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Sorafenib)对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Walker-256移植性肝癌大鼠随机分为4组(n=16):A组(对照组);B组(索拉菲尼低剂量组);C组(索拉菲尼中剂量组);D组(索拉菲尼高剂量组),另设E组(正常组,n=8)。所有大鼠于术后20d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含量;分离出肝内瘤块,称量其质量、测量其体积,计算出肿瘤的质量抑制率、体积抑制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旁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并对VEGF及MVD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索拉菲尼各组剩余8只大鼠,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索拉菲尼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B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C、D组大鼠瘤块体积、质量均小于A组,生存时间长于A组(P0.05);索拉菲尼各剂量组大鼠瘤旁组织肿瘤细胞坏死程度较A组明显,癌灶周边肝脏细胞受累坏死程度较A组轻;各剂量组瘤旁组织VEGF阳性率、MVD计数小于A组(P0.01);大鼠瘤旁组织VEGF与MVD高度相关(P0.01),相关系数rp=0.843。结论索拉菲尼通过抑制肝癌大鼠瘤旁组织VEGF合成,降低瘤旁组织微血管密度、抑制瘤旁组织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对正常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及肝功损害,延长大鼠生存期限,对大鼠移植性肝癌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ho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rix metalloproteinjses.MMP-9)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以下称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及术后复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3例肝癌患者术后癌灶和癌周标本及25例肝硬化、23例正常肝脏标本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理特点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肝癌术后复发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RhoC在肝癌组与癌旁组、肝硬化组、正常肝组及癌旁组与正常肝组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在肝癌组与癌旁组、肝硬化组、正常肝组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oC与MMP-9在肝癌癌灶中表达存在相关性,且为正相关(rs’=0.495,P〈0.01)。RhoC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46个月,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MMP-9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49个月,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RhoC及MMP-9都为阴性,中位生存时间56个月;RhoC或MMP-9为阴性,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RhoC及MMP-9都为阳性,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COX比例风险分析模型分析认为:肿瘤侵及门静脉(包括微转移灶)、淋巴结转移、RhoC及MMP-9阳性表达分别为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hoC蛋白在肝癌的早期开始起作用,且RhoC蛋白及MMP-9蛋白的异常高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复发率高,指导临床术后预防性化学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m23及E-钙黏连素(E—cadherin)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癌肝移植术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标本。根据有否发生肿瘤复发(包括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分为复发组(37例)和未复发组(55例)。病理标本为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9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92例患者中,肝癌组织nm23蛋白阳性表达49例(53%),癌旁肝组织则全部表达阳性(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39例(42%),而癌旁肝组织中有4例(4%)表达缺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阴性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及有否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均为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ri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12/37)和67%(37/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2%(23/37)和29%(16/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对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联合免疫抑制下肝癌复发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能反映肝癌肝移植特点的肝癌复发动物模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实验组大鼠给予联合免疫抑制方案(MP+CSA+MMF),对照组仅同法使用生理盐水,两组均接受经门静脉系统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株手术,术后10d处死、剖腹探查。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26.65±0.42)min,对照组为(26.20±0.30)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大鼠在试验期间均存活;实验组大鼠体重减轻量(56.70±2.74)g较对照组体重减轻量(45.30±2.44)g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肿瘤复发率为95%(19/20),对照组为400(8/20),实验组大鼠肿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结论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特征,可以作为研究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作为肝癌游离癌细胞标志物在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期间的53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肝癌肝移植组),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来定量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mRNA在整个肝移植术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与术后复发和转移进行相关分析;同时,为了解VEGFmRNA表达的特异性,分别设立了进展期肝癌组(n=8)、良性肝病组(n=26)和正常对照组(n=10)。