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ACL治疗58例ACL断裂患者。采用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采用Tegner运动分级评分、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3、6、12、24个月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末次随访时,Tegner运动分级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曲120°~140°(130.42°±7.26°)、伸直0°;MRI检查显示ACL走行均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ACL治疗ACL断裂,一方面可促进移植物血管再生、神经纤维长入重建的韧带,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爬行替代和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残端韧带对重建韧带的包裹,避免了关节液侵袭骨隧道,更利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评价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16~49岁,平均28.5岁;左膝33例,右膝24例;运动伤及训练伤40例,交通事故伤7例,生活扭伤10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3例,弱阳性6例;Lachman试验阳性19例,弱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阳性5例;侧方应力试验(内侧)阳性24例。Rolimeter检查胫骨前移7.5~11.5mm,平均8.7m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70.0±7.5,膝关节Lysholm评分68.0±6.3。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1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关节镜下前内侧束重建32例,后外侧束重建25例。术后57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5个月(13~3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30°,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54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1例;术后Rolimeter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IKDC评分92.0±4.9,Lysholm评分91.0±3.7,均较术前提高。结论: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移植物血供建立、胶原纤维爬行替代、本体感觉恢复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78-2282
[目的]介绍LARS中空韧带复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34.30±3.80)岁。切取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折成四股编织缝合,再将其置入中空LARS人工韧带内编织缝合,制备直径8~9 mm的移植物,解剖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VAS评分、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20±1.90)个月。术后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临床结果评定优16例,良2例。[结论] LARS中空韧带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快速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功能,能较快地使患者重返生活及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韧带先进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或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LARS人工韧带组25例(人工韧带组),自体腘绳肌腱组35例(自体肌腱组)。术前与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Tegner、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前抽屉试验(ADT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随访24~54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组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Lysholm、Tegner、IKD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Lysholm、Tegner、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人工韧带组与自体肌腱组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ADT试验及Lachman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韧带组术后重返运动时间(19.52±2.33)周,明显早于自体肌腱组(29.54±2.3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期疗效相当,均可恢复膝关节功能与稳定性,但使用LARS韧带重建的患者能够早期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单束同期重建损伤的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2年以上的35例单纯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3.6±3.4)岁,交通事故24例,运动性损伤11例,均为单纯前后交叉韧带断裂。清理残端漂浮物,保留结构稳定的连续性韧带残端后使用自体腘绳肌于关节镜下同期单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股骨端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用生物界面螺钉固定。比较术前术后IKDC分级、Lysholm评分、稳定性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反lachman试验及KT-2000测量)、滑膜覆盖情况及本体感觉测量结果。[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2.3±2.6)个月。终末随访时,术后Lysholm评分(93.0±2.1)分,KT-2000检查在膝关节屈曲90°和30°前后移位总平均差值分别为(1.7±1.3)mm和(1.8±1.5)mm;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滑膜覆盖分型为A型或B型为97.1%(34/35)、后交叉韧带移植物滑膜覆盖分型为A型或B型为94.3%(33/35),术后IKDC分级A级28例、B级7例,无C级及D级病人,Lysholm平均分为(93.0±2.1)分,88.6%(31/35)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85.7%(30/35)患者轴移试验阴性、91.4%(32/35)患者反lachman试验阴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被动位置重现试验误差值在三个测试角度范围内(屈曲90°~60°、屈曲60°~30°、屈曲30°~0°)手术侧与健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同期单束重建损伤的前后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治疗组收治的24例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患者资料,男19例,女5例,年龄(27.88±7.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83±9.09)d;右侧16例,左侧8例。24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前十字韧带自股骨端完全断裂,胫骨侧残端保留完整。取伤侧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修整成前十字韧带移植物备用;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移植物穿过残端内部进行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股骨侧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界面螺钉固定。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估表,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和疗效评估;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估切取腓骨长肌腱后足踝功能的影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腓骨长肌腱取材部位疼痛的变化。结果24例随访时间(34.38±5.40)个月。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制备四股前十字韧带移植物直径(8.88±0.30)mm。术前Lachman试验中B级16例,C级6例,D级2例,无硬性终止点;末次随访A级23例,B级1例,均硬性终止点。