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的用药方式对孕妇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9月至200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50名不同用药方式使用地塞米松促胎儿肺成熟的孕妇进行研究,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8-24h抽取肘前静脉血查空腹血糖,血浆C肽,糖负荷后2h血糖,血浆C肽。结果 使用地塞米松后,空腹血糖值,糖负荷后2h血糖值,空腹C肽及糖负荷后2hC肽值较用药前高,用药方式对母体空腹血糖值和空腹C肽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母体糖负荷后2h血糖值和糖负荷后2hC肽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受试使用地塞米松后,空腹C肽值,糖负荷后2hC肽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使用地塞米松促胎儿肺成熟对母体的糖代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需严密监测母体血糖和胎儿宫内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与胎儿生长发育中糖代谢特点的关系。方法 选择妊娠期糖尿病25例(GDM组),正常孕妇20例(对照组),分别测孕妇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IGF-I、新生儿出生2h内空腹血糖,并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大于胎龄儿组(LGA组,≥4000g),适于胎龄儿组(AGA组,2500-3999g)。结果 C肽及新生儿出生2h内空腹血糖GDM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糖耐量各时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LGA和AGA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糖始终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孕妇餐后2h血糖水平与巨大儿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 2 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2 3例血压正常者空腹C肽 ,采用毛细血管法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 2h血糖。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C肽及糖负荷后 2h血糖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 (P <0 .0 1) ,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4.
吴迪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6):676+696
目的:观察沈阳城区体检人群胆石病(GD)患者的血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方法:选择今年春季在我院体检中检出的中、老年GD患者96例,进行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和餐后2hC肽)检测,并与同期体检结论健康者1:1配对(相同年龄与性别)比较。结果:共配成96对,其中男31对,女65对。中、老年GD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和餐后2h胰岛素、空腹C肽和餐后2hC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中、老年GD患者常常存在血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对10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及50名健康人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并检测其空腹血浆胰岛素的浓度。结果:餐后0 h、餐后1 h、餐后3h血糖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的血糖值、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糖耐量减退的发生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抑郁症组糖耐量减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的糖代谢异常,临床医师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的血糖进行随访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干预、治疗糖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期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 )孕妇及其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7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产前有无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分为使用组与未用组。使用组根据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的总剂量又分为≤ 10mg和≥ 2 0mg剂量组。使用组根据从产前使用地塞米松至分娩的时间又分为≥ 2 4h组和 <2 4h组。收集临床资料对比各组母体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产前用地塞米松的GDM患者 ,产后血糖控制不满意比例低于未用药组 ;用药组胎儿窘迫、感染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 ;≥ 2 0mg组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 10mg剂量组Apgar评分明显高于≥ 2 0mg剂量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4h组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于≥ 2 4h组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短期小剂量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对妊娠期糖尿病孕母及其围产儿无近期的不良影响 ,但其远期影响尚需进一步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间糖尿病有2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另一种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怀孕时才发现糖尿病又称妊娠期糖尿病(GDM),我国发生率约1~5%,近几年有明显增高趋势,本人近5年对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2例GDM的管理及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在妊娠早中期,随孕周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孕妇血浆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血糖降低原因:(1)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2)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3)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对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孕期增强。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这也是孕妇长时间空腹易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病理基础。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
C肽与血糖比值对糖尿病分型及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肽与血糖比值 (C/GR)对糖尿病分型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 19例 1型糖尿病和 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和糖负荷后 30 ,6 0 ,12 0 ,180min的血糖和血浆C肽测定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个亚组 (非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 )。动态观察各组糖尿病患者空腹和糖负荷后各时点的C/GR。结果 :1型糖尿病组空腹和糖负荷后各时点的C/GR均显著低于 2型糖尿病组 (P <0 .0 1) ,其比值的变化趋势不同于 2型糖尿病组。 2型糖尿病两亚组C/GR的变化趋势相同 ,但胰岛素治疗组各时点的比值均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治疗组(P <0 .0 1)。结论 :C肽与血糖比值可作为评定胰岛功能指标 ,并且对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对该值较低的 2型糖尿病患者应给予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高血糖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对53例空腹血糖≥13.9mmol/L、餐后血糖≥16.8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4周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后行糖负荷试验,检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并以放免法测C肽水平。结果强化治疗组餐后2hC肽水平明显增加,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结论短期强化治疗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了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应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治疗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9例。结果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空腹C肽、餐后2hC肽有所升高(P〈0.05),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低血糖反应。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方便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川厚灵片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禁食一定时间后分别灌胃给予川厚灵片10、5和2.5g/kg,30min后作淀粉耐量试验,检测淀粉负荷后1~3h血糖水平,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及AUC增加值。结果:川厚灵片能明显降低正常和糖尿病模型小鼠给淀粉后1~3h血糖水平,使血糖AUC和ΔAUC显著降低,并推迟血糖达峰时间,剂量关系明确。结论:川厚灵片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淀粉负荷后的血糖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提示川厚灵片可改善糖耐量。  相似文献   

12.
