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于常规IVF受精失败的病人在第2天进行补救ICSI(A组)21个周期,或在下一个周期直接应用ICSI技术治疗(B组)18个周期。分别与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243周期(对照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1.53%、81.73%、72.94%,均比B组的83.87%、97.69%、84.25%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的多原核率差异无显著性(3.55%vs1.29%,P>0.05)。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冷冻周期率,B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而A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者可通过第2天补救ICSI或下一周期直接行ICSI而提高受精率和种植率,而后者比前者能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部分卵子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必要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98个治疗周期患者的同胞卵分别实施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浆内单精子注射,对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分析.结果 (1)IVF组受精率47.08%,ICSI组受精率86.61%,两组比较,ICSI组高于I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8周斯妊娠率41.05%,种植率26.07%;(2)IVF组全部受精失败19例,占19.39%,低受精(受精率≤25%)7例,占7.14%,不受精和低受精总和占26.53%,ICSI组没有不受精患者;(3)IVF不受精组由于移植了ICSI组胚胎妊娠率31.58%,而IVF/ICSI均受精组妊娠率43.42%,IVF组不受精组妊娠率低于IVF/ICSI均受精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8周期IVF组可利用胚胎203枚,胚胎利用率57.18%,而ICSI组可利用胚胎519枚,胚胎利用率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不孕人工授精3次以上未孕、疑有IVF受精障碍患者和男性精液临界值的患者应及时行同胞卵IVF和ICSI,避免全卵受精失败和受精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与部分(Half)-ICSI两种授精方式在体外受精(IVF)助孕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6个常规IVF发生受精失败的移植周期。其中30个周期为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早补救ICSI组),46个周期为Half-ICSI授精方式(Half-ICSI组)。分析受精情况、胚胎质量、种植率、妊娠率、抱婴回家率、出生缺陷和卵母细胞利用情况。结果早补救ICSI组与Half—ICSI组的双原核(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1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抱婴回家率、出生缺陷无显著差异(P〉0.05)。但早补救ICSI组卵母细胞利用率高于Half-ICSI组,平均受精卵数分别为(6.30±2.96)和(4.20±1.75)(P〈0.001),胚胎数分别为(6.20±2.89)和(4.11±1.68)(P〈0.001),冷冻胚胎数分别为(3.20±2.76)和(1.56±1.68)(P〈0.01)、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6.67%和50.00%(P〈0.05)。结论在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的周期,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与Half-ICSI授精方式的受精率、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类似,但前者有更好的卵母细胞利用率和更多可利用胚胎。  相似文献   

4.
李脉  靳镭 《生殖医学杂志》2012,21(3):214-217
目的 评价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于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病例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由于前一周期的常规IVF中完全不受精及受精率<30%、而随后一次采取ICSI方法的62个病例(共62个周期,两次治疗方法自身对照)的ICSI治疗结局. 结果 ICSI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冻存率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0.3%、66.1%、41.7%、35.5%,比常规IVF组的9.8%、35.6%、0、4.8%显著升高(P<0.01).结论 ICSI可以显著提高前次常规IVF受精失败病例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冻存率,并可明显改善这部分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指征,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6h补行ICSI的方法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常规IVF或ICSI的方法进行的治疗周期(A组)与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修改ICSI指征后,使用常规IVF及受精失败后6h补行ICSI的方法进行的治疗周期(B组)比较两个时期的总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ICSI所占比例。结果A组799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5.29%,其中行ICSI369例,占总周期46.18%;B组704周期,临床妊娠率为42.19%,其中行ICSI190例,占总周期26.99%。两组的总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行ICSI的比例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常规IVF受精失败后6h补行ICSI的方法,修改ICSI指征,ICSI比例降低,对本中心的临床妊娠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补救的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后完全受精失败(TFF)的卵母细胞进行补救的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L-ICSI)方法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对86对夫妇常规IVF后TFF的卵母细胞行L-ICSI,对取卵数目达到12个的原发不育,尤其是对原因不明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的14对夫妇采用半数卵母细胞ICSI(Half-ICSI),并进行评估。结果L-ICSI与取卵日ICSI的受精率和分裂胚胎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且可移植胚胎数目减少,临床妊娠率极低,仅获得1.2%(1/86)的临床妊娠与分娩。31对L-ICSI的夫妇在本中心行第二次助孕治疗选择取卵日ICSI,获得41.9%(13/31)的妊娠率。Half-ICSI与L-ICSI比较,受精率、分裂胚胎率相似,但临床妊娠率(50%比1.2%)差异非常显著(P<0.01)。Half-ICSI受精率67.6%,临床妊娠率50%(5/10),与取卵日ICS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ICSI作为补救措施作用甚小,建议对合适的人群采用Half-ICSI以避免TFF,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障碍患者行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常规IVF—ET治疗877周期,其中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开展短时受精并对受精障碍周期行早期补救ICSI的546周期作为研究组,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期间未开展短时受精、早期补救ICSI的331周期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通过IVF后6h观察卵母细胞是否排出第2极体评估受精,对完全未受精和低受精周期中未见第二极体排出的成熟卵母细胞立即行早期补救ICSI,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研究组中行早期补救ICSI的70周期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指标与同期179个常规ICSI周期相比较。结果研究组通过早期补救ICSI,受精率、周期冷冻率、优质胚胎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O.01),因受精失败取消移植率显著降低(P〈O.01)。早期补救ICSI周期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与常规ICSI相似,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常规ICSI,≥3原核(PN)异常受精的比率较常规ICSI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VF后6h行早期补救ICSI能提高常规IVF卵的利用率,并获得与常规ICSI相似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为了增加妊娠率,品质佳的胚胎是重要的先决条件.要形成好的胚胎,除了卵子质量以外,近年来精子的质量也越发受到重视.对于严重的少弱精子症,单纯依靠药物和常规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已无法解决,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日益成熟也己成为男性不育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如何更好地在显微镜下找出单个好的精子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常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率(受精≤25%)的发生率约为10%~20%。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管理条例规定,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治疗中,对以女方输卵管堵塞、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或不明原因等不育因素为主的患者,只要男方精液质量能达到体外受精(IVF)标准均应行IVF-ET治疗。  相似文献   

10.
