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或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称SAH)再出血的发生。方法在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144例SAH病例中,对36例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情绪波动、患者过早下床活动等是SAH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血压的控制,保持环境安静,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及严格绝对卧床休息4~6周,预防感冒是预防SAH再出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本组经头部CT或腰穿CSF检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5-49岁;24h以内发病。并将其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采用脱水降低颅压、控制血压、出血、镇痛、通便、腰穿CSF置换等综合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4周。治疗组除上述方法以外,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0.5-1mg/h静脉滴注,10mg/d,并注意观测血压。15d为1个疗程;再予尼莫地平片40mg,口服3次/d,用15d。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胆血管痉挛发生率、治愈率、再出血及死亡例数。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何冀渝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1036-1036
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预防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一般资料我科1998年1月~2001年2月 ,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 ,男46例 ,女6例 ,年龄在25~68岁 ,治愈未复发41例 (78 8 % ) ,复发1次8例 (15 4 % ) ,复发2次以上3例(5 8 % ) ,平均住院日12 5天 ,对5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2健康指导的内容2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帮助患者采取卧位下肢抬高30° ,以保证脑的供血 ,…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脑血管病。再次发生出血是SAH的致命并发症。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SAH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笔者对SAH患者采取了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提出防治方法,指导临床,降低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6年~2008年5月资料完整的60例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致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0例SAH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再出血死亡率最高[1],分别达33%、26.7%。SAH再出血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h。SAH再出血诱发因素为:血压高、过早停用抗纤溶药或动脉瘤破裂。结论:预防再出血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6.
邵仲萍 《淮海医药》2012,30(5):411-4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或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方法 在2001~2011年收治的145例SAH病例中,对30例发生再出血的病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情绪波动、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是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防治方法,使患者了解并且避免诱发因素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SAH患者73例。以患者首次出血后30d内是否出现再次出血为依据分为出血组(n=12)、未出血组(n=61)。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差异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系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癫痫与SAH患者出现再出血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脑室外引流、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瘤位置、动脉瘤数量与SAH患者出现再出血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10mm、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分级Ⅲ~Ⅳ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癫痫是SAH患者再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动脉瘤直径≥10mm、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分级Ⅲ~Ⅳ级、合并高血压、合并癫痫是SAH患者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唐明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828-282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SAH致命的并发症是再出血.一旦发生再出血处理较困难.是增加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内科于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SAH后再出血17例的出血诱因进行分析.以寻找预防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因长期卧床、饮食结构及心理的改变,易引起便秘,导致血压波动、颅内压增高,部分患者会出现再出血,导致生命危险。现将我科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0例脑出血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我院就诊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症状,对结果与预后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本组45例SAH患者,治愈35例(77.8%),好转9例(20%),死亡1例(2.2%);10例再出血。结论对于SAH患者的护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防止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杨伶  张显柏  程丽 《江西医药》2006,41(4):243-244
目的 总结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2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只有1例患者出现再出血,其余27例均好转出院。结论 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详细观察病情,做好心理及生活护理.稳定患者血压及情绪,避免过度用力,对于预防再出血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2~2003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48例,其中有29例发生再次出血,将再出血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中崭新的学科,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趋势。受它的影响响,循证护理也得以迅速发展,这对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出血,也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护理SAH患者过程中引进了循证医学的理念,以探讨循证护理在蛛网膜下隙再出血预防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再出血是SAH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掌握SAH再出血的相关因素,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黄丽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1038-1038
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人179例。其中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4例。经内科急救与护理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79例中 ,男117例 ,女62例。年龄28~54岁。其中溃疡病并发出血102例 ,急性糜烂性胃炎所致出血34例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3例。179例中 ,4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1例为肝癌合并大出血死亡。其余经及时有效的救治与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病人平均住院时间8天。2护理2 1一般护理 :2 1 1卧床休息 :急性出血期绝对卧床 ,床上大小便 ,以防晕倒。出血量大时去…  相似文献   

16.
尹丽英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118-1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神经科急症,特征为血液外溢到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大多起病急骤,其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脑梗死使其致死率和伤残率较高。本文总结了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12月65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姚忠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18+121-118,12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避免SAH复发及再出血,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在本科住院的123例患者,针对SAH常见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123例患者治愈81例,占65.85%,再出血27例,占21.95%,死亡15例,占12.20%,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治疗SAH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腰穿确诊,大量出血、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在急性期使用大量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我院于1987~1997年10年中,对曾使用过止血定一周以上的(SAH)病人作了分析,发现51例中有18例出现止血定所致的药物热(占26.6%),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男女患者各9例,年龄20~67岁,平均47.7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SAH临床症状及体征。入院后给予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止痛、镇静,给予甘露醇、抗纤溶剂等,每日均静滴止血定3g。 2 临床表现 2.1 止血定导致药物热起始的时间:最早为静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分为自发性SAH和创伤性SAH,自发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SAH起病急骤,突发的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是本病最基本的症状和体征,其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针对SAH的病因及诱因,采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SAH再出血的发生率,对预后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均非常重要。我院对收治的103例SAH患者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