结果 VEGFmRNA可以作为肝癌游离癌细胞的标志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进展期肝癌组和肝癌肝移植组VEGFmRNA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75.0%、37.7%vs11.5%、10.0%),P〈0.01;术前VEGFmRNA的阳性表达和术后出现2次以上持续性的VEGFmRNA阳性表达与移植术后肝癌复发与转移相关(P〈0.01)。结论 术前检测VEGFmRNA阳性表达和术后持续的VEGFmRNA标志物检测表达阳性可以有效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CD34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对判断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抗CD34抗体进行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82例HCC肝移植患者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标记并计数;结果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分析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HCC组织中CD34呈弥漫性、窦隙状阳性表达;肿瘤MVDCD34与肿瘤大小(P〈0.0001)、肿瘤个数(P=0.0101)、有无包膜(P〈0.0001)、分期(P〈0.0001)、门脉癌栓(P=0.0002)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淋巴转移、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肿瘤组织中,高MVD-CD34组与低MVDCD34组肝移植术后的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MVD-CD34是一独立的预测HCC复发的预见因子(P=0.0246)。结论肿瘤MVD-CD34与HCC肝移植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可独立作为预测HC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肝癌肝移植动物模型并观察术后肝癌复发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130只近交系SD雄性大鼠 ,10 0ppm二乙基亚硝胺饲喂诱癌。共 98只大鼠据Kamada袖套技术行原位肝移植 ,术中根据肿瘤大小分为三组 :1组有明确肝癌结节但直径 <1 0cm (n =2 5 ) ,2组肝癌结节直径1 0~ 1 5cm(n =4 1) ,3组肝癌结节直径 >1 5cm(n =32 )。不行肝移植术的 10只大鼠作对照组。结果 三组大鼠肝移植术中死亡率 2 6 5 % (2 6 / 98) ,术后 30d累计死亡率 71 5 % (70 / 98)。术后存活 30d后计算平均生存期 ,1组 (81 3± 33 2 )d ,2组 (6 7 6± 2 4 9)d ,3组 (5 4 4± 2 4 9)d。对照组从诱癌开始 15 0d后计算 ,平均生存期为 (2 9 4± 12 9)d。术后肝癌复发率 35 7% (10 / 2 8) ,单纯移植肝内复发7 1% (2 / 2 8) ,肝和肺同时复发 10 7% (3/ 2 8) ,肝和腹腔同时复发 3 6 % (1/ 2 8) ,单纯腹腔肿瘤 7 1% (2 /2 8) ,单纯肺部肿瘤 7 1% (2 / 2 8)。结论 大鼠肝癌肝移植良好地模仿了临床过程 ,但诱癌大鼠体质差导致术中和术后短期死亡率高。大鼠术后长时间存活是观察到肿瘤复发的重要条件 ,肝癌复发的形式多样。该模型为肝癌肝移植术后抗复发和复发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虽然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首选方法,但不适用于合并严重肝硬化或多中心发生的病例,且术后复发率也较高。肝移植不仅完全切除肿瘤及潜在的多中心癌灶,还切除了病变的肝脏以预防肝癌复发,临床疗效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由于供肝匮乏以及严格的技术准入制度,肝移植治疗在我国被认为遥不可及,除肝脏移植中心医生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分别实施肿瘤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术(RFA)、再次原位肝移植术(re—OL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凶肝癌行肝移植手术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53例。其中肿瘤切除术3例,TACE22例,RFA18例,re—OLT10例,观察术前一般情况、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并发症、肿瘤进展情况、治疗费用等情况。重点对比分析TACE、RFA、re—OLT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肿瘤切除术3例,随访4~12个月,均无手术并发症,未见肝脏及远处复发或转移,一般情况良好。TACE组、RFA组与re—OL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累积生存率、各部位进展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的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比TACE组及re—OLT组低;3组的治疗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TACE〈re—OLT。结论TACE、RFA及re—OLT治疗方法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治疗效果相近。RFA的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明显少于TACE及re—OLT,可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30例行肝移植手术的超米兰标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口服索拉非尼400 mg,bid.对照组:口服卡培他滨1500 mg,bid,每个疗程服用14d后休息2周.术后18个月两组未复发者均停止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者则维持原剂量直至患者不宜再继续服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减量或停药.结果 实验组1年复发率为53.3%,对照组8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8,P<0.05).实验组1年生存率为93.3%,对照组4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77,P<0.05).实验组的生存期为7~28个月,平均(24.6±1.7)个月,对照组的生存期为5~34个月,平均(16.4±2.7)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4,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大部分为Ⅰ~Ⅱ级,其中实验组发生腹泻、手足综合征的机会较对照组高.结论 超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预防应用索拉非尼可能会减少或推迟肝癌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药物的大部分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肠癌早期肝转移中缺氧诱导因子(H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3例结肠癌息者,按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有无肝转移分为早期肝转移组(15例)和早期无肝转移组(18例)。