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疸,古称为"黄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作者在研习古籍及现代相关著作后发现,目前对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位问题均无明确统一标准及认识。该文通过对黄疸病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及病位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黄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茵陈五苓散治疗眩晕21例观察闫红霞茵陈五苓散茵陈、云苓、泽泻、白术、猪苓、桂枝组成,主要功能是健脾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病湿重于热的首选方剂。近年来运用茵陈五苓散观察治疗眩晕病2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观察治疗组21例,其中男12例...  相似文献   

3.
残留黄疸多出现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后期,病机复杂,常规的退黄治疗效果欠佳,张老认为湿邪阻滞、瘀血内结是导致该病最基本的中医病因病机,其病位可涉及肝、脾、肾、胆、胃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临床上表现为“湿—瘀—虚”的演变过程,但以湿邪、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为基本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方剂金虎退黄汤治疗急慢性肝病后期残留黄疸,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疸病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的疾病。祖国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日黄疸”。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概括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现代医学认为黄疸为一症状,见于各种溶血、肝胆系统中毒及营养代谢等疾病。临床辨证施治,阳证一般宜用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泄火解毒或清营凉血之法。阴证一般施健脾温中、温化寒湿或补益气血之方。与之息息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祖国医学称之为“胎黄”或“胎疸”,是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在生理性黄疸中,一般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黄疸在2周内自行消退,一般情况良好,二便正常,食欲尚可,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者,可不需治疗。但也有部分患儿超过2周或更长时间黄疸仍不退者,笔者采用健脾和胃、利湿退黄之法治疗,缩短了退黄时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疸病名出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又云:"目黄者日黄疸."关于病机,<金匮要略>云:"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主运输,为四运之轴,脾脏将瘀积的湿热转运于体表,就必然发生黄疸.导致黄疸的原因有多种,或食伤或劳伤,或酒伤或瘀血.故仲景将黄疸又分为酒疸、谷疸、女痨胆.  相似文献   

7.
茵栀黄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志卫  吴潜珍 《现代护理》2005,11(23):2021-2021
茵栀黄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降肝酶的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黄疸;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钙缺乏,两者在儿科都是常用的药物,但临床应用中,笔者发现两者配伍会产生混浊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基层医院到儿童医院以病理性黄疸为主诉,常占新生儿住院例数的首位,可高达30.8%~50.8%,由于治疗不及时,并发核黄疸致死致残者也不少见,对新生儿危害极为严重。新生儿黄疸中医称为“胎黄”,按病因及临床证候,可分为湿热型、邪毒型、瘀血型、脾湿型4类。2007年2月~2008年1月作者对60例脾湿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温阳利湿方剂加西医常规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临床常见于患者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理论多认为主要是湿邪为患,病机有湿热和寒湿之异,辨证以阴阳为纲,治以利湿退黄为主.  相似文献   

10.
探讨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选取接受治疗的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病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9例温州市中医院(32500)吴伯聪主题词前列腺炎/中医药疗法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程长,经久难愈,“久病入络”。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5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轩荣樨  侯景贵 《临床医学》1989,9(6):241-243
本文通过大数量黄疸病例的数种化验综合分析,试图找出某些黄疸病的化验谱,即不同的化验特点,供临床黄疸鉴别时参考。资料: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赵湘萍  李庆麟 《护理研究》2003,17(4):219-221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常见的病因中 ,围产因素占病因之首位 ,感染因素占第 2位 ,母乳性黄疸占第 3位。近年来临床上溶血性黄疸病儿增加 ,原因不明的黄疸比例也有所增加。分析其临床特征 ,围产因素引起的黄疸偏多 ;溶血因素引起的黄疸出现早 ,重度黄染较多 ,但其黄疸下降快 ,病程短 ;感染所致的黄疸出现时间和下降速度不等 ,与感染早晚、程度轻重和治疗早晚有关 ;母乳性黄疸发病时间相对较晚 ,持续时间长 ;还有部分为原因不明的黄疸。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1] ,故对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  相似文献   

14.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具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疗湿热黄疸之“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腹微满,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病症。方中君以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臣以山栀清热燥湿,并利三焦;佐以大黄降瘀泄热,通利二便。三药合用,使湿热前后分消,黄疸自愈。临床以该方随证加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将临床应用报道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黄疸周氏等[1]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治疗方法:初、中期用I号方[茵陈60g,栀子、黄芩、茯苓、车前草、丹参、郁金、赤芍各15g,生大黄10g(后下),板蓝根、金钱草各30g,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20g,甘草9g],恢复期用II号方(茵陈20g,栀子9g,茯苓30g,党参10g,板蓝根、白术、郁金、丹参、当归各15g,陈皮9g,五味子9g,甘草6g),治疗结果显效196例,好转32例,无效4例,有效率98.3%。张氏[2]应用自拟茵陈蒿汤治疗黄疸(阳黄证)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5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 l、...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黄疸主要病因,以便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方法:97例病理性黄疸患进行胆红素测定及血培养、TORCH、G6PD、地贫等病因检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为:不明原因高胆占第一位,其次为ABO溶血病,感染及母乳性黄疸,窒息黄疸发病率不高.病因不同高胆临床特征不同.结论:我院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原因以不明原因黄疸占第一位,提示我国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ntrahepatic chol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所特有的并发症。表现为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再次妊娠有复发倾向,这种病有明显种族和地域差异,故又称妊娠特发性黄疸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CP7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7年8月~1998年1月,我科用利湿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2例,同时口服酶诱导剂治疗8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院出生足月新生儿共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男47例,女45例,体重为2420~4255g,平均出现黄疸时间为3.2天。对照组86例,男48例,女38例,体重为2515~4050g,平均出现黄疸时间为3.16天。两组患儿无畸形,均有皮肤、巩膜黄染,精神反应、吸吮、心肺听诊及大小便均正常。实验室检查:采用JM黄疸仪测定,胆红素204~256μmol/L88例,256~306μmol/L74例…  相似文献   

18.
茵栀黄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降肝酶的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黄疸;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钙缺乏,两者在儿科都是常用的药物,但临床应用中,笔者发现两者配伍会产生混浊现象.  相似文献   

19.
腹水属中医的"臌胀"、"单腹胀"、"水肿"范畴,根本病机是脾气虚、脾阳虚;治疗上当分期治疗,以益脾气、健脾运、助脾阳为主,早期以治脾为主,以健脾益气利湿为法,酌情配以疏肝养肝之品;进展期当予健脾理气,温中祛湿为法;末期在健脾扶正的基础上,酌情化瘀利水;病久及肾则以脾肾双补,健脾利湿、化气行水之法.  相似文献   

20.
清热利湿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疼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彦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57-1357
临床常用秋水仙碱等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但副作用较严重。中医一般认为本症属“湿热痹”,引起疼痛的原因是湿邪内蕴,日久化热,阻滞经络。依健脾利湿,清热通络之法自拟清热利湿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减小了口服西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