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健  李金义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0):755-756
目的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措施;蚊媒防制;防治效果考核;防治后期全民和重点人群传染源检索、残存微丝蚴(mf)血症者反复查治、病原和蚊媒及血清学纵、横向检测;慢性丝虫病人调查、治疗与照料等。结果防治前平均mf率、蚊媒自然感染率和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分别为3.97%、14.23%和7.54%;历经20多年的防治,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基本消灭后历经传染源检索、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第1年的0.13%降至0;重点人群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后的0.06%降至0。结论通过省消灭丝虫病审评专家组审评,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控制措施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达到消灭传染源。方法:全民普查普治。结果: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标准,1998年经审评达到了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标准。结论:针对单一的病原控制措施,阻断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为制订消灭丝虫病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纵向、横向监测系统,观察人群和蚊媒的自然感染变化情况。结果: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80~2000年,进行了系统的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丝虫病防治后期其传播已被阻断,只要加强监测,单一处理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即可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评价滕州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对策。方法收集滕州市历年来淋巴丝虫病防治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防治前(1957年)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mr)率为25.3%,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5.95%,通过普查普治、重点查治、海群生药化食盐(以下简称“药盐”)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于1975年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丝虫基本消灭后,病原、蚊媒横向监测16年,mf率为0—0.12%,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0~0.61%,mf率和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自末次病原阳性次年(1985年)起至1991年7年间均降为0。病原、蚊媒及血清学纵向监测16年,mf率、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在监测第1年时分别为0.43%和0.42%,至第7年后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监测第8年18.42%降至第16年时的5.84%;利用各种有效治疗方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与照料,丝虫性淋巴水肿、乳糜尿和鞘膜积液的患病率由防治前的5.95%下降至基本消灭后第10年后的0.97%。结论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尤其采用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措施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 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王培义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447-1450
目的评价山东省消灭丝虫病的措施与效果。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2.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措施;3.蚊媒防制;4.防治效果考核;5.防治后期全民和重点人群传染源检索、残存微丝蚴(mf)血症者反复查治、病原和蚊媒及血清学纵、横向检测、丝虫病传播阈值;6.慢性丝虫病人调查、治疗等一系列防治研究。结果1.防治前平均mf率、蚊媒自然感染率和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分别为7.1%、19.42%和10.9%;2.历经22年的防治,1983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3.基本消灭后,历经传染源检索、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及传播阈值等研究结果显示,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第1年的0.13%降至0;4.重点人群平均mf率由基本消灭后9年内的0.06%降至0(基本消灭10年后);5.蚊媒自然感染率由监测第1年的0.14%降至0(基本消灭10年后);6.年传播潜势用帐者和露宿者在研究第1年分别为0.94及3.47,至第10年时均降为0;7.采有各种有效治疗方法尤其是研制应用消肿乳糜清系列制剂通过对绝大数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患病率由防治前(1957年)10.9%降至防治后第28年(1986年)的0.31%。结论通过全国消灭丝虫病审评专家组审评,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潜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省班氏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后期其传播流行的潜势. 方法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进行10年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研究. 结果班氏丝虫病微丝蚴(mf)率由1980年基本消灭第1年的0.31%,降至第10年的0.01%;蚊媒自然感染率在第1年的0.15%,到第9~10年时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第7年6.85%下降至第10年的1.56%.结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当监测点mf率在0.17%~1.15%,残存mf血症者mf密度为1~50条/120μl时,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传播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盲法检测滤纸干血样本共521份,并与病原学检查方法进行平行对照。结果检测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转阴者76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全部阴性,病原学血检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69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2.90%,病原学血检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地区出生儿童143人和非流行区儿童200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均为阴性;检测慢性丝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病人33例,未检出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者;对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未见交叉反应。结论丝虫特异性IgG4检测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的筛查和防治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灭丝虫病的有效途径。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花都区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0年代调查花都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7.47%,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经过反复查治,1980年流行区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04%,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进行20多年的流行病监测,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丝虫感染。1995年经省卫生厅审评,确认花都区已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花都区丝虫病防治在科学决策指导下,进行了传播媒介、治疗方法、防治策略及技术措施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以针对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及措施,使花都区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  相似文献   