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35.20±11.92)分,末次随访(94.29±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0,P=0.000);术前Tegner评分(3.46±0.93)分,末次随访(8.04±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53,P=0.000);术前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为(47.63±13.06)分,末次随访(91.71±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2,P=0.000)。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足踝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分别为(98.83±2.78)分和(98.17±4.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76)。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终访时腓骨长肌腱取材处疼痛VAS评分为(4.50±1.41)分、(0.54±0.65)分和(0.29±0.55)分,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0,P=0.001);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11)。术后无前十字韧带再断裂和关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具有可行性,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保留胫骨残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收集2011-08-2014-05在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医院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0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入选全部患者术前查体及磁共振检测显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评分、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进行统计学比较。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评分两样本t检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术后Lysholm评分均分(88.3±4.4),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术后Tegner评分均分(3.8±1.1),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16例,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术后Lachman试验阴性17例,Ⅰ度阳性3例。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保留胫骨残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提示我们在临床应广泛推广保留残端技术重建ACL,以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42岁,平均32.5岁。左膝12例,右膝23例。移植物胫骨端以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以Intra Fix挤压螺钉固定。术后通过体格检查、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管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无骨折或定位偏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时35例胫骨下陷征均为阴性;Lachman征阴性33例,I度阳性2例;后抽屉试验阴性31例,I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Lysholm评分85.0±4.5(80~98)分,优9例,良25例,中1例。IKDC评分85.1±2.6(81~95)分,A级9例,B级26例。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胫骨端RigidFix和股骨端IntraFix固定重建后交叉韧带时不用顾忌移植物长度限制,操作简单;中心固定不会影响移植物的位置,可避免对移植物造成切割,避免干扰腱骨界面。此项技术切实可行、固定可靠,且不易发生并发症,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保留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Y"形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分为保留残端纤维组(保残组)和切除残端纤维组(不保残组)。保残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50±11.085)岁;术前受伤时间2~66个月,平均(17.481±3.568)个月。不保残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0~54岁,平均(31.458±9.569)岁;术前受伤时间3~72个月,平均(19.354±3.950)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膝关节不稳,后抽屉试验阳性。保残组:术中保留髁间窝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滑膜,仅切除导致髁间窝呈球状游离韧带组织。不保残组:切除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其附着部滑膜组织。两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拴桩固定,股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悬吊复合固定。术前及术后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主观评估(主观性IKDC、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临床评估(客观IKDC评分、Kneelax3胫骨后移测试)。结果:主观评估结果比较:主观性IKDC评分,保残组92.167±4.177优于不保残组87.542±5.687(P=0.010);Lysholm评分,保残组90.917±4.413优于不保残组87.083±5.149(P=0.027);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保残组92.125±4.003优于不保残组87.791±6.665(P=0.027)。客观评估结果比较:客观IKDC评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neelax3检查,在132N力作用下用Kneelax3做胫骨后移测试,保残组与不保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与切除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比较,保留残端纤维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而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魏民  朱娟丽  刘洋 《中国骨伤》2017,30(1):25-28
目的:观察袖套状保留残端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受伤时间5.5周(2~12周)。采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保留胫骨侧韧带残端,通过滑膜袖套恢复残端张力。治疗前及治疗后2、6、12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术后2、6、12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37.8±7.1,Tegner评分2.1±0.4;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96.8±6.1,Tegner评分6.2±0.9,均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复查MRI显示前交叉韧带显影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袖套状保残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全内保残技术的疗效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内重建组和标准胫骨隧道组,全内重建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48(35.6±6.7)岁;标准胫骨隧道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2~51(33.7±9.6)岁。术前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磁共振均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编织后移植肌腱的长度及直径,术后1、2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0(26.9±3.4)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失效或关节感染病例。两组手术时间、韧带直径、韧带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保残全内技术和标准化重建技术都能获得相似的术后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但是相比于标准化重建方式,保残全内组只取半腱肌,保留股薄肌,更大地保留胫骨侧骨量。  相似文献   

13.
