓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胶囊或膜将核心物质如油脂、香料或调味料等食品成分或食品添加剂包埋,使之与外界环境隔绝,在适当时候再释放出来。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心材,实现微胶囊化的物质称为壁材。一般通过微胶囊技术生产出来的壁材,能发挥各种不同的功能,如减轻外界环境如光、氧、温度、pH值等对敏感心材的影响,提高储存性能;改善心材的可操作性能如防止结块,提高与其他物料的混合性,实现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提高其流动性等;控制心材的释放;掩盖心材的异味。  相似文献   

4.
以麦芽糊精(MD)、水解大豆蛋白(SPH)、乳化剂、稳定剂等作为微胶囊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大豆色拉油,结果表明:SPH:MD为1:1,最适稳定剂为琼脂,其添加量为0.1%(占总固形物,W/W),吐温-80、单甘酯复配作乳化剂,用量为0.4%,制得的粉末大豆色拉油包埋效率达75.6%,产率可达98.1%,水溶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保持大豆油的营养价值以及油脂体的功能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大豆油脂体,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探究大豆油脂体微胶囊的包埋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堆积密度、流动性、微观结构及其氧化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质量分数为9.0%、大豆油脂体质量分数为6.0%、入口温度为150℃、进料速率为5.00 mL·min-1的条件下,大豆油脂体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9.97%。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微胶囊的水分含量、溶解度、堆积密度、休止角分别为2.57%、67.07%、0.45 g/mL、35.60 °,表明微胶囊化有利于储藏,产品粘度较小,溶解性与流动性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微胶囊微观结构呈现较规则球形,囊壁完整性较好,结构致密,无明显裂纹,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加速氧化实验表明微胶囊显著保护油脂,延长油脂储藏期。因此,将大豆油脂体制备成新型的稳定状态的油脂产品,对于大豆油脂体加工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大豆胚芽油的氧化稳定性,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粉末油脂,并研究了不同芯材、壁材比例及喷雾干燥条件变化对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理化特性、微观结构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的表征方法包括:粒径分布、乳液稳定性、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水分含量、扫描电镜及氧化稳定性等。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前,3号(壁材∶芯材为3∶5)和6号(壁材∶芯材为2∶3)样品稳定性较高,平均粒径分布均匀且较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喷雾干燥后样品条件:当壁材含量25%、油脂含量15%及出口温度为160℃时样品的状态最佳。外形颗粒较圆整、饱满,且表面光滑、裂纹较少,并且在室温下非常稳定,此时包埋率为97.15%。该结果说明壁材阿拉伯胶与芯材大豆胚芽油具有最适比例,可制备成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在此条件下所制取的微胶囊可防止大豆胚芽油氧化,延长油脂保质期。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以变性淀粉和玉米醇溶蛋白为壁材,葵花籽油为芯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粉末油脂的最佳配比以及粉末油脂中包裹的葵花籽油的性质.使用STABI-A T109变性淀粉时,制备粉末油脂的最佳配比为变性淀粉占2.5%,玉米醇溶蛋白占0.11%,乳化剂占1%,乙醇占40%葵花籽油占1%.该粉末油脂的包埋率可以达到76.52%.使用PREGEL-AT0700A变性淀粉时,制备粉末油脂的最佳配比为变性淀粉占2%,玉米醇溶蛋白占0.11%,乳化剂占1%,乙醇占30%,葵花籽油占1%.该粉末油脂的包埋率可以达到79.41%.  相似文献   

8.
以明胶、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与明胶复合、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复合四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时硫酸亚铁微胶囊化.分别考察四种壁材的壁材浓度、复合壁材比例及壁材与芯材比例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四种喷雾壁材中以明胶为壁材,壁材/芯材=10:1,壁材浓度为4%时,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89%.另外三种壁材包埋率相对较低,为53%~71%不等.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4m/min.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微胶囊壁材配方对发酵酱油粉末的感官指标、水分含量及抗吸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发酵酱油粉末时,添加7.5%的氧化淀粉和2.5%阿拉伯胶进行微胶囊包埋,得到的产品风味优良、水分较低,并且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品的吸潮性.  相似文献   

10.
以明胶、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与明胶复合、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复合四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化。分别考察四种壁材的壁材浓度、复合壁材比例及壁材与芯材比例对硫酸亚铁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四种喷雾壁材中以明胶为壁材,壁材/芯材=10∶1,壁材浓度为4%时,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89%。另外三种壁材包埋率相对较低,为53%~71%不等。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0℃,进料流量4mL/m in。   相似文献   