短时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采用简化的短时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的临床应用效果 ,以了解体外受精 (IVF)时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全部病例接受常规促超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 ,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的不同方式分为两组。短时受精组 10 5例 ,采用精卵四孔皿混合培养 ,加精后 2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新鲜培养基 ,12 1周期 ;对照组 112例 ,采用ICSI,133周期。分别比较两组受精卵的个数、形成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 ,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短时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16 33个 ,正常受精 (双原核 ) 116 4个 (71.3% ) ,形成胚胎数 10 84个 (93.1% ) ,临床妊娠 4 5例 (4 2 .9% ) ;对照组共获卵母细胞 175 2个 ,形成胚胎数 10 97个 ,临床妊娠 4 8例 (4 2 .9% )。两组女方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受精率、形成胚胎数、移植胚胎数、冷冻胚胎数及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 结论 短时受精既简便 ,有效 ,又能获得与ICSI受精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Five men produced 23 ejaculates in 23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cycles for semen analysis. In 11 of the 14 ICSI cycles and in 5 of the 9 IVF cycles, small-head sperm were found in more than 70% of the cells, having a length of < 3.5 micro m and a width of < 2 micro m. In 6 of the 14 ICSI cycles, the embryologist who performed the ICSI was not alerted to e presence of small-head sperm. Subsequent fertiliz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 the fertilization rate of the remaining 5 ICSI cycles that acted as a control, in which the embryologist was alerted to the presence of small-head sperm, and b) was lower than the 3 ICSI cycles with normal sperm head (p < .05). The 8 cell embryo and blastocyst rates in the former group were also decreased,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latter groups. Likewise, in the 5 IVF cycles with small-head sperm, the fertiliz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4 IVF with normal sperm head (p < .05). Embryologists should be alerted when a high percentage of small-head sperm are detected during routine semen analysis because the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outco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延时摄像胚胎观测技术(time-lapse)培养和常规体外受精(IVF)胚胎培养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10例time-lapse周期和2 274例常规IVF胚胎培养周期的临床结果。分别在周期受精数≤10和10的情况下,比较time-lapse培养周期和常规IVF胚胎培养周期的卵裂数、D3优质胚胎数、D3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在周期受精数≤10的情况下,time-lapse培养周期组和常规IVF胚胎培养周期组的卵裂数、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种植率(30.1%vs.35.4%)和临床妊娠率(47.7%vs.55.5%)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周期受精数10的情况下,time-lapse培养周期组和常规IVF胚胎培养周期组的种植率(56.8%vs.40.0%)和临床妊娠率(77.8%vs.57.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受精数10的周期通过time-lapse培养,可以获得比常规IVF培养更高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赠卵试管婴儿供/受卵双方临床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并自愿捐卵的34例患者及同期接受赠卵并完成IVF-ET周期的34例患者的受精率、胚胎着床率、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受卵组采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授精的比例显著高于供卵组(58.85%vs.23.53%,P0.01),且受精率(73.87%vs.53.48%)及优质胚胎率(93.87%vs.81.16%)均显著高于供卵组(P0.001);供卵组和受卵组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0.0%(24/40)和45.45%(20/44),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供卵组FET周期种植率显著高于受卵组(41.18%vs.26.37%,P0.05);两组间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囊胚种植率、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赠卵试管婴儿是治疗卵巢功能低下患者的有效方法,赠卵8枚左右不影响供者妊娠结局;受卵者采用ICSI授精并囊胚移植,或可改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获卵数与IVF/ICSI累积活产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6月31日因不孕症在我院生殖中心首次IVF/ICSI助孕的4 975例患者。根据获卵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6组:A组(1~3枚);B组(4~6枚);C组(7~9枚);D组(10~15枚);E组(16~20枚);F组(20枚)。