王秀峰  杨光  徐铁峰  刘铁民 《中国骨伤》2012,25(11):891-89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45例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分别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双束重建组)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单束重建组)。双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7.04±3.68)岁;运动损伤3例,交通损伤19例。单束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16±4.76)岁;运动损伤2例,交通损伤16例。按照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及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KT-1000评估疗效。结果:双束重建组22例、单束重建组18例均获随访,时间12个月。单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1.40±6.30)分提高至(95.70±3.10)分;Lysholm评分从(47.20±6.30)分提高至(94.20±2.40)分,双束重建组IKDC评分从术前(40.90±6.10)分提高至(96.10±3.40)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48.10±6.50)分提高至(95.10±2.4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有1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双束重建组KT-1000值(1.5±1.2)mm,单束重建组KT-1000值(1.9±1.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绍宏 《中国骨伤》2012,25(5):400-403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structures,PLS)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急性PLS损伤患者12例(12膝),男9例,女3例;年龄23~47岁,平均31岁。其中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9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关节囊撕裂7例。首先在关节镜下探查,修复损伤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者与PLS同期重建,根据PLS损伤程度采用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腘肌腱单位(popliteus muscle tendon unit,PMTU)和(或)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PLS重建完成后进行交叉韧带的重建固定,合并关节囊撕裂的采用局部加强缝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根据IKDC及Lysholm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3.2)个月。根据IKDC综合评定标准,正常(A级)8膝,接近正常(B级)3膝,异常(C级)1膝。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9.6±3.1)分增加到术后的(85.1±2.2)分,患膝红、肿、疼痛均消失。结论:急性PLS损伤需手术解剖重建PMTU、LCL等结构,手术操作的要求精度较高,不仅需要精确地建立骨隧道,还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和避免植入的异体肌腱切割,使重建的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李光旭  李棋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2,25(11):923-92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运动损伤17例,意外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2例;平均病程3个月。8例慢性损伤患者均以膝关节不稳为主诉,急性损伤及亚急性损伤患者多以膝关节肿痛为主诉。术前轴移试验阳性15例,Lachman试验阳性25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5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比健侧增加(7.1±2.4)mm,Lysholm评分平均(40.0±5.4)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3.2±0.7)分。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前交叉韧带股骨及胫骨附着处建立2个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侧以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侧以干涉螺钉及拴桩双固定。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测量患者胫骨前移度,并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2年以上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25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Lachman征阴性23例,Ⅰ度阳性2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抽屉试验阴性21例,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2000仪器测量患膝胫骨前移度,术后比健侧增加(2.0±0.5)mm(0~4mm),术后平移度较术前减小(t=22.35,P=0.0001);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85.0±4.5)分(80~98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17.64,P=0.001);术后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7.5±0.2)分(6~9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8.12,P=0.0005)。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轴移试验为阴性,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前向及旋转稳定性。双束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已被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短期随访效果明确,但缺乏中远期的临床随访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ACL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平均(26.3±8.7)岁。均行关节镜下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并进行术后随访。采用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麦氏征试验、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评分。 结果:4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6.5±12.5)个月。术前麦氏征阳性8例,抽屉试验阳性27例, 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40例均阳性。术后上述4项试验均为阴性。术前后IKDC评分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ACL的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12月采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6±9.5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病程1~60d,平均9.6d;新鲜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5例。新鲜损伤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疼痛,其中前抽屉试验阳性14例,Lachman试验阳性17例。5例陈旧性损伤膝关节疼痛,均有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采用膝关节镜髌腱入路保留ACL残端,前内侧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点对点ACL瞄准器建立隧道。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和staple固定胫骨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5~49分,平均34.08±7.60;术后12个月89~98分,平均94.52±2.86(t=21.29,P<0.01)。术后评分高于术前。结论: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Hamstring and patella tendons are usually used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and fixed with foreign material, partially executed far from the original point of insertion. Besides the biomechanical questions bone defects are a severe problem in cases of revision. We developed a biological method with diamond cutting instruments for graft fixation with bone dowels near the native insertion. The graft is tensioned and fixed in 120° knee flexion and is self-adapting in extension. The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in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during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a follow-up of 10 years for patella tendon and 4 years for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In this investigation 124 patients with bone-patellar tendon-bone (BPTB) grafts showed an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 score A/B in 87%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9.6 years, a Lachman test (maximum side-to-side difference) of 1.38±0.93 mm and a negative pivot shift test in 91% of the cases. Of the 147 patients with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89% had an IKDC score A/B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4.3 years, a Lachman test of 1.14±0.76 mm and no pivot shift in 90% of the cases. The Tegner activity score decreased by ?1.8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is method allows a reliable biological press-fit fixation for every kind of graft near the original point of insertion, preventing bone defects, allowing early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low cos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6-8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51岁,平均32.8岁;病程1-22个月,平均3.7个月。Lachman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2例,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2例,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轴移试验阳性12例。合并I度膝关节外翻不稳1例。在关节镜下采用6-8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4孔指骨钢板对移植物行悬吊式固定。结果:术后1年随访,13例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13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阳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术前平均(47.71±1.9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5.36±4.73)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6-8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具有切口小,对伸膝装置无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