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一个安全无创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它能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以及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症状,现对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的疗效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仍有部分患者经过严格上述治疗后心绞痛仍发作频繁或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或预后。因此,为这些患者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治疗方法,已被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本文就体外心脏震波在难治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有9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史、心绞痛病史、急性心梗家族史、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糖尿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人群血压、  相似文献   

4.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ESWT)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已经有10年历史,早期研究即观察到ESWT可以增加缺血心肌部位血管新生,促进各类生长因子上调,改善心肌功能。新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ESWT不仅可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而起治疗作用,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时,亦可促进心肌干细胞潜能激活,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减少纤维化及细胞凋亡。大量研究证据还表明,ESWT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症状。ESWT治疗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会导致心肌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可认为该项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体外心脏震波疗法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而无任何创伤的全新疗法,能够使活体内血管再生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有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和加速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为改善心肌缺血,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结合文献对体外震波治疗冠心病的原理、研究现状、适应证、优缺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是临床上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心肌梗死远期心脏性死亡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有多重因素参与相互促进,共同维持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低能量的体外震波治疗有多项机制调节参与改善和恢复坏死区休眠心肌细胞功能,重新建立胶原代谢平衡,终止和缓解心室重塑发展。现综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发生机制;阐述震波治疗的生物效应及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潜在机制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2003年,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在多年制造体外震波碎石设备的基础上,研发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MODULITH SLC(Storz Medical AG,Kreuzlingen,瑞士),2003年9月欧洲心脏病年会上首次展出即引起医学界极大关注,现就其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的原理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extracorporeal cardiac shockwave therapy,CSWT)的核心装置为一椭圆形电磁线圈,可在  相似文献   

8.
体外震波治疗终末期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具备冠脉介入或冠脉搭桥手术指征的终末期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是不良的。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非侵入性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疗法。尽管现在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或手术可以用功能性的可伸缩的组织替代受损的心肌,但是通过体内诱导血管生成来恢复或增加休眠心肌的伸缩性是完全可能的。国外的实验研究表明,体外心脏的震波疗法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而无任何创伤的全新疗法,能够使活体内血管再生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有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和加速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为改善心肌缺血,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结合文献对体外震波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系统(CSWT)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例经多种治疗仍有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结合心肌核素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缺血心肌靶目标。CSWT疗程为3个月,共治疗9次。临床效果评价选用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CCS)、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和硝酸甘油使用量、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心肌血流灌注评分和缺血面积来评价缺血改善情况,并比较室壁运动幅度和增厚率来评价局部室壁功能。结果入选患者的CCS分级、NYHA分级、SAQ量表和硝酸甘油使用量均有显著改善,LVEDD略有增加而LVEF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节段心肌核素静息评分和负荷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89±0.94和2.56±1.19降至治疗后的1.37±1.07(P=0.004)和1.70±1.27(P=0.000);单位治疗节段心肌静息缺血面积和负荷缺血面积分别由30.81%±36.60%和61.85%±30.89%降为17.19%±28.34%(P=0.004)和46.31%±35.72%(P=0.001);静息室壁运动幅度和增厚率分别由(6.48±2.71)mm和44.00%±22.66%升至(7.49±2.43)mm(P=0.007)和50.46%±19.91%(P=0.038);负荷室壁运动幅度和增厚率分别由(6.50±2.46)mm和41.15%±18.92%变为(6.20±2.53)mm(P=0.318)和43.00%±24.72%(P=0.416)。患者治疗中未观察到不适症状;心电监测、血压和氧饱和度监测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钙蛋白T未见升高,提示无心肌损伤。结论我们的研究提示,对于顽固性心绞痛患者,CSWT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12日,在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正式公布了近期欧洲心血管会议中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利用STORZMED ICAL AG Modulith SLC治疗研究成果。针对体外震波心血管治疗系统(Card iac Shock W ave Therapy-CSWT)在冠心病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治疗中的积极意义,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该研究成果将使更多国内临床医学专家认知到CSWT的临床价值,也将为我国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VA),也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其本质是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1959年,Prinzmetal描述一种与普通心绞痛显著不同的心绞痛,其在静息状态下发作且不能由运动诱发,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但长期以来这种心绞  相似文献   

