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985年至2000年间339例在东京大学医院行椎板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所患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风湿性关节炎、脑瘫及其他可影响脊柱序列的疾病。在排除因C7椎体在X线平片上显示不清而无法测量Cobb角的病例后,最后入选7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手术范围为C2-731例,C3-729例,C1-75例,C3-63例,C3-T12例,C2-61例,C2-T11例;平均年龄60.0岁(26-83岁),平均症状出现时间3.0年(2个月-17年),平均随访4.0年(2-11年)。依据C2椎板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S组18例,C2椎板被完全劈开;D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与运动终板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脊柱病变患者共41例.分3组.其中AIS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56.8^o,顶椎位于T7~T12;先天性脊柱侧凸(CS)组ll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66.7^o,顶椎位于T7~T12;对照组10例,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其中l例腰椎滑脱、l例腰椎管肿瘤、2例Scheuermann’s病、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平均年龄17.3岁。经患者知情同意,所有病例均于术中取材,AIS组和CS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对3组病例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梭内肌纤维数目、平均横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AI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9个肌梭,CS组患者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13个肌梭,对照组两侧椎旁肌标本共发现5个肌梭。AIS和CS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梭内的肌纤维数目及平均横截面积显著大于凹侧椎旁肌(P〈0.05)。AIS和CS组凹侧椎旁肌哟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均显著多于凸侧椎旁肌(Pl〈0.05)。对照组两侧椎旁肌哟型终板数目和病变终板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两侧椎旁肌中肌梭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终板的类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医源性腰椎滑脱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后外侧脊柱融合术(PLF)的长期疗效的对比观察,探讨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腰椎滑脱患者ALIF、PLF的长期疗效。男12例,女18例,年龄49~71岁(平均58.4岁),首次发病至本次手术2—24年(平均11年)。全组病例均有腰痛无力,单侧下肢痛19例,双侧下肢痛11例,合并马尾神经损害5例,间歇跛行10例。一次手术史22例,二次7例,三次1例。腰4-5椎板切除28例,首次腰。开窗、二次椎板切除6例,腰,椎板切除5例。根据Taillard方法测量,10%~33%【(20.3+5.9)%】。结果JOA评分,随访时评分ALIF组27.4+1.1分,PLF组27.7+1.3分,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ALF组182.0+70.1ml,PI.F组233.0+68ml;术后复查放射片滑脱复位ALIF组(45.2+12.5)%,PI.F组(77.7+36.1)%;二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ALIP组并发症发生率20%;PLF组并发症发生率40%。结论ALIF与PLF比较,二组的长期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ALIF的并发症明显少,是治疗医源性腰椎滑脱的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椎板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8月至2005年8月采用多椎板整块切除减压治疗75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25-71岁,平均54.8岁。胸椎黄韧带肥厚、骨化60例;单纯后纵韧带骨化5例;椎板增厚内陷5例;多发性、跳跃性胸椎间盘突出5例。手术取后正中切口,常规显露需减压范围的棘突、椎板、小关节突。切除椎板的范围是头尾侧均需超过受累水平1个节段,两侧沿小关节突内缘椎板开槽呈矩形。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胸脊髓病评分法评定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75例患者共切除328个节段椎板,平均4.7个节段,其中3个节段24例,4个节段10例,5个节段17例,6个节段15例,7个节段5例,8个节段3例,12个节段1例。术中有硬膜撕裂或缺损的11例患者经修补硬膜和严密缝合各层组织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浅表感染3例,经换药愈合。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2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4.027±1.838)分,随访时平均(8.347±2.555)分,术前和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1,P=0.000〈0.01),其中优29例,良31例,改善11例,无变化4例,无加重病例,优良率为80.0%(60/75),总有效率为94.7%(71/75)。结论多椎板整块切除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具有减压彻底、操作安全和疗效肯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4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其中男85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7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分为5组,A组:1个节段椎间管狭窄,39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管(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B组:1个节段中央椎管狭窄,21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椎间管潜行扩大术;C组:1个节段退行性脊柱滑脱,18例,行两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潜行扩大椎管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AF、RF等)并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D组:2个以上节段混合型椎管狭窄,ll例,行病变节段两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E组:退行性脊柱侧突,7例,综合以上减压措施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96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JOA评分优85例、良9例、中1例、差1例;X线片复查无椎弓根钉误置、断钉、拔出等。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采取有限化手术、有效化减压原则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脊髓造影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1例腰骶神经根畸形患的临床报道。探讨了腰骶神经根畸形的发生率,形态学分型,发病机理,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在978例腰椎手术中发现11例腰骶神经根畸形患,4例术前行椎管造影,确诊3例。1例术前行冠状面MRI怀疑神经根畸形。均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上,下关节突切除。根管前彻底减压,并行椎板或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0.5-8年,平均4.1年,优良率达81.8%。结论:(1)腰骶神经根畸形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发生于L5,S1神经根,(2)腰骶神经根畸形本身并不引起症状;(3)椎管造影和冠状面MRI有助于术前获得确诊;(4)提出术中必须仔细探查神经根,充分显露,彻底减压,并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8.
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疾病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0年6月~2004年9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8~56岁。病程3个月~3年。其中发育性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7例。均伴腰椎间盘突出:L5、S1 6例,L4,5,9例,L3,4 2例,L3~5 1例;伴侧隐窝狭窄13例。应用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治疗,半侧椎板回植3例,全椎板回植14例,2个节段椎板回植1例。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3个月~4年3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9个月后骨性融合。CT随访示无回植椎板移入椎管或移位倾向,无截骨前缘过度增生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等,无明显椎间退变及椎间不稳;椎管矢状径扩大1.8~5.6mm,平均3.2mm;横径扩大1.3~4.4mm,平均1.8mm,症状无复发。结论微型钛板腰椎管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手术应用中安全可靠、疗效好,椎管扩大明显,椎板重建可靠,恢复了局部解剖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9.
