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疾病发生不外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老年人正气渐虚,故常易发病,且常五脏互相累及,相兼为病,本文结合《内经》五脏气之"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从"气"的角度,结合《内经》五脏气探讨老年人五脏病变之病机.  相似文献   

4.
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方面探讨分析《内经》痒证理论。《内经》认为痒证病因病机主要为正气亏虚,虚风为患和"心"之为病,治疗以浅刺络穴为主。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医者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5.
自《内经》首论中风病伊始,至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纵观古今中风病之历史源流,其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火、痰、瘀、虚五大方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重点探讨痰、瘀、虚三个方面在中风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以提供中风病临床治法治则、选方用药之依据。  相似文献   

6.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为冠心病、高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现代医学根治本病至今仍不够理想,中医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和降低血压方面常可取得一些较为巩固的疗效。笔者就有限的临床实践,结合有关资料,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浅谈几点体会。一、四诊中宜重视望诊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病机理,从《内经》的角度看与“风”有关,河间学派则从“火”立论,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李东垣则认为“无虚不作眩”。可见其发病机理涉及气血、阴阳、风、火、痰等几方面。其临床表  相似文献   

9.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诸论》为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编著,成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是一部病理症候学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源与证候,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对于痹病的论述,以(内经)为圭桌,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又有所创见,在痹病发展史中,承前启后,功垂千秋。对其理论体系加以探讨,可助痹病的探源析流,指导现代之痹病研究。1论病因虚邪并重(内经)关于痹病的发病原因,只谈风寒湿,偏重外邪入侵。(诸论)既重邪气,又重体虚,认为痹病的发生,是由于经络先虚,经络…  相似文献   

10.
《类经》注文不仅阐释了《内经》的旨意 ,也体现了张介宾的学术特色。其学术特色主要有 :从属虚属实或有邪无邪阐释病机十九条 ;从精气互生观点阐释天癸的含义及虚证的病机和治法 ;认为君火相火皆为人之阳气 ,阳在上则为君火 ,阳在下则为相火 ;论治疾病强调补虚和温补阳气 ;发挥命门学说和医《易》同源思想等  相似文献   

11.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体质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包含的体质类型大抵有七种:即阳虚体质、阳盛体质、阴虚体质、阴盛体质、气血俱虚体质、瘀血体质、痰湿体质。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1体质与病、证的关系1.1体质与发病一方面,体质的强弱决定了发病...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内经》络病理论为基础,对过敏性紫癜的病机进行探讨,阐述了过敏性紫癜的基本病位在于血络,而风、热、湿、毒、虚、瘀则是重要的病因和病理环节.同时指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传变规律,详细阐释了对于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都有详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如下。1病名中风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如“偏枯”、“薄厥”、“大厥”、“卒中”、“晕厥”等。《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相似文献   

18.
整理明代以前及明代医家对岭南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明代以前医家认为瘴病病因为岭南特定的一种致病因素,为特异外邪,其发病病机常因山岚瘴湿侵袭人体所致,与湿热密切相关,且与患者体质有关。明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转而重视从体质内虚角度探讨瘴病病机,其内虚病机包涵"因虚治瘴"与"瘴久致虚"两方面。明代内虚病机理论促进了岭南特色养生的形成,并指导岭南疾病的治疗,对岭南医学的体质观、预防观和养生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自然科学家,出身于医药世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湘脉学》等。虽出身于医药世家,但其学术思想水平及品德远远超出其家。学习《内经》理论,综百家医术,而又发展了《内经》之学,胜于百家之术。如对阴阳水火、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均有较大发挥,又如对人身“脑”的认识,内经有“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之理论肇始于《内经》,但其病因病机之内容,则散见于《内经》诸篇,通过分类检索认为主要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此诸多因素实乃“病因—中介(病机)--脑(靶器官)”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