收集结肠癌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VEGF的表达和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早期肝转移组H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分别是86.7%、67.7%和(57.9±12.7)%;早期无肝转移组中的表达率为44.4%、27.8%和(22.3±10.2)%,早期肝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早期无肝转移组(P<0.05,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的HIF能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与早期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reaction,ARR)中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在细胞介导的肝移植ARR时免疫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的关键中介分子.方法 采用ELISA法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VEGF在大鼠肝移植ARR时的表达及血浆中的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ELISA血清及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在急性排斥组被检测到的水平和表达均比在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术后2天水平最高.结论 VEGF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和移植物存活时间有非常密切关系,并且它是一种早期就表达的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生成素(Angpt)-1及内皮素(ET)-1在大鼠布加综合征(BCS)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结扎雄性SD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BCS动物模型,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实验组(80只)和假手术组(8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又各分4个亚组(实验1、3、6、12周,各20只)。各组行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HE)及马松(Masson)染色,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T-1、VEGF、iNOS及Angpt-1的表达量。各因子水平在各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以皮尔逊(Pearson)及斯皮尔曼(Spearman)法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1、3、6、12周VEGF(1.41±0.18、6.54±0.78、4.19±0.41、2.16±0.25)、iNOS(2.06±0.21、8.88±0.95、4.85±0.51、2.79±0.28)及Angpt-1(9.57±0.91、6.20±1.39、4.53±0.49、2.55±0.33)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EGF:0.97±0.08;iNOS:1.01±0.11;Angpt-1:1.01±0.10)及假手术组(VEGF:F=366.124、412.266;iNOS:F=443.326、1170.864;Angpt-1:F=213.868、503.2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内的VEGF(1.41±0.18、6.54±0.78、4.19±0.41、2.16±0.25)、iNOS(2.06±0.21、8.88±0.95、4.85±0.51、2.79±0.28)及Angpt-1(9.57±0.91、6.20±1.39、4.53±0.49、2.55±0.33)的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799、346.260、137.121,P<0.05),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VEGF、iNOS及Angpt-1在各组间及组内的蛋白表达变化规律与相应mRNA表达一致。VEGF(1.41±0.18、6.54±0.78、4.19±0.41、2.16±0.25)与iNOS(2.06±0.21、8.88±0.95、4.85±0.51、2.79±0.28)、Angpt-1(9.57±0.91、6.20±1.39、4.53±0.49、2.55±0.33)正相关(r=0.983、0.364,P<0.05),iNOS(2.06±0.21、8.88±0.95、4.85±0.51、2.79±0.28)与Angpt-1(9.57±0.91、6.20±1.39、4.53±0.49、2.55±0.33)正相关(r=0.377,P<0.05)。结论BCS模型中的iNOS、Angpt-1及VEGF高表达且互为正相关,三者参与调控BCS肝内外血管生成及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Kang J  Yang J  Wu M  Long W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2-24,I00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移植后早期的活性变化与肝、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SD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观察生存期、供肝及肺组织病理学,外周血ALT,动态观察胆汁分泌量、肝后静脉血TNFα活性。动物分为对照组、4h冷存组(平衡液,4℃)和6h冷存组(每组n=5)。结果 对照组、4h组存活期均超过60天,而6h组无1只长期存活(均〈3天);4h组及对照组术后4小时胆汁分泌量显著大于6h组(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探讨血管生成拟态在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改良的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6只,CD31/PAS双染法观察血管生成拟态,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肝转移灶和原发灶中血管生成拟态表达规律.RT-PCR检测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相关基因cox-2、EPHA2基因、Twist基因等的表达,观察cAMP抑制剂对结肠癌肝转移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原发灶和肝转移瘤中均可观察到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注射8-溴-cAMP后可以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发展进程;实验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相关基因cox-2、E-PHA2、Twist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cAMP/PKA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cAMP/PKA可能是结肠癌肝转移中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