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者学习的榜样。作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民》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主要侧重于推行乡村识字教育、推广乡村生计知识、介绍乡村卫生知识、普及乡村公民知识,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民众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公民意识的提升等社会各个层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5.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佩庆 《生活教育》2011,(11):44-46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7.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8.
金海观的理念是乡村学校应该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实现旨在纠正教育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革命。他采取适应乡村现实的做法,主张并且实行乡村工作者“农民化”、乡村工作乡村化简易化,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百年征程中留下了脚印。  相似文献   

9.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揭示农村、农民、农村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和生活教育理论的首创者。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和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些教育,注意了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建设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这种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整体推进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乡村教育为什么值得注意? (一)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国.据最普通的估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之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  相似文献   

15.
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与教师自身是乡村教师生活依存的三维空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分别体现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专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与反思引领职能。然而,新时代乡村教师生活存在着向城性、同质化与边缘化现象,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由传统学校场域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教师自身等多个空间转换,切实体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服务乡村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晓晴 《教育学报》2020,(1):108-119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国家财政通过对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进行生活补贴及援助的方式,以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本文运用格氏的嵌入性概念,将补助政策执行视为嵌入教育系统脉络的过程、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工具的交互过程,分析生活补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脱嵌”现象并提出策略建构。  相似文献   

19.
乡村城市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教育广东省珠海市香州区成人学校宋佩英,姚日超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乡村城市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趋势,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生产和生活,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之初,农民家庭抵制新式教育,出现了毁学现象。其后在乡村教育学者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还存在教育不能融入民众生活的缺陷,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走向相互联络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不断推动家校合作,但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农村家庭结构、教育管理政策和农村学校发展状况都影响着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效果。城乡二元背景下,家校合作政策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受到社会结构制约而不尽如人意,家校关系疏远,农村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参与较少。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引领,更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而获得农村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