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纤维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保留胫骨残端纤维重建ACL68例,男33例,女35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前轴移试验阳性55例,Lachman试验阳性68例,前抽屉试验阳性68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与对侧肢体相比,相差值为(7.2±2.3)mm(5~9mm)。Lysholm评分45~67分,平均55.7±5.4,优0例,良0例,中3例,差65例;Tegner运动功能评分2~4分,平均3.1±0.6。结果: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5±2.4)个月。终末随访时膝关节轴移阴性68例;Lachman试验阴性60例,I度阳性8例;前抽屉试验阴性58例,Ⅰ度阳性6例,Ⅱ度阳性4例;KT2000测量胫骨前移度,终末随访时比健侧增加(1.9±0.7)mm(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001)。Lysholm评分81~97分,平均8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010);Lysholm评分优55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6,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6~9分,平均7.8±0.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5)。结论:保留残端纤维采用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促进腱骨愈合,有利于移植物重塑,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8例PCL损伤患者在我院行关节镜下保留残端PCL单束重建术。记录并比较患者的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评分。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2个月。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8.4±4.5)分提高到术后的(91.6±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由术前的(52.1±7.6)分提高到术后的(88.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PCL术后临床疗效良好,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4.
保留残束残端重建交叉韧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玉杰 《中国骨伤》2013,26(5):357-359
随着竞技和对抗运动的不断高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方法呈多样化,通常把交叉韧带重建看作力学稳定装置的重建,实际上交叉韧带是提供本体感觉的一个感受器官,对启动膝关节肌肉反射性保护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残重建ACL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12月采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6±9.5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病程1~60d,平均9.6d;新鲜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5例。新鲜损伤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疼痛,其中前抽屉试验阳性14例,Lachman试验阳性17例。5例陈旧性损伤膝关节疼痛,均有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采用膝关节镜髌腱入路保留ACL残端,前内侧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点对点ACL瞄准器建立隧道。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和staple固定胫骨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5~49分,平均34.08±7.60;术后12个月89~98分,平均94.52±2.86(t=21.29,P<0.01)。术后评分高于术前。结论: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价值。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7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男59例,女17例;年龄15~46岁,平均29岁。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0例,交通事故伤16例,其他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周(2~5周)。术前前抽屉试验阳性72例,Lachman试验阳性76例,IKDC主观评分45.9±3.6,Lysholm评分54.3±4.5。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69例获得随访,时间17~31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IKDC评级A级36例,B级30例,C级3例,D级0例;IKDC主观评分91.5±3.4,较术前提高;Lysholm评分92.4±3.8,较术前提高。结论:采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的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断裂的分束重建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在关节镜下对26例膝关节ACL部分断裂患者采用自体胭绳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进行分束重建术,观察其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69±6.3)分提高到(92.4±2.6)分(t=17.5,P〈0.01),Larson评分由术前(70±4.5)分提高到(93.2±2.5)分(t=23.0,P〈0.01),IKDC评分由术前(67.3±6.4)分提高到(92.5±3.1)分(t=18.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查X线照片及MRI均未发现骨隧道扩大现象,未见关节间隙变窄及挤压螺钉松脱。结论根据ACL损伤的不同程度,进行关节镜下ACL分束重建手术操作简便,最大限度恢复解剖重建,功能恢复快,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关节镜下应用单束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12例患者的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7岁。根据IKDC、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恢复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前抽屉实验(-)2例,其他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11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1例膝关节伸直缺失10°,IKDC评级:11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术前IKDC主观评分(48.33±12.77),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55.42±15.01);术后末次随访IKDC主观评分(91.42±4.94),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5.33±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保留残存纤维束重建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手术在熟练的关节镜技术下可以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10.