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2月治疗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岁。两节段病变36例,三节段病变2例;其中C3.4并C4.5 3例,C4.5并C5.615例,C5.6并C6.718例,C4.5小C5.6并C6.72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治疗,合并失稳者加用钛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值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8例患者共随访6-3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有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3)分,提高到术后2周平均(12.4±0.3)分,术后3个月平均(13.2±0.3)分,术后6个月平均(13.8±0.2)分,术后12个月平均(14.2±0.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优12例,良18例,可5例,差3例。结论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入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我科从1980年~1995年共收治68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病人,其中完全性截瘫45例,不完全性截瘫23例。T11~T1228例,L1~L440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Dick’s棒内固定34例,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10例;前路椎管减压、自制前路内固定器固定24例。术中均行植骨脊柱植骨融合。全部病例经工~15年随访。(1)24例前路减压内固定者脊柱后凸畸形、压缩椎体高度、椎体移位百分率平均矫正24.52、42.36%、53.85%;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9例不全瘫从B级恢复到C级3例,D级4例,E级2例。15例全瘫者恢复到C级1例,D级2例,E级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8个新鲜腰骶椎标本,根据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8个完整腰骶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B组:A组测试后,切除L3-5 3个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即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改良术式);C组:B组测试后,将保留的韧带复合体切除,即为传统术式。3组均行轴向压缩实验、三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实验。2000年6月-2006年6月,收治30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其中男152例,女157例;年龄20~80岁,平均57.2岁。病程3个月~41年。单纯腰椎管狭窄症5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54例,其中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05例,L4~S1椎间盘突出56例,L5、S1椎间盘突出86例,L2、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采用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分标准、患者手术满意度及影像学观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轴向压缩实验:前屈时,A、B组应变、应力、轴向位移均小于C组(P〈0.01);轴向刚度大于C组(P〈0.01)。后伸时,A、B、C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实验:在相同弯矩下,挠度、倾角、弯曲刚度A、C组及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实验:相同扭角条件,B组承载的扭矩大于C组(P〈0.01);相同扭矩条件,B组扭角小于c组(P〈0.01),B组扭转刚度大于C组(P〈0.01)。临床应用结果:术中神经根牵拉伤7例;术后脑脊液漏5例,伤口感染4例,经处理后痊愈。30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根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6.0%;其中优163例,良112例,可34例,优良率89%。X线片未见椎体不稳。患者手术满意度为87%。结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力学稳定性,疗效佳。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路手术中双侧椎间孔切开预防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参照枢椎椎管内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Naged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3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螺钉置入方法:紧贴枢椎椎管内壁确定距离中线的距离,以枢椎椎板下缘上2帅为进针高度,两线交叉点即为螺钉进针点。螺钉平行矢状面,指向寰枢关节面后缘高度,通过C型臂机侧位像确认螺钉向上倾斜角度。术后结合正、侧位x线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断层扫描图像,评价螺钉置入准确程度。根据螺钉与寰枢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分为A、B、C三区,A区螺钉通过寰椎下关节面;B区螺钉在关节面的前方或后方(前方为B1,后方为B2);C区为螺钉在关节面的内侧或外侧(内侧为C1,外侧为C2)。结果共置入60枚螺钉。术中无椎动脉、颈脊髓、颈神经根及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颈脊髓及神经根症状改善明显者3例,部分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1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患者。枕颈部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部分缓解者6例,无缓解者2例。60枚螺钉中,A区58枚(96.7%),B1区2枚(3.3%),无B2及C区螺钉。结论参照枢椎椎管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用中药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将40例在我院住院的DN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8±11)岁、平均病程(7.8±2.9)年;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7±9)岁、平均病程(8.0±3.4)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在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修复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5例;年龄18~56岁(平均45±5岁)。其中30例行椎间孔镜下常规髓核摘除(A组);30例行髓核摘除后,镜下行纤维环缝合修复(B组)。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检查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显著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ODI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复发2例(均为A组患者),1例予再次椎间孔镜手术,1例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余患者影像学复查无复发,无手术节段失稳。结论:椎间孔镜下纤维环缝合符合微创理念,能即刻闭合纤维环破口,可能促进纤维环修复,降低术后复发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腹腔镜经腹腔或后腹腔途径对15例肾肿瘤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2岁(29~70岁)。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12例,平均肿瘤直径3.0cm(2.0~4,0cm);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平均肿瘤直径4.5cm(3.5~6.0cm)。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15例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0min(8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ml(100~220ml),无输血、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术后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8d(7~9d)。随访2~1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以确定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治疗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7月,对3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完成椎管减压手术治疗,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单节段5例,双节段10例,3节段9例,4节段7例,5节段2例,6节段1例。术后根据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患者症状立即缓解,5例2~14d后逐渐缓解,无症状加重者;2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32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11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JOA评分为2.45&#177;0.69分,和术前(1.09&#177;0.83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3.26&#177;0.86分,和术前(1.41&#177;0.7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功能恢复率85.3%,疗效优良率91.2%。25例获得7个月-4年(平均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3.30&#177;0.67分。结论: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需要全椎板减压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63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排泄(UAE)〉300mg/d。随机分成氯沙坦组(A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平均病程6.6g;苯那普利组(B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4.1岁,平均病程6.5年;苯那普利+氯沙坦组(C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8岁,平均病程6.3年。3组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