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氮镁耦合对寒地早粳龙粳20商品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龙粳20为供试材料,经2009年与2010年2年试验,研究了氮镁耦合对寒地早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或镁肥单独施用时,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随氮肥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垩白率、粗蛋白含量提高,施氮量与整精米率呈二次曲线,镁肥单独施用能够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施镁量与垩白率及整精米率呈二次曲线;氮镁耦合后,镁处理对籽粒垩白率、整精米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籽粒粗蛋白含量与垩白率呈正相关、与整精米率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2年试验表明,在不同氮水平处理下,以施镁225.0~337.5kg·hm-2范围内籽粒的垩白率、整精米率及粗蛋白含量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粳稻粒位间淀粉RVA谱特征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RVA谱特征值在评价稻米品质中的作用,本文选用不同穗型水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研究了不同粒位上淀粉RVA谱特征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碾米品质中的整精米率和粒长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3个特征值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观品质中的垩白率、垩白度和营养品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都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极显著正相关;球蛋白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蒸煮食味品质中的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3个特征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尤其是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2个参数的相关系数较大。淀粉RVA谱特征值能密切反映稻米品质的好坏,穗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的大小可以作为优质粳稻辅助选择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抽穗扬花期低温胁迫对不同晚稻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2个耐冷品种(岳优27、昌粳225)和2个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黄华占)为试验材料,于抽穗扬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分析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等。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花粉活力均降低,除过氧化氢酶(CAT)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S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低温胁迫也会影响稻米品质及稻米RVA值,具体表现为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与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降低,冷胶黏度、回复值和消减值逐渐升高。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P含量较高,MDA含量较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幅度较小,花粉活性降低幅度也较小,其中在第5天昌粳225降幅最小,为4.38%;稻米品质中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垩白度增加幅度较大,RVA谱中峰值黏度降低幅度较大,热浆黏度反应较慢,而冷胶黏度和回复值较先达到最大值,崩解值和消解值的变化幅度较小。综上,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抽穗扬花期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表现出较强耐受低温胁迫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抽穗扬花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选育与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重庆市2005年水稻区域试验64个新组合的主要品质指标及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我市杂交水稻组合的稻米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两项主要品质均已有组合达国颁优质稻米一级标准,54.69%~73.44%的组合胶稠度达国颁优质稻米一、二级标准,但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粒率较高影响了稻米整体品质的提升.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形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整精率、直链淀粉呈显著的正相关.适当增加有效穗、降低穗粒数和穗重,培育穗粒兼顾的组合可协调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结实期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结实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籽粒结实性状有显著影响。在麦秸还田与麦秸不还田下,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甬优8号’的千粒重、结实率、充实度,而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麦秸还田处理下籽粒结实性状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麦秸还田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互作可以改善超级稻‘甬优8号’的结实性状;与麦秸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提高了籽粒的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降低了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崩解值;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提高了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和崩解值,但重干湿交替灌溉则使米质明显变差;两处理对弱势粒的主要稻米品质的调控作用大于强势粒。在麦秸还田下,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较好地协调‘甬优8号’结实性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下水稻稻米品质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生境下62个水稻品种中13个稻米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以前5个主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89%统计,垩白(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碎米率)、粒形(糙米宽厚比、糙米长宽比)是影响早季稻米品质主要因素;糙米宽、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晚季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主因子之间早季垩白与碎米率、糙米宽厚比和糙米长宽比、碎米率与糙米宽厚比表现正向相关,晚季糙米宽与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与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糙米长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正向相关。主因子之间早季垩白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碎米率、糙米宽厚比和糙米长宽比,碎米率与糙米长宽比,糙米宽厚比与糙米长宽比表现负相关,晚季糙米宽与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与糙米长,精米率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机插秧模式下肥料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用超级稻德香4103、Q优8号、II优602进行机插秧,总氮为195 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机插秧传统型、改进型、优化型肥料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的影响,为制定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稻米主要品质在品种和肥料配置间的差异极显著,并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肥料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米质;不同品种对肥料配置响应存在差异。德香4103采用改进型肥料配置,延长胶稠度7 mm,降低直链淀粉含量5.5个百分点,垩白度、垩白粒率提高;Q优8号采用传统型肥料配置,分别降低垩白度、垩白粒率及直链淀粉含量4.3、15及0.4个百分点,延长胶稠度11mm;II优602采用优化型肥料配置,提高蛋白质0.5个百分点,分别降低垩白度、垩白粒率1.9、5个百分点,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长沙生态条件下籼爪交杂交稻在整精米率、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率、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方面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精米长宽比、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方面表现为正向对照优势。三亚生态条件下籼爪交杂交稻在糙米率、总精米率、情米长宽比和胶稠度方面表现出正向对照优势,三亚籼爪交杂交稻的糙米率、总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宽比和胶稠度对照优势极显著高于长沙相应性状的对照优势;三亚的垩白粒率对照优势显著高于长沙的垩白粒率对照优势;三亚的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照优势显著低于长沙相应性状的对照优势。  相似文献   

9.
