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崎病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川崎病时冠状动脉瘤的炎性浸润主要由CD8+ T淋巴细胞、M¢细胞和IgA浆细胞组成 ,和粘膜部位细胞内致病原如病毒等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一致。血管壁有寡克隆IgA的反应 ,用针对该寡克隆IgA抗体的合成抗体可以在炎性川崎病组织中检测出川崎病相关抗原 ,为其病因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临床医师来说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更特异的治疗方法和有力的预防措施 ,都依赖于对川崎病病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川崎病时冠状动脉瘤的炎性浸润主要由CD8^ T淋巴细胞、Mc细胞和IgA浆细胞组成,和粘膜部位细胞内致病原如病毒等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一致。血管壁有寡克隆IgA的反应,用针对该寡克隆IgA抗体的合成抗体可以在炎性川崎病组织中检测出川崎病相关抗原。为其病因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临床医师来说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更特异的治疗方法和有力的预防措施,都依赖于对川崎病病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在我国也有流行,但常常误诊和漏诊,由于此病不及时正确的治疗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本研究就川崎病的治疗、预防、误诊和漏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在部分患儿中病变可侵犯冠状动脉或形成冠状动脉瘤 ,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 ,甚至导致心肌梗死。1967年日本川崎医师首先报道本病 ,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该病病因至今未明 ,可能为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近年来 ,我国川崎病发病数增多。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容易造成误诊。本文就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1诊断川崎病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常采用日本MCLS研究会1984年9月修订的…  相似文献   

5.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川崎病患儿的效果及对现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川崎病患儿,依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患儿。所有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双嘧达莫,研究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双嘧达莫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ES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趋化素水平及炎症细胞因子、凝血指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冠脉病变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ESR、FGF23、趋化素、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发热、黏膜弥漫性充血、躯干红斑、淋巴结肿胀、结膜充血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18.60%)低于对照组(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1,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7,P<0.05)。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双嘧达莫对川崎病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ESR、FGF23、趋化素、凝血指标水平及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降低冠脉病变发生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许多国家均有报道。本文对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诊断治疗方面的国际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5.65%),双眼结膜充血(82,6%),肛周皮肤潮红脱皮(69.56%),四肢末梢脱皮(65.2%),肛周皮损较四肢变化早;多形皮疹(65.2%),颈淋巴结肿大(73.9%),心脏彩超异常(39%)。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薛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9-123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川崎病(KD)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2例KD患儿静注IVIG(治疗组),40例KD患儿未用IVIG(常规组)。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阻止KD病情发展,缩短疗程,减少CAD发生率。在使用IVIG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输入时间和速度,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治疗后的川崎病患儿的随访,了解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随诊病例(199例)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与未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三种疗法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三种疗法的效果。方法 收集1998-2004年间我院应用IVIG治疗川崎病患者76例,对4d疗法(0.4g/kg,连用4d)、2d疗法(1g/kg,连用2d)、1d疗法(2g/kg,用1d)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在发热消退、结膜充血恢复、口腔改变的恢复、血白细胞与血沉的恢复方面,1d疗法与2d疗法疗效显著,与4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颈淋巴结消退、C-反应蛋白的恢复方面,三种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冠状动脉扩张(CAD)方面,1d疗法、2d疗法疗效显著,与4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d疗法与2d疗法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4d疗法,1d疗法输入蛋白量为2000mg/kg,会使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短时间内骤升,而2d疗法1d输入蛋白量为1000mg/kg,对小儿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较小,因此2d疗法更优于1d疗法。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为病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川崎病。KD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尿量减少及低血压等,可于病程早期发生休克。KDSS的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笔者拟就临床对KDSS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KDSS的早期识别能力,达到及时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及继发多脏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三种疗法的效果。方法收集1998~2004年间我院应用IVIG治疗川崎病患者76例,对4 d疗法(0.4 g/kg,连用4 d)、2 d疗法(1 g/kg,连用2 d)、1 d疗法(2 g/kg,用1 d)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在发热消退、结膜充血恢复、口腔改变的恢复、血白细胞与血沉的恢复方面,1 d疗法与2 d疗法疗效显著,与4 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颈淋巴结消退、C-反应蛋白的恢复方面,三种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冠状动脉扩张(CAD)方面,1 d疗法、2 d疗法疗效显著,与4 d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d疗法与2 d疗法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4 d疗法,1d疗法输入蛋白量为2000 mg/kg,会使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短时间内骤升,而2 d疗法1 d输入蛋白量为1000 mg/kg,对小儿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较小,因此2 d疗法更优于1 d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治疗期间给予普罗帕酮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实验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LVED和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心肌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了解陕西省川崎病的实际发病情况,分布及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组1998年东京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对1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甲等医院的150家儿科发出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择1993年1月-1997年12月儿科住院的川崎病初诊患儿进行登记调查。  相似文献   

16.
回顾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状况,阐述循证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的指导意义,提出创建符合我国国情,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脑血管病防治新模式,这是我国进行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了解江苏省川崎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方法制作统一调查表,寄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县、市级医院,对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5年间住现病人进行调查,收集调查表,对发病率年、年龄,性别、季节,地区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993-1997年全省川现发病共509例,有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诊治的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发病后5~8天出现血小板下降,且下降的数值不固定,平均血小板数值为47.5×109/L,发病后9~12天血小板恢复正常;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为50%,病情多较重,病变累及多个脏器,误诊率及延误诊治的几率高。结论: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发生多系统并发症的几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病程早期即出现血小板减少、全身多脏器损伤的病例,要考虑重型川崎病的可能,早期给予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