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对黄连解毒汤的组分进行组合,探索不同药物组合的中药水提液在1万分子量的PS膜分离过程中的微观表现,方法测定膜分离前后各组合药物水提液的pH、电导率、浊度、黏度等指标,结果 各组合药物水提液的pH、电导率、浊度、黏度等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结论 1万分子量的PS膜可改变中药复方不同组合药物的物理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考察无机陶瓷膜微滤对中药水提液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中药水提液复杂体系在无机陶瓷膜分离过程中的微观表现,方法:测定膜分离前后生地黄,黄芪水提液的pH,浊度,固含物,电导率,ξ电位等指标。结果:生地黄pH值在4.55-4.69之间,浊度由膜前的140NTU降至膜后的0.165NTU,而截留液的浊度上升至586NTU,固含物由52.8g/L变为渗透液的46.0g/L和截留液的54.5g/L,电导由1300μs/cm下降至1200μs/cm,黄芪的pH值在5.58-5.98,浊度由膜前的376NTU降至膜后的1.2NTU,而截留液的浊度上升至877NTU,固含物由28.6g/L变为渗透液的23.5g/L和截留液的28.9g/L,电导由1430μs/cm下降至1270μs/cm,结论:生地黄,黄芪水提液在膜分离前后的pH,浊度,固含物,电导率及ξ电位等方面表现出中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无机陶瓷膜微滤前后药液各主要指标性成分的转移率,探索中药水提液复杂体系在无机陶瓷膜分离过程中的微观表现。方法 以HPLC法测定0.2μm无机陶瓷膜微滤前后黄芩等7种中药水提液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固含物。结果 各主要指标性成分微滤前后相对含量提高率及转移率分别为4%—9%和70%—80%左右。结论0.2μm无机陶瓷膜对黄芩等7种中药水提液有较好的精制效果,但其对有关成分的截留机理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药水提液在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的特性,阐明药液的雾滴粒径与其自身物理性质间的关系,并建立专属模型。方法:测定66种中药水提液的物理性质参数,包括固含量、相对密度、动力黏度、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等。采用Spraylink高速喷雾粒度仪测量中药水提液雾化过程中的实时雾滴粒径。统计学分析雾滴粒径与物理性质参数间的相关性,筛选与物理性质相关度最大的雾滴粒径分布值,进行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结果:①方法学考察显示,雾滴粒径测量方法精密度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②中药水提液在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当雾滴距喷嘴的垂直距离(H)增大时,雾滴粒径随之增大,雾场分布由窄变宽;同一垂直距离下,雾场边缘的雾滴粒径大于中心位置的雾滴粒径;空间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雾滴粒径随雾化压力的升高而减小。③统计学分析显示,雾滴中位粒径(D50)与动力黏度呈正相关,与平衡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并得到拟合模型方程y=16.202-3.749x+1.359x~2-0.078x~3(y:D50,x:动力黏度)。结论:中药水提液的动力黏度是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雾滴粒径变化的重要因素,可由中药水提液的动力黏度推算雾滴的中位粒径;固含量、相对密度等其他物理性质对雾滴粒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无机陶瓷膜微滤技术精制中药水提液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用孔径为0.2um的无机陶瓷膜对部分常用单味中药和复方的水提液进行微液,对水提液微滤前后在性状,总固体,指标成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药水提液微滤前均为浑浊液体,微滤后成为颜色变浅的澄明液体,水提液中总固体去除率为15%-38%,总固体中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率为2%-30%,结论:无机陶瓷膜微滤技术对中药水提液具有较好的精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Al2O3陶瓷微滤膜微滤技术对枳实水提液和苦参水提液的澄清效果。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枳实水提液中辛弗林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水提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并与传统的醇沉法作对比。结果Al2O3陶瓷微滤膜微滤法处理的两种水提液的除杂率及有效成分得率与醇沉法接近,并且该微滤膜经过一定处理可以再生。结论 Al2O3陶瓷微滤膜微滤技术有望成为澄清中药水提液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无机陶瓷膜在制首乌颗粒水提液精制过程中,不同孔径的膜对该体系的适用性,并进行膜过程优化设计。方法 以制首乌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不同孔径膜及不同操作参数下膜渗透通量及有效成分的变化等。结果 50 nm膜的膜渗透通量和二苯乙烯苷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膜,应以操作压差0。8~1。2 MPa, 温度50~60 ℃、膜面流速3.0 m/s作为大生产合适的滤过条件,当滤过液浓缩到原液体积1/10时,加入相同体积的去离子水,其有效成分转移率达80%以上,即可结束滤过,本系统采用强酸、强碱交替清洗的方法,可使膜通量恢复90%以上。结论 采用无机陶瓷膜超滤技术精制制首乌颗粒是可行的适用技术,为陶瓷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提供了工艺技术参数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当归补血汤不同体系与其理化参数的关系,探讨利用药效理化参数来表征中药汤剂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以水为分散介质,参照不同分散体系的研究方法,对黄芪甲苷、阿魏酸、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当归补血汤的代表性组分及当归补血汤单味药、复方提取液的理化特征进行表征,建立包括表面特性、电性质、流变性、热力学等性质的表征方法,并进行参数与处理因素的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 随着阿魏酸质量浓度增大,阿魏酸水溶液、当归水提液、复方水提液的pH值降低、电导率增大;随着黄芪甲苷与黄芪皂苷质量浓度的增大,黄芪甲苷水溶液、黄芪皂苷水溶液、黄芪水提液、复方水提液的表面张力降低;随着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大,复方水提液的渗透压增大。在整个当归补血汤体系中影响pH值和电导率的主导成分是阿魏酸,影响表面张力的主导组分是黄芪皂苷,影响渗透压的主导组分为多糖,且不同工艺制备的汤剂的理化参数大小趋势与药效强弱也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初步表明表面张力、pH值、电导率、渗透压4个参数能反映当归补血汤的内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当归补血汤制备工艺与汤剂质量控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无机陶瓷膜滤过中药水提液的污染机制,为进行膜污染的防治研究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产业化进行探索。方法采用氧化铝陶瓷微滤膜对清络通痹水提液进行滤过澄清,考察了不同孔径的氧化铝膜对该体系的适用性,通过扫描电镜对膜面切片污染物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膜过程中滤过阻力的测定,分析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位置与形成规律。结果对于清络痹水提液,0.2μm孔径的氧化铝膜较为适用,有较高的稳定通量和成分保留率,同时污染较轻;3种孔径的氧化铝膜,膜自身阻力和孔堵塞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小,浓差极化阻力和表面沉积阻力等可逆阻力为主要阻力。结论优化膜过程工艺参数,采用适当预处理方法和清洗方法可以减少膜的污染,使膜的性能有较大恢复。  相似文献   

10.