10.
1984年,鹰潭市3个县(区)均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进入了后期的监测和管理阶段。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开展纵向、横向病原学、蚊媒监测以及晚丝病人的调查和管理工作,以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淋巴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对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宁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62-2063
我国淋巴丝虫病(以下称丝虫病)分布在中部以南16个省、市、自治区864个县、市,患病人数3099.4万。采取以乙胺嗪(diethylcabamazine)(商品名海群生)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对策,继之以系统监测,于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本文主要根据我国淋巴丝虫病流行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发表的《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报告》摘要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 third of world''s filariasis cases occur in India. As a result Mass Drug Administration (MDA) was commenced in 1997 with the aim of eliminating this disease by 2015. However the coverage of MDA was not satisfactory.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poor coverage need to be identifi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personnel of lymphatic filariasis and the MDA programme.

Method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Kundapura taluk of Karnataka state in India during the 6th round of the MDA which was held between December 11 to 13, 2009.78 health personnel who were posted for drug distribution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After obtaining informed consent health personnel were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using a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Performance of health personnel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points scored for their response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all participants were 22.7± 8.9 years, 74(94.1%) were females and 58(74.4%) were nursing students. Only 17 (21.8%) participants had prior experience before taking part in this round of MDA. Only 4 (5.1%) participants achieved good scores while 45 (57.7%) got average scores. Performanc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among paramedical workers (P<0.025) and participants with at least 4 years of experience in MDA (P<0.004).10 (12.8%) participants held the misconception that MDA should not be given to patients with DM (diabetes mellitus) and 7 (9.0%) felt that it should not be give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r elderly people. This was seen significantly more (P<0.001) among non medical workers compared to others.

Conclusion

Very few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ttained good performance scores regarding their knowledge of lymphatic filariasis and the MDA programme. Performance scores were better among paramedical workers compared to others. However misconceptions about contraindications to MDA were seen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this must be addressed by future training.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联系经济学理论知识,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传染病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旨在探讨采用更适应新形势的可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供传染病医院的经济管理人员参考,以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白云区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了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研究血检诊断和海群生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 确定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反复查治病原的技术措施;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区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为后期开展慢性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省班氏丝虫病高、中、低流行状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丝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流行县(市、区)。对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对查出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系统查体确诊,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结果防治前(1957年)在济宁等6个流行县(市)内调查38596例,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4424例,平均患病率为11.46%,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初期,在上述6个县(市、区)调查756895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2346例,患病率为0.31%。结论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已降至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海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为制定消除丝虫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在全省开展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IFAT)纵横向监测。结果在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的年份为1999年,蚊媒监测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在四个纵向监测点查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132例,至1999年已全部自然转阴,发现幼丝虫阳性蚊88只,从1997年后未查见人体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90年的10.63%下降到2000年的0.28%,与非流行区的人群相似。结论海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已趋向自然净化,丝虫病传播已被完全阻断。  相似文献   

17.
易成文 《中原医刊》2009,36(1):22-23
目的评价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经济学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总有效率分别92.29%和87.50%(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01和0.141,治疗组每增加1个效果单位,要比对照组多花23.27元的费用。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和2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但阿司匹林的成本-效果比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河南省从基本消灭丝虫病至完全消灭丝虫病阶段的净化监测结果。方法:采取病原学、蚊媒学监测方法,对丝虫病流行区各县每年轮流实施横向监测和对6个省级监测点连续进行纵向监测;同时采取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流动人监测及海群生净化治疗。结果:净化监测阶段病原学横向监测共血检993027人次,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01人,微丝蚴率0.020%。1991年以后全省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8年至1994年6个纵向监测点,人群血检30520人次;第1a共血检8275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8人,微丝蚴率0.097%;1992年以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全部阴转,蚊媒监测未再发现幼丝虫阳性蚊。净化监测阶段共治疗14806345人,其中对象治疗289720人,全民服药438765人,全民服海群生药盐14077860人。流动人口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结论:净化监测是消灭丝虫病后期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