钾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粳稻品种空育131为试材,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其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寒地水稻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数、穗粒数、稻谷产量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胚乳直链淀粉含量,而对结实率、千粒重、糙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的影响较小;施钾使胚乳中总氮和蛋白氮含量增加,并提高蛋白氮比例,改善营养品质;施钾降低了糊化开始温度、冷胶黏度、回复值和消减值,提高了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各特征值以回复值受影响最大。钾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指标及淀粉黏滞性谱特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施用量增加变化较明显,达到一定用量后继续增施钾肥效应减弱;试验条件下,以90.0kghm-2K2O的施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多数早籼品种(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粒形、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达到了农业部(NY122-86)二级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但完整米率的达标率偏低,胚乳的垩白程度偏大,垩白粒率偏高,直链淀粉含量偏高,米粒的蒸煮延长性差。今后,早籼稻的品质育种应把提高完整米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提高胚乳的透明度作为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ue)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品种,在吉安和石城进行混合间栽防治稻瘟病研究。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试验均表明,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明显控制效果,特别是感病优质糯稻品种混合问栽后,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下降,其防治效果达82.14%~95.91%。混合间栽对杂交稻稻瘟病也有一定控制效果,防治效果为40.82%~70.87%。与净栽相比,水稻产量增幅在6.03%~11.81%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根本上禁止稻草焚烧,促进稻草还田,本研究依托自主研发的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装置,通过大田试验与野外模拟试验,以目前水稻收获的常规模式稻草不粉碎条带还田(T1)及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为对照,设置稻草粉碎条带还田模式(T3)及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还田模式(T4),研究不同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稻草焚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抛撒均匀度及还田密度随着粉碎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厚度则呈显著减少趋势。T4的稻草平均长度为5.3 cm,分别仅为T1、T2的13.6%、36.8%;稻草抛撒均匀度为87.4%,较T1、T2分别增加49.7个和42.0个百分点;稻草还田厚度为2.7 cm,仅为T1、T2的22.1%、27.8%;稻草还田密度为17.6 kg·m~(-3),较T1、T2分别增加88.3%、17.3%。在稻草条带还田(T1、T2、T3)模式下,粉碎程度越高,含水率下降越慢,燃烧时间越长,燃烧率越低,燃烧速率越慢,灰分越高,燃烧越不充分。T4通过稻草均匀抛撒虽可加速稻草含水率的下降,但燃烧时间、燃烧率及灰分仅分别为0.3min、6.0%、1.7%,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几乎未燃烧。表明稻草粉碎均匀抛撒还田条件下无法燃烧,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秸秆禁烧。  相似文献   

13.
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研究稻草、紫云英对稻作土壤和非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草、紫云英显著降低培养 30d和培养 90d后非稻作土壤中交换态Cd含量。强烈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硫化镉沉淀是稳定非稻作土壤交换态Cd含量的重要机制。稻草和紫云英对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转化的影响不同 ,培养 30d后稻草和紫云英提高稻作土壤中氧化锰结合态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含量 ,降低交换态Cd含量 ,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 ,氧化锰结合态Cd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被释放出来并向交换态Cd转化 ,使交换态Cd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张掖市的熟地采用了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氮、磷二因子对熟地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因子间的配合关系。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了二元二次回归产量模型,与实际资料拟合较好,达到了极显著水准。并通过对产量模型的分析,明确了在当前条件下以高产为目标时,各因子的适宜用量,明确了二因子在增产中的作用是磷肥大于氮肥。  相似文献   

15.