12.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基本方法学要点.方法 纳入35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25例应用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生产的震波治疗仪,进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10例作为阳性对照.治疗前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MPI)识别存活心肌,定位缺血节段.治疗组分为2个亚组,A组(16例,29个节段)采用3个月完成9次治疗,第4个月随访;B组(9例,13个节段)采用1个月完成9次治疗,第2个月随访.治疗时经机载实时超声探头锁定缺血靶区,每个靶区实施-1~0~+1两两组合的9点治疗,每点发放200次脉冲,每次脉冲能量为0.09 mJ/mm2.整个过程行实时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随访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 min步行距离(6MWT)和硝酸甘油用量行临床评估,采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和MPI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和血流灌注.结果 25例患者共42个缺血节段接受了9次震波治疗,血液动力学稳定,未出现心肌损伤、出血、栓塞等并发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NYHA、CCS心绞痛分级和硝酸甘油用量较少(P<0.01),SAQ评分、6MWT较高(P<0.05).治疗组治疗区域的静息态MPI评分和负荷态PSSR明显增高(P<0.01).A组负荷态MPI评分治疗后高于治疗前(1.21±0.86比0.83±0.80,P<0.01),缺血改善程度优于B组.对照组以上指标改变甚微.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血管再生疗法,可以缓解患者心绞痛,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心脏震波系统(CSWT)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11例顽固性心绞痛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心肌核素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缺血心肌靶目标,行CSWT治疗.疗程为3个月,共治疗9次.疗效评价分别采用临床症状描述、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CCS)分级、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心脏病学会心功能(NYHA)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硝酸甘油使用量、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肌核素显像评价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症状、心电监测、血压和氧饱和度变化、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 CCS分级、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和硝酸甘油用量在治疗第4个月和1年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心绞痛稳定状态和疾病认识程度有明显改善,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治疗21个节段,治疗后静息状态心肌缺血的改善率为46.2%(6/13),其中有效率为38.5% (5/13),明显有效率为7.8%(1/13);负荷状态心肌缺血的改善率为57.1%(12/21),其中有效率为47.6%(10/21),明显有效率为9.5%(2/21).与治疗前比较,CK、CK-MB、肌钙蛋白、ALT、肌酐、脑钠肽和HsCRP均无明显改变,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氧饱和度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CSWT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方法,并能保持疗效至少1年.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on the healing rate, wound surface area and wound bed preparation in chronic diabetic foot ulcers (DFU).MethodsThirty eight patients with 45 chronic DFU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ESWT-group (19 patients/24 ulcers) and the control-group (19 patients/21 ulcers). Blinded therapist measured wound surface area (WSA), the percentage of reduction in the WSA, rate of healing and wound bed preparation at baseline,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s (W8), and at 20-week follow-up (W20). The ESWT group received shock wave therapy twice per week for a total of eight treatments. Each ulcer was received ESWT at a frequency of 100 pulse/cm2, and energy flux density of 0.11 mJ/cm2. All patients received standardized wound care consisting of debridement, blood-glucose control agents, and footwear modification for pressure reduction.ResultsThe overall clinical results showed completely healed ulcers in 33.3% and 54% in ESWT-groups and 14.28% and 28.5%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8), and at follow-up (W20)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64.5 ± 8.06 days vs 81.17 ± 4.35 days, p < 0.05) in the ESWT-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ESWT-treated ulcers ha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wound size and median time required for ulcer healing,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So, the ESWT is advocated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in chronic diabetic wound.  相似文献   

15.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难治性冠心病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难治性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应用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生产的震波治疗仪(MODULITH SLC),对3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治疗前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定位缺血节段,识别存活心肌。治疗时经机载实时超声探头锁定缺血靶心肌,联合心电监测,以"R"波触发,部分"R"波触发不良的患者使用"1"触发(每秒发放1次脉冲),每个靶区实施-1~0~+1两两组合9点治疗,每点发放200次脉冲,能量0.09mJ/mm~2。每个疗程9次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每个疗程9次治疗,每次治疗和其他次治疗期间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心律无改变,末见新发心律失常,无明显皮肤损伤,肝酶正常,无血栓栓塞、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对部分心电图"R"波触发不良的患者使用"1"触发,同样未发现致心律失常现象。结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一项无创、安全的疗法,无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作用,对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心肌酶、肝酶无影响,治疗无痛苦,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难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一项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对142老年患者进行PWV测量,用聚类分层法对不同PWV及其各危险因素分层下两组中PWV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在PWV〈1550cm/s组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1550~1850cm/s和〉1850cm/s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PWV的异常在年龄、性别、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和体重指数等危险因素各分层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收缩压、BMI和LDL—C是PWV异常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心脏同步起搏装置来治疗心衰的最新方法,大量循证医学证据CRT可以有效地提高部分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慢性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近年来,国内外已出台了CRT治疗的指南。但关于CRT的应用适应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回顾分析了新近的CRT临床试验,并对CRT治疗适应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疗法对于冠心病患者预防心脏突发事件的效果。方法:对172例冠心病患者,给予院内综合康复医疗3~6个月,出院后坚持并随访2~6年。结果:有3例(1.74%)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原性摔死(SCD)等心脏事件,而同期168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后,有16例(9.54%)发生心脏事件。结论:冠心病经长期综合康复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未经康复医疗的冠心病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依据术前心电图P波指数(P波时限(PWD)、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或Morris指数)和P波时限/PR段值(Macruz指数,M))大小,将患者分为PWD1(<120ms)和PWD2(≥120ms)、Ptf1(≤-0.04mm·s)和Ptf2(>-0.04mm·s)、M1(≤1.6)和M2(>1.6)组,比较同一指标的两组患者间CRT术后6个月时的心功能指标改善及反应率有无差别。结果共11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结果显示:CRT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P波时限及P波终末电势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波时限/PR段值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并无明显差别(p>0.05),CRT反应率亦有类似发现。多因素分析显示LAD>40mm、PWD≥120ms及Ptf>-0.04mm·s与CRT反应率降低有关。结论术前心电图P波增宽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延长是CRT术后无反应的可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