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主体多元,来源多样,差距扩大,诉求弱化,冲突激烈等一系列新的变化,业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国情。对于新形势下的社会利益关系,我们要理性分析,高度重视,对各种利益关系力求妥善协调,对各种社会矛盾力求有效化解,对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力争调动充分,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由利益分化而导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矛盾已成为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并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凸现化、利益冲突群体化等显著特点。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的实质,集中地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未能合理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尤其是维护和实现广大工农基本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社会各阶层能够合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呈现出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多发期并存的特点.邓小平的利益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民利益至上是贯穿邓小平利益观的核心思想.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全面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利益观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造成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外有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体系的冲击,内有意识形态自身的滞后性,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在所难免.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比较突出,旧的利益格局的消极影响难以完全消除,新的利益格局难以立即确立.利益变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关系的真实客观状况是政府部门决策的依据。多年来,学术界努力构建完善的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取得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主要表现在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是任何社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利益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协调发展现象 ,必然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运行。本文以邓小平的稳定思想为指针 ,针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利益关系 ,探讨了如何加大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力度、维护我国社会稳定运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防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风险共生"这一转型期社会风险特征及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指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防范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对典型社会风险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社会风险防范的若干机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分化及其政府责任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转型贯穿着政治秩序、制度安排和生产力的三大变迁,作为政府和社会 两大主体互动的结果,它凸显了社会利益分化中\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出现的新特点是:传统的以阶级结构为核心的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正逐步解体,并将在各种利益的冲突、整合、表达过程中逐步形成各种利益集团,最终将形成以集团结构为特点的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在“经济人”假设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的稀缺性和利益性,利益集团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天生就构成一种联盟关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三者博弈关系中,中央政府在政策贯彻的执行力度上的强硬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联盟关系的“牢固”与否。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并非是天然的联盟关系,地方政府往往占据主动权,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脆弱的、缺乏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我国社会整合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民间组织在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在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平衡与协调,实现社会的利益整合;有助于形成规范社会的组织力量,实现社会的制度整合;有助于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实现社会的价值整合;有助于形成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的结构整合。而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民间组织应提高自主性建设,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政府要完善法律制度,为民间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阶层骤变与俄罗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以前的俄罗斯社会结构演变是以国家利益至上为主导的一种"无阶级"型态,而1985年之后这个历史轨迹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社会利益代替国家利益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主导性因素,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层骤然出现且分化严重突破了俄罗斯社会结构演变的轨迹;二是利益分割及隔离使俄罗斯社会结构快速定型化,并成为其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三是社会冲突不断,社会严重失序。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突变性模式更具有利益分化性。俄罗斯在突变性的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牺牲绝大多数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开始的社会结构转型,其中的推动力量是制度转换,其利益协调机制主要是权力,即那些掌握制度转换方向的权力拥有者。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利益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新的利益利益阶层和群体逐渐形成.从利益角度论述了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利益关系结构是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原因,分析了我国体育利益格局的转变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体育利益格局也是伴随着人们日趋多元化、多样化的需要而不断的更替.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会产生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与矛盾,这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发展中所证明了的一个基本事实。以泄密作为一种逐利性的工具,是社会转型期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之一。文章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点和泄密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防止泄密的措施与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弱势群体,是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社会体制改革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利益均衡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构建有效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使其能够拥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自主、理性、合法地进行利益表达,从而由权利均衡走向利益均衡,是促进弱势群体走出困境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出来,而且还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与原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脆弱加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整合能力,协调好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体动态平衡的利益格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推进,社会结构的转型等,从多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利益格局,催生了新的利益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们的利益观念从公本位到义利统一;利益内容从单调发展到丰富;人们利益实现途径从单一变成多元;利益主体从静态到动态;人们的利益冲突从隐性发展到公开。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结构是由人们对资源占有形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的社会结构因改革政策取向而扭曲式演进。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因利益分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完善社会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关系,把解决利益矛盾纳入法治轨道,是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农民城市化的行动单位选择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受到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制度与生活的双重形塑。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式城市化基本单元受到后发国家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发展阶段下制度和生活两者的共同影响。中国农民从实用理性出发,立足于家庭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在既定的土地制度和福利制度等正式制度的结构下,以私人间城乡关系补给公共城乡关系,采用家庭内工农互补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方式,通过资源的长期积累与代际转移,最终实现城市化。因此,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式城市化基本单元有别于西方的核心家庭形态,呈现出表面扩张内里紧密的特征,也因此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灵活性,是当下农民城市化行动中的普遍选择和有效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利益的内涵是人们对现实与未来"好处"的追求,利益诉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愈发重要,并成为时代的特征。然而,现实中的利益调整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单纯的物质利益上面,在精神利益调整方面没有深入展开。本文从利益的内涵入手,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从两个方面建立起对利益的度量指标体系,为新时期的利益发展与利益调整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