无机陶瓷膜精制清络通痹颗粒的过程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考察无机陶瓷膜在清络通痹水提液精制过程中,不同孔径的膜对该体系的适用性,药液温度、流速及操作压力等工艺参数对膜过程的影响及膜分离操作终点判定,进行膜过程优化设计。方法 以清络通痹水提液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不同孔径膜及不同操作参数下膜通量的变化、有效成分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等。结果 对于本体系,孔径为0.2μm的氧化铝膜渗透通量最大,固形物去除率高;合适的操作压差为0.15-0.20MPa,操作温度60℃左右,膜面流速3m/s;微滤过程中,分次加入适量水洗,当微滤液收率达到原药液的100%以上时,有效成分转移率达80%,即可结束微滤。结论 采用0.2μm的氧化铝膜对清络通痹水提液进行微滤,在适当操作条件下可取得较好精制效果.为陶瓷膜分离用于中药精制领域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两方面归纳了枳实的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分析了枳实分别与枳壳、陈皮、厚朴、槟榔、桔梗、竹茹、紫菀、栝楼、柴胡、白术、白芍、赤芍、肉桂、生姜、黄连、大黄等组成16个药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十种药材对照品红外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红外光谱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植物药及其伪品的鉴别。本文用统一的提取分离方法对灵芝、苦地丁、罂粟壳、延胡索、枳实、枳壳、陈皮、黄柏、白鲜皮、吴茱萸、佛手、夏枯草、薄荷、丹参、黄芩、益母草、紫苏叶、荆芥、野菊花、茵陈、苍术、北苍术、白术、木香、红花、紫菀、牛蒡子、墨旱莲、千里光和天麻三十种药材对照品进行处理,然后分别测定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三十种药材对照品均分别具有独特的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其光谱特征可以准确地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陈皮提取物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皮提取物可清除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O-2和Fenton反应产生的OH-,并能抑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FRGS)诱导的小鼠心肌匀浆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表明陈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整理、考证与分析记载温胆汤的古代文献,梳理温胆汤的历史发展源流,正确认识其方剂组成、主治病证、方义、剂量、药物炮制等关键问题,为经典名方开发与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数据支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中医古籍中温胆汤的相关文献,共获取相关古代文献197条,涉及古代医籍84种。经分析与考证认为,温胆汤出自已佚方书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其后唐代孙思邈抄录于《千金要方》中,由生姜、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6味药物组成。其主治病证在原方基础上有所拓展,主治失眠、心悸、怔忡、呕吐等病证,历代医家对于本方方义认识亦各不相同。温胆汤中药物除半夏用“姜半夏”、枳实为“麸炒”、甘草用“炒甘草”外,其余药物均用生品,具体炮制应遵从2020版《中国药典》。温胆汤参考用量为半夏10 g, 枳实10 g, 竹茹10 g,陈皮15 g,生姜20 g,甘草5 g。具体煎服法为“以水1 600 mL,煎取400 mL,分2次早晚餐后温服”。服用本方时,应避免服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及羊肉、海藻、菘菜、饴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陈皮提取物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皮提取物可清除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O-2和Fenton反应产生的OH-,并能抑制氧自由基发生系统(FRGS)诱导的小鼠心肌匀浆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表明陈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晓晴  庄永艿  周永红 《医学综述》2008,14(8):1280-1281
目的观察自拟方疏郁降逆汤短期联合西药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服用疏郁降逆汤6周,同时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2次,2周后停用。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2次,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6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反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2%和26.7%,两组复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下食管炎症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郁降逆汤短期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较好,优于单用西药组,停药后复发率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药对白术-陈皮、单味药白术和陈皮的主要挥发油成分,探讨药对和单味药挥发油成分变化。方法:共水回流冷凝法分别提取单味白术、陈皮及药对挥发油、气相-质谱(GC-MS)检测,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IP)法解析所得GC-MS数据,比较图谱差异,鉴别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药对白术-陈皮主要组分中未发现新的结构类型化合物,挥发油化合物来源于单味药材,且主要为白术挥发油。结论:药对白术-陈皮挥发油化学成分变化属于物理配伍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皮总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一种以市售中药材陈皮为材料,可获得高质量的陈皮总DNA的方法。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在研磨过程加入PVP,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用非可溶性PVP(Polyvinylpyrrolidone)研磨,CTAB法能较好的去除色素、多糖等干扰物质。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多糖、色素含量高的中药材的总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川贝母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选取川贝母、陈皮二味止咳常用药,通过小鼠外皮肤渗透实验,以酸性染料比色法为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川贝手物碱的透皮吸收情况及陈皮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川贝生物碱可透过小鼠皮肤、陈皮挥发油使川贝生物碱的体外透皮速率在数值上有一定增加,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