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睡眠状况,探讨提高儿童睡眠质量的措施。 方法延边大学医院儿科于2005 10,应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睡眠中心临床问卷的中国修订版,对贫困县(吉林省汪清县城区)750名2~6岁儿童的睡眠时间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儿童全天睡眠时间均值为(1088±100)h,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各年龄组睡眠时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抚养人睡眠习惯、母亲学历、儿童性格倔强、患鼻炎和有出生窒息史等是睡眠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贫困县2~6岁儿童全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上海地区和国外儿童,但与北京地区、延吉市儿童相似;做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高母亲的睡眠质量,尽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睡眠环境,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2.
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睡眠紊乱状况调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调查北京地区2~12岁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中睡眠呼吸障碍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比较二者的差异。 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对北京6个近郊区县随机整群抽取6193例2~12岁健康儿童和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疾病专业门诊随机抽取的200例2~12岁缓解期哮喘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7.0%(94例)。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11.0%(22例),喉头哽咽1.5%(3例),张口呼吸13.0%(26例),睡眠呼吸暂停1.5%(3例),磨牙8.0%(16例),梦呓7.0%(14例),梦游0.5%(1例),睡眠中肢体抽动4.0%(8例),睡眠不安28.5%(57例)。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高,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应引起重视。对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山地区某小学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2005-11-12,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中山市城区某小学6~12岁全部学生,共2012名学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 卷调查。 结果发出调查问卷2012份,结果回收合格问卷1936份,回收率96.22%。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平时为(9.10±0.57)h,周末为(9.47± 0.81)h,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6.437,P=0.000);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相差1岁分组,共6个年龄组)儿童平时的夜间睡眠时 间逐渐减少,依次为9.28h、9.27h、9.04h、9.04h、8.96h、8.85h。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认为孩子睡眠时间足够、儿童的年龄、 家庭人口数、有固定的睡眠时间、抚养人的睡眠时间、常常晚上看电视入睡、父亲文化教育程度等7个变量是影响儿童平时夜间睡眠时间的主要 因素(r=0.261,F=60.683,P=0.000)。 结论6~12岁学龄儿童的年龄、家庭社会环境是其夜间睡眠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提高家长对儿童睡眠健康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儿童的基础肺功能、气道高反应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6~12岁无支气管哮喘症状的过敏性鼻炎患儿进行肺通气功能及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 71例过敏性鼻炎患儿FVC、PEF、FEV1和MEF50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94.7±11.3)%、(85.5±11.4)%、(96.5±10.8)%和(111.8±24.1)%,其中低于预计值80%的例数分别为6,20,3,4例。全部患儿均进行了支气管激发试验,其中阳性53例(74.6%),阴性18例(25.4%)。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极轻度16例(22.5%),轻度22例(31.0%),中度15例(21.1%),重度0例。结论大部分过敏性鼻炎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基础肺功能损害和气道高反应,对过敏性鼻炎患儿早期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敏汤内服联合经络按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宿迁市中医院儿科和五官科门诊、宿迁市儿童医院五官科门诊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68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鼻敏汤内服联合经络按摩,对照组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联合鼻渊通窍颗粒。两组均治疗20d,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疗效及两组患儿治疗后12个月内发作次数及发作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5%(34/38),高于对照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发作次数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发作次数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敏汤内服联合经络按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中医中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一种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过敏性鼻炎患儿的过敏原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和儿科的1440例鄂尔多斯地区0~18岁过敏性鼻炎患儿的过敏原检测结果。结果过敏原前6位在不同年龄段患儿进行比较,蒿、藜/反枝苋、矮豚草、念珠菌分枝孢霉黑曲霉、牛奶5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蒿、藜/反枝苋、矮豚草等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人数和阳性率每年7~9月份明显升高。结论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过敏性鼻炎患儿主要过敏原为蒿、藜/反枝苋、矮豚草等吸入性过敏原,<3岁过敏性鼻炎患儿过敏原主要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随着年龄增加,食入性过敏原降低,吸入性过敏原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2-7月,对宁夏地区市、县、乡13所学校6000名6~14岁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 法,由专人负责进行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调查。结果 收回合格问卷5632份,回收率93.87%。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6.26%,其中,睡行症62例 次(6.5%),睡眠打鼾243例次(25.7%),张口呼吸167例次(17.6%),憋醒137例次(14.5%),睡眠中呼吸暂停33例次(3.5%),睡眠中肢体抽动173例次 (18.3%),遗尿132例次(13.9%)。不同症状发生率存在年龄差异,睡眠呼吸暂停在6~8岁年龄段发生率高,遗尿在>8~11岁、>11~14岁组发生率高。