11.
茴香油微胶囊化的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茴香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化的喷雾干燥工艺。研究表明 :选用大豆分离蛋白与多糖复合作壁材并采用气流式喷雾干燥设备 ;喷雾干燥条件应为 :进料浓度 3 0 %、进风温度 195℃、出风温度 10 0± 5℃。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 :如果壁材材料改变 ,则喷雾干燥条件要作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酶法从全脂大豆中同时制各大豆油和大豆水解蛋白的工艺,水提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0,温度44℃,pH7.70和提取时间36min。含油大豆蛋白进行两次有控制的酶解,得到等电点可溶大豆水解蛋白(ISSPH)和稳定性低的乳化油。确定了转相法破乳的工艺条件,从乳化油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大豆油。水解蛋白和油的得率分别达到74%和66%。探讨了等电点或可溶大豆水解蛋白的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温对菜籽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冯有胜 《中国油脂》2003,28(4):24-25
菜籽油在加工及利用油脂烹调食物中经常采用高温加热,油脂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影响油脂质量。对精炼菜籽油及色拉油在高温条件下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丙二醛4项理化卫生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精炼菜籽油及色拉油的4项理化卫生指标随高温时间延长而升高,质量下降。因此,控制高温加热时间对防止菜籽油的氧化变质,保证菜籽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波对菜籽油及色拉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菜籽油及色拉油在微波加热下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丙二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菜籽油及色拉油的AV、POV、CV、MDA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而升高,其质量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5.
油脂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油脂对馒头品质及老化的影响.发现,固态油脂(起酥油和精制猪油)的适量添加能够改善馒头的表面色泽和内部质构,增大了馒头的体积和延缓了馒头的老化.而液体油(一级豆油)不能对馒头的品质起到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液体油脂粉末化中新型壁材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壳聚糖在油脂粉末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利用壳聚糖或壳聚糖的聚合物作为微胶囊壁材,采用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喷雾干燥法实现对液体油脂的包裹。单凝聚法中调节pH值法在pH值为6.7时,油脂得率最高为45.2%;乙醇作为凝聚剂法在乙醇添加量为60%时,油脂得率最高为49%;复凝聚法中利用壳聚糖聚阳离子分别与海藻酸钠聚阴离子和明胶聚阴离子发生聚合反应产生微胶囊壁材得到微胶囊产品,正交实验表明:前者在初始浓度为1%、pH值为4、心壁比为10时,油脂得率最高为62%,后者在初始浓度为1%、心壁比为12、pH值为5.0时,油脂得率最高为73%;喷雾干燥法在喷雾压力380k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100℃时,油脂得率最高为73%。  相似文献   

17.
以菜籽油代替猪肉糜传统配方中的背膘,再分别添加大豆分离蛋白(soya protein isolate,SPI)、豌豆蛋白(pea protein,PP)和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替代1.5%肉蛋白,研究不同蛋白质含量(12%、14%)下3 种非肉蛋白对猪肉糜脂肪损失及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 种非肉蛋白中,PP的乳化能力最差(48.78 m2/g),SPI乳化能力最好(59.65 m2/g);与全肉对照组相比,所有非肉蛋白处理组的蒸煮损失率均较低,当蛋白质含量从12%提高到14%时,添加非肉蛋白组的蒸煮损失率均增加;在12%和14%蛋白质含量下,添加SPI后猪肉糜的乳化特性有所提升,并更加稳定;质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增加了猪肉糜硬度、黏聚性和胶着度,WPI组硬度最高,PP组硬度最低,表明非肉蛋白对质构的改性作用很强;与全肉对照组相比,添加非肉蛋白会导致产品的亮度值升高,红度值降低;此外,添加WPI制备的猪肉糜乳脂层蛋白质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大豆油产品的需求,介绍了大豆色拉油的生产工艺流程与主要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有油脂的酸价、油脂的过氧化值、油脂中含皂量、植物油脂色泽、植物油脂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等方面的测定方法,可以使消费者更加了解大豆色拉油产品,给消费者选购大豆色拉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大豆豆脐资源的高效利用、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豆脐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脂,研究豆脐油脂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所得豆脐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角鲨烯含量、生育酚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0 mgKOH/g油、0.026 g/100g、7.72 mg GAE/kg、87.63 mg/kg、4.44 mg/g、43.03 g/kg,其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约为大豆油的3倍、4倍和34倍;豆脐油脂中亚麻酸含量高达22.2%,约为大豆油的2~5倍;豆脐油脂的主要甘油三酯及含量分别为LLLn(17.89%)、LLL(13.12%)、PLL(11.85%)、PLLn(11.36%)、LLnLn(9.66%)。通过对豆脐油脂品质特性分析,以期为大豆豆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the use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heating thermograms was investigat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lard, beef tallow, and chicken fat as contaminants in sunflower oil. Sunflower oil samples spiked separately with lard, beef tallow, and chicken fat in levels ranging from 1 to 20% (w/w) were analyz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get triacyl-glycerol profiles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to obtain their heating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low 20% (w/w) level of contamination, both lard and beef tallow in sunflower oil can be detected using characteristic contaminant peaks appearing in the higher temperature region (0–50°C)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curve. However, chicken fat contamination in sunflower oil did not show any characteristic peaks in this region, but caused changes only in the exiting thermal transitions in the low temperature region of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curv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peak size, shape, and position, it was also possible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lard and beef tallow contaminations in sunflower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