李文凯  吴华  韦盛  王威  游洪波 《骨科》2015,6(3):113-116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位单束(anatomic single-bundle,ASB)与传统过顶位单束(conventional over-the-top single-bundle,CSB)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ACL重建手术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SB组(n=31)和CSB组(n=32),移植韧带来源均为自体腘绳肌腱.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估方法采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CSB组3例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平均5°~10°,ASB组无伸直受限,两组屈曲均正常;Lachman试验:ASB组全部阴性,CSB组6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ASB组阴性率为67.74%,CSB组阴性率为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L的ASB重建术后早期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其临床意义及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孙磊  吴波  罗永忠  刘欣欣  李岩 《中国骨伤》2013,26(5):397-40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由外向内与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迹重建ACL145例,由外向内建立胫骨和股骨隧道88例(由外向内组),男55例,女33例,年龄18~52岁,平均(29.22±7.31)岁;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57例(经胫骨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18~51岁,平均(29.28±8.07)岁。对两组术前、术后早期及随访时的Lysholm、VAS评分及IKDC分级等进行比较。结果:由外向内组手术时间(76.94±10.83)min,经胫骨组(70.35±10.11)min,经胫骨组手术时间短于由外向内组。两组术后早期关节积液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随访18~60个月,两组患者的关节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由外向内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4.75±10.58,增加至随访时95.80±5.16;经胫骨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2.51±11.38,增加至随访时94.86±5.50;此外,两组IKDC评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随访时两组间比较,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的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和IKDC评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外向内技术建立股骨隧道具有容易达到解剖位重建、对关节内干扰小的优点,但技术操作较复杂。而经胫骨技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较短。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任何一种技术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Y"形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分为保留残端纤维组(保残组)和切除残端纤维组(不保残组)。保残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50±11.085)岁;术前受伤时间2~66个月,平均(17.481±3.568)个月。不保残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0~54岁,平均(31.458±9.569)岁;术前受伤时间3~72个月,平均(19.354±3.950)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膝关节不稳,后抽屉试验阳性。保残组:术中保留髁间窝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滑膜,仅切除导致髁间窝呈球状游离韧带组织。不保残组:切除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其附着部滑膜组织。两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拴桩固定,股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悬吊复合固定。术前及术后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主观评估(主观性IKDC、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临床评估(客观IKDC评分、Kneelax3胫骨后移测试)。结果:主观评估结果比较:主观性IKDC评分,保残组92.167±4.177优于不保残组87.542±5.687(P=0.010);Lysholm评分,保残组90.917±4.413优于不保残组87.083±5.149(P=0.027);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保残组92.125±4.003优于不保残组87.791±6.665(P=0.027)。客观评估结果比较:客观IKDC评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neelax3检查,在132N力作用下用Kneelax3做胫骨后移测试,保残组与不保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与切除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比较,保留残端纤维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而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使用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和标准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CL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保残组,45例)和切除残端的ACL重建术(对照组,45例),移植物均使用4股异体肌腱.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IKDC分级、稳定性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 测量)、滑膜覆盖情况及本体感觉测试结果.结果 保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和41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平均25.7个月)的随访.保残组和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6.0)分和(93.0±7.5)分,分别有97.4% (38/39)和97.6% (40/41)的患者评为IKDCA级或B级、97.4% (38/39)和97.6%(40/41)的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94.9% (37/39)和87.8% (36/41)的患者轴移试验阴性、KT-1000侧-侧差值分别为(1.6±1.7) mm和(1.8±1.8) mm、滑膜覆盖分型为A或B的分别有71.4% (20/28)和70.4% (19/27)、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分别为3.6°±1.8°和3.9°±2.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与Lysholm评分、KT-1000侧-侧差值、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和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使用异体肌腱时,保留残端重建ACL与标准的ACL重建术相比,对膝关节术后稳定性、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等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军  姜鑫  张益民  郭永智 《中国骨伤》2013,26(5):365-36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45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非保残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25例,男19例,女6例;清理断端后胫骨骨道采用双螺钉全骨隧道固定技术。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20例,男15例,女5例;保留残端纤维,采用与非保残组同样的固定方法。两组均随访18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时,KT-2000测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评分,非保残重建组分别为(4.2±2.1)mm,84.3±10.5和64.5±8.8;保残组(3.9±1.8)mm,86.5±8.9和68.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运动能力分级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者,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显示了较非保残重建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