睡眠 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打鼾、早产和鼻炎。结论 宁夏地区6~14岁儿童睡眠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儿童睡眠障碍,应引起儿科、儿保医 生及儿童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辽阳地区患过敏性疾病及疑似过敏性疾病儿童进行血清变应原筛查检测及分析,筛查出本地区常见过敏原,为防治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法,对2 614例患过敏性疾病及疑似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变应原筛查,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 2 614例儿童中变应原筛查阳性有737例(28.19%),其中0~3岁婴幼儿1 717例,变应原筛查阳性394例(22.95%),3~14岁897例,变应原筛查阳性343例(38.24%);吸入性过敏原由高至低为户尘螨、混合霉菌、狗毛皮屑、猫毛皮屑、屋尘、混合草花粉(蒿/矮豚草/葎/苋)、混合树木花粉(柏/榆/柳/桦/枫/胡桃/梧桐/杨)、蟑螂;食物性过敏原由高至低为牛奶、鸡蛋、蟹、腰果/花生/黄豆、贝/鱼、虾、牛/羊肉、芒果/苹果/樱桃/桃;0~3岁以牛奶、鸡蛋等食物性过敏原为常见,3~14岁以户尘螨、混合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为常见。结论牛奶、鸡蛋等食物性过敏原是0~3岁过敏性疾病儿童的主要过敏原,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性过敏原逐渐降低,而户尘螨、混合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开始成为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和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指标得分和EOS、EC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52/54),显著高于对照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OS阳性率为75.93%(41/54),显著低于对照组92.59%(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C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提高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患儿EOS、ECP水平,减少患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次数,降低对患儿的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络病理论揿针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糖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均治疗14 d。患者就诊时、治疗14 d时进行鼻阻力检查和鼻部症状评分,对上述结果及疗效进行观察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例患儿因中途失访而未能完成治疗,对照组1例患儿因中途患心肌炎入院治疗而退出治疗,余下患儿均能配合完成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69.0%(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鼻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阻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络病理论揿针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致敏原分布特征的异同。 方法2004 10—2005 10,北京儿童医院对527例哮喘和620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吸入性致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比较检出阳性的致敏原在两组病例中的分布特征。 结果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SP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8%和78.9%(χ2=0.823,P>0.05)。户尘螨、粉尘螨、交链孢霉、猫上皮、艾蒿是两种疾病主要致敏原。哮喘患儿户尘螨、粉尘螨、混合霉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4.6%、59.8%、8.8%,均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49.5%、47.9%、3.9%,均P<0.05)。变应性鼻炎患儿杂草花粉和艾蒿的阳性率分别为25.6%、26.0%,均高于哮喘患儿(19.3%、19.3%,均P<0.05)。40.2%的哮喘和46.2%的变应性鼻炎为单致敏原阳性。尘螨霉菌混合致敏及尘螨宠物混合致敏在哮喘和变应性鼻炎中最为常见。 结论尘螨、霉菌、夏秋季花粉和宠物是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吸入性致敏原,两病具有相似的致敏原分布特征,但尘螨及霉菌过敏多见于哮喘,夏秋季花粉过敏多见于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视觉感知能力、双眼调节功能及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9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训练和观察组给予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连续训练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视觉感知能力、双眼调节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1)疗效比较:训练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46/48),对照组82.98%(3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感知能力结果:观察组无运动视觉感知测试(MVPT-4)、视觉障碍儿童社会技能评估工具(SSAT-VI)和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眼调节功能结果:观察组调节反应、负相对调节平均值(NRA)、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较对照组升高,正相对调节平均值(PRA)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视力情况:观察组远距离水平隐斜量、近距离水平隐斜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较对照组升高,集合近点值、平均屈光度较对照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可通过改善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双眼调节功能,提高视觉感知能力和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视觉感知能力、双眼调节功能及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9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训练和观察组给予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连续训练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视觉感知能力、双眼调节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1)疗效比较:训练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46/48),对照组82.98%(3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感知能力结果:观察组无运动视觉感知测试(MVPT-4)、视觉障碍儿童社会技能评估工具(SSAT-VI)和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眼调节功能结果:观察组调节反应、负相对调节平均值(NRA)、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较对照组升高,正相对调节平均值(PRA)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视力情况:观察组远距离水平隐斜量、近距离水平隐斜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较对照组升高,集合近点值、平均屈光度较对照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知觉感知训练可通过改善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双眼调节功能,提高视觉感知能力和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沈阳市胸科医院结核内科收治支气管结核患儿3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年龄7~14岁儿童支气管结核32例。