比较各组间年龄、不孕因素、2PN率、累积活产率及因OHSS倾向全胚冷冻等的差异,并对获卵数、年龄、促排卵方案等对累积活产率的影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获卵数的增加,累积活产率及因OHSS倾向全胚冷冻率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2PN率、新鲜移植周期占比显著低于其它5组(P0.05);A组新鲜周期移植的活产率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无可移植胚胎周期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与获卵数A组相比,B~F组活产的概率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3.456(2.562,4.662)、5.845(4.324,7.901)、8.625(6.446,11.539)、13.001(9.401,17.961)、17.389(12.168,24.845)。年龄35~≤39岁及≥40的患者累积活产率与≤30岁的患者相比显著下降,OR值分别为0.570(0.455,0.714)、0.243(0.165,0.357)。结论累积活产率随着获卵数的增多而增高,获卵数是累积活产率的强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受精后6h应对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体外受精(IVF)后6 h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half ICSI应对受精失败的优劣。方法16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采卵当日选取4个卵母细胞行ICSI,其余卵行常规IVF(half ICSI组);39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在常规IVF后6 h补救ICSI(6 h补救ICSI组),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指标。结果6 h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和冷冻胚胎比率显著高于half ICSI组,(分别为P0.01、P0.05);两组的卵裂率和优质胚胎比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种植率和累积妊娠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IVF后6 h补救ICSI可应用在所有IVF周期,ICSI指征明确;half ICSI只能应用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工作中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在优先选择IVF后6 h补救ICSI的前提下,结合应用half ICSI,可提高受精失败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导致生化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IVF/ICSI-ET助孕后生化妊娠的68个周期,以同期正常宫内妊娠的307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助孕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生化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助孕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方年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及受精方式是生化妊娠的影响因素(P0.05),且年龄偏大、合并SCH未治疗或治疗后仍不正常、ICSI操作的患者更易发生生化妊娠。结论开始IVF-ET治疗前应重视甲状腺功能检查,及时纠正SCH,严格掌握ICSI指征及规范操作,重视高龄女性患者,尽量改善其卵母细胞质量等有助于降低临床上生化妊娠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种黄体支持方案对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评估不同黄体支持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助孕的1 830例患者(共1 83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黄体支持方法分为凝胶组(雪诺同~?8%黄体酮缓释凝胶阴道给药,n=720)、肌注组(黄体酮肌肉注射,n=610)、口服组(黄体酮软胶囊口服,n=500),均配合口服地屈孕酮,比较3组促排卵情况、获卵及胚胎发育情况、临床结局,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3组促排卵情况、获卵及胚胎发育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凝胶组胚胎移植2周阴道出血率(1.39%)显著低于肌注组(14.75%)和口服组(12.00%)(P0.05),肌注组和口服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凝胶组早期流产率(2.63%)、异位妊娠率(1.32%)显著低于肌注组(分别为10.77%、3.85%)和口服组(分别为10.83%、4.17%)(P均0.05),而活产率(96.05%)显著高于肌注组(85.38%)和口服组(85.00%)(P0.05);3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凝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肌注组(4.10%)和口服组(4.20%)(P0.05),肌注组和口服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VF/ICSI术后经阴道给予黄体酮缓释凝胶进行黄体支持的临床结局优于肌肉注射和口服黄体酮方式,且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81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3组:R-ICSI组(210个周期):实施早期R-ICSI;IVF组(2062个周期):行常规IVF助孕;ICSI组(539个周期):直接行ICSI助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R-ICSI组的原发不育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M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2PN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但与IV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患者的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着床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及低受精的患者行早期R-ICSI可有效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和常规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ET)两种助孕技术处理后的胚胎形态和临床结果。方法 :90对夫妇进行 93个 ICSI/ IVF治疗周期 (ICSI 45周期 ,IVF 48周期 ) ,比较两组周期平均获卵数 ,正常受精数 ,A、B级胚胎数和生化妊娠率 ,临床妊娠率。结果 :ICSI组周期平均获卵数及正常受精数 (分别为 1 1 .2 5 ,6 .6 0 )与 IVF组 (分别为 1 0 .6 7,6 .90 )相类似 (P>0 .0 5 ) ;周期 A、B级胚胎数 ICSI组3.31 ,IVF组 3.1 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临床妊娠率 ICSI组 42 % ,IVF组 44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抱婴回家”率 ICSI组 36 % ,IVF组 31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症可取得与常规 IVF治疗主要由女方不育因素引起的不育症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