新型快速血糖仪监测血糖的可靠性评价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使用新型快速血糖仪测定 10 8例次糖尿病患者的毛细血管血糖 (CBG)时 ,以氧化酶法检测的静脉血清血糖 (VSG)作为对照。对比研究后发现 :从整体上看 ,2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VSG较CBG高 ( 2 0 7± 10 35 ) % ,CBG可高或低于VSG。而当VSG >6 1后 ,各水平段CBG均低于VSG ,它们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 ,r值在 0 85~ 0 89,皆P <0 0 5。血糖仪重复性测试CV值较小 ,精密度较高。误差表格分析显示 96 2 4 %的数据在可接收的A、B区。故使用新型快速血糖仪检测CBG简便、快速、准确且需血量少 ,用其进行血糖监测临床可信度较高 ,易于病人接收和使用 ,而这一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 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34例新诊断的IGT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 该组IGT的早、中、晚餐后的血糖峰值分别为(9.3±1.8) mmol/L、(8.2±1.2) mmol/L和(8.4±1.2) 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5±2.0) mmol/L.血糖>7.8、8.9和10.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1(0~28)%、4(0~16)%和0(0~11)%.血糖曲线下面积为(6.2±0.6) mmol/(L·d).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可揭示受试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判断IGT的糖代谢状况,为干预治疗IGT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L-甘油醛具有抗糖酵解的作用从而保持了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方法 用含有D,L-甘油醛的肝素抗凝剂作为抗凝和抗酵解剂,加入甘油醛的全血标本孵育不同的时间再用日立7170A测定糖及其他分析物.结果 甘油醛对红细胞的糖酵解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保持了葡萄糖浓度的8 h恒定,其最佳浓度在4~5 mmol/L,并且甘油醛作为葡萄糖酵解抑制剂对甘油三脂和肌酐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结论 甘油醛能有效地保护全血标本中的糖浓度长达8 h,除对甘油三脂和肌酐有明显影响之外,对其他常规生化检验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脱氢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方法学试验对葡萄糖脱氢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线性范围试验,并和HK法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性试验批内CV值为1.33%,批间CV值为1.42%,总CV值为2.01%;回收试验中回收样品Ⅰ、Ⅱ、Ⅲ的回收率分别为105%,93.5%和91.4%,平均为96.6%;干扰试验表明一般浓度的抗凝剂、防腐剂、尿酸、胆红素对葡萄糖的测定不产生干扰;比较试验,与HK法比较其相关性为Y=1.038X-1.172,r=0.994;线性范围试验表明葡萄糖浓度在20mmoL/L以下呈现良好的线性。结论:葡萄糖脱氢酶法是临床测定血清葡萄糖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氧习服后组织葡萄糖转运体的变化特点及葡萄糖摄取变化机制.方法将缺氧组大鼠置模拟海拔5 000 m低压舱内,30 d后取双后肢骨骼肌测定组织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摄取率,并分离细胞膜、细胞内质膜,用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进行Scatchard分析测定葡萄糖转运体密度及其亲和力,通过免疫印迹测定葡萄糖转运体1、4的表达.对照组大鼠在平原进行,其它操作及条件与缺氧组相同.结果缺氧组大鼠骨骼肌葡萄糖含量增加、葡萄糖摄取率增强,骨骼肌细胞膜、细胞内质膜上葡萄糖转运体密度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葡萄糖转运体1、4在细胞膜、细胞内质膜上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缺氧组葡萄糖转运体4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葡萄糖转运体1 mRNA水平变化不显著.结论表达增强,细胞膜与细胞内质膜上转运体密度均增加是缺氧习服后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的变化特点,是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机体习服于缺氧环境后组织葡萄糖摄取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大鼠置模拟海拔 5 0 0 0m低压舱内 3 0d后 ,取动脉血 ,测定血气、血糖、血常规等 ,取双后肢骨骼肌测定组织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摄取率 ,并分离细胞内、外膜进行葡萄糖结合实验测定葡萄糖结合位点数及其亲和力 ,各指标以平原大鼠进行对照。结果 缺氧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骨骼肌中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摄取率、内外膜葡萄糖结合位点数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增强是机体习服于缺氧环境后优先利用葡萄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0例行OGTT或馒头餐试验对象作了末梢及静脉血糖检测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清血糖(VSG)明显高于静脉全血糖(VBG),两者相差系数1.099;VSG亦高于末梢全血糖(CBG),两者相差系数1.085。VSG与VBG或CBG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当VSG≤7.2及7.3~11.1mmol·L-1时,VSG与CBG间差异不明显,而血糖为11.2~16.7及>16.7mmol·L-1时两者差异较显著。表明VSG与VBG及CBG间均有良好的吻合性及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9.
马艳  刘雅  欧阳凌云  黄小波  易延静 《四川医学》2011,32(10):1508-1509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及早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方法利用2008年成都地区慢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成都地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5.13%,其中空腹血糖受损占10.44%,糖耐量异常占7.03%,糖调节受损占7.67%。年龄、工作强度较小、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为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教育水平为其保护因素。结论成都地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早期干预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俞孝芳  张龙  张赛飞  虞荣斌 《浙江医学》2018,40(11):1217-1220
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动态监测的组织液葡萄糖与毛细血管快速血糖(CBG)的相关性,并考察其独立指导糖尿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扫描FGM探头葡萄糖(SG)与CBG[使用FGM系统内置血糖仪(CBGF)、强生OneTouch稳豪倍优型血糖仪(CBGL)进行测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奥森多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vitros350测定外周静脉血(浆)葡萄糖(PBG)。在植入FGM探头的第2~4天进行1次100g馒头餐试验,以观察3种血糖检测方法餐后血糖的变化。结果SGvsCBGF,绝对差值相对数的均数(MARD)值为10.4%(r2=0.97);SGvsCBGL,MARD值为11.3%(r2=0.97)。SGvsCBGF馒头餐,MARD值为10.9%(r2=0.96);SGvsCBGL馒头餐,MARD值为11.2%(r2=0.96)。经Clarke误差表格分析,A区比例分别为88.7%(SGvsCBGF)、85.2%(SGvsCBGL)。在馒头餐试验中,SG低于CBG、PBG,其上升速度也更缓慢。结论FGM的SG与CBG的相关性良好,探头监测与其内置血糖仪的长期或按需应用作为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测手段实际可行;但SG可能低估餐后血糖波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