确诊前误诊32例,误治时间2周至1年。确诊15例,临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7例。(2)临床表现:发热21例,肺部闻及哮鸣音7例。(3)X线片异常32例;肺CT检查发现支气管淋巴结结核10例;发现支气管形态异常9例。(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结核32例。(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37.5%(12/32)。(6)病程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达59.4%(19/32)。(7)接受抗结核治疗32例,治愈30例,失访2例。结论儿童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误诊、漏诊率高,疗程长,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直接影响结核病愈后。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对控制结核病的进展,减少支气管结核的发生,减轻支气管结核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和健康正常体重儿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质量浓度的差异,探讨BDNF与儿童肥胖及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等于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37例)和健康儿童(31例)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胰岛素(INS)浓度,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LEP)质量浓度。比较两组儿童血清BDNF、INS、LEP的差异,分析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血清LEP质量浓度和INS浓度的关系。 结果(1)两组儿童的体重指数(BMI)、BDNF、INS及LEP均差异显著(BMI:F=175.05,P<0.01;BDNF:F=12.35,P<0.01;INS:F=21.71,P<0.01;LEP:F=48.89,P<0.01),肥胖组BMI、INS及LEP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而肥胖组BDNF明显低于健康组。(2)影响LEP的因素依次为BMI、丙氨酸转氨酶(ALT)、BDNF(R2=0.5946,F=0.31,P<0.01);影响INS的因素依次为BMI、BDNF(R2=0.2647,F=11.34,P<0.01)。去除BMI、ALT影响后,BDNF与LEP、INS负相关(BDNF与LEP:r=-0.2455,P<0.05;BDNF与INS:r=-0.2878,P<0.05)。 结论(1)肥胖儿童血清BDNF缺乏,未发现“BDNF抵抗”的特点。(2)学龄前儿童血清LEP、INS受BMI影响最大,还受血清BDNF影响。BDNF是二者独立的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沈阳市第五院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消融治疗65例过敏性鼻炎患儿,术后给予抗生素药物消炎、抗感染,每日对鼻腔进行分泌物清理,治疗6~8周。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及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术后1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1次,观察鼻腔创面恢复情况,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65例患儿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5%。各阶段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儿均无鼻黏膜萎缩、鼻腔粘连及嗅觉障碍,无副反应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对鼻黏膜损伤小,副反应发生少,可作为替代药物、激光和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选择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AM),观察痛经疗效与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性.方法 225例术前有痛经症状且自愿选择行UAE治疗的AM患者,按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增殖期组、分泌期组),观察两组患者UAE术后1、2、3、4年痛经的疗效及其与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1)随访情况:术后1、2、3、4年在访的AM患者分别为142例、128例、119例和101例.(2)术后1年,增殖期组、分泌期组AM患者痛经的有效率分别为81%(43/53)和76%(68/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年,两组AM患者痛经的有效率分别为75%(36/48)和70%(56/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年两组AM患者痛经的有效率分别为70%(32/46)和63%(46/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4年两组AM患者痛经的有效率分别为63%(24/38)和63%(40/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E治疗AM对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不能认为痛经疗效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的效果。 方法调查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14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继发腹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病例组114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21例,发生率为184%;对照组200例,继发腹泻79例,发生率395%。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后有无侵入性操作、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居住地、病情严重程度、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激素应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即患儿年龄(χ2=14120,P=0000)、住院天数(χ2=11532,P=0001)、入院后接受侵入性操作(χ2=6827,P=0009)和1个保护因素:微生态制剂应用(χ2=12943,P=0000)。 结论肺炎患儿年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有效促进儿童保健质量的可靠方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的儿童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儿童保健服务,观察组给予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观察和比较两组儿童的服务等待时间、覆盖率、系统管理率以及家长对保健服务的满意度。结果(1)对照组儿童接受儿童保健的平均等待时间为(55.45±8.56)min,显著高于观察组(33.98±5.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的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分别为72.73%(32/44)和90.91%(40/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09%(15/44)和45.4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家长满意率为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可有效促进儿童保健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