基于RAPD标记的福建省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福建省稻曲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组成,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分析了来自福建省不同水稻种植区的102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扩增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稻曲病菌多态性扩增,共扩增出157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2.17%,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0.67.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福建省稻曲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福建闽西地区分离的菌株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76.43,H=0.2212,I=0.3383),晚稻分离的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PPB=91.08,H=0.2402,I=0.3655)高于早稻群体(PPB=63.06,H=0.1892,I=0.2870).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0.349水平上,供试的所有菌株可被划分成7个遗传聚类组(R1~R7),聚类组R1为优势聚类组,包含有80个菌株,其内又存有一些亚组.这些菌株的聚类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水稻品种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在遗传距离0.330水平上,来自宁化的10个菌株可被明显划分成早稻群体和晚稻群体.初步分析认为菌株的地理来源、水稻品种及其生长季节是影响福建省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稻曲病菌的遗传变异以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品种稻米脂肪酸与食味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进行了不同水稻品种及土壤水势为-30~-35 kPa和-60~-65 kPa的控水处理对糙米优势、中位、劣势粒成分及食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垦鉴稻5号"、"富士光"、"东农V10"的籽粒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和"空育131";"空育131"食味值极显著高于"东农V10"、"垦鉴稻5号"、"垦稻8号","富士光"、"东农V10"、"垦鉴稻5号"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富士光"显著高于"东农V10"和"垦鉴稻5号".食味值与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002年r为-0.577**、-0.910**,2003年r为-0.845**、-0.980**)、蛋白质与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02年,r为0.582**,2003年,r为0.866**):各品种籽粒成分的变异系数均表现脂肪酸>蛋白质>直链淀粉.抽穗前控水除"绥梗3号"分蘖期控水处理外,两品种("上育397"和"绥粳3号")各粒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同一生育时期两品种的脂肪酸含量多以控水强度大的处理高,但差异多不显著;长穗期控水对两品种各粒位籽粒的食味影响最大,均极显著低于CK;两品种各粒位籽粒成分的变异均以脂肪酸最大,但对食味的通径系数均以蛋白质最大.建议今后在稻米的食味及营养评价中列入脂肪酸指标.  相似文献   

17.
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晚稻稻田的甲烷排放呈现前高后低特点 ,稻田甲烷的日排放速率与日均气温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稻草翻施使稻田甲烷排放量上升 5 1 .1 1 % ,而采用稻草表施的方法甲烷排放量仅增加 33.98%。水稻分蘖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重要时期 ,其甲烷排放量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 65 .6% ,施用稻草进一步加大水稻分蘖期的甲烷排放比例。与稻草翻施相比 ,稻草表施的甲烷减排突出表现在水稻分蘖期及一天中 1 2∶0 0~ 1 6∶0 0的甲烷排放高峰时段。土壤 5cm处温度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与稻田甲烷排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稻草表施可明显降低稻田耕层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品种宁粳43号为材料,在宁夏灌区就施用氮肥和添加生物炭进行田间裂区试验,设计不施氮(N0,0kg·hm-2)、优化施氮(N1,240kg·hm-2)和常规施氮(N2,300kg·hm-2)3个氮肥水平以及4个生物炭水平(C0,0kg·hm-2;C1,4500kg·hm-2;C2,9000kg·hm-2;C3,13500kg·hm-2),共12个处理。在水稻收获期利用土钻取样,测定土壤基本性质;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随机取植株样,分别对水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和根冠比、植株地上生物量等水稻生长指标进行测定;成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测定,以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氮肥无法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而生物炭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2)施用氮肥和添加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且优化施氮水平与常规施氮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优化施氮与常规施氮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而生物炭添加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其中优化施氮处理中,9000kg·hm-2的生物炭添加水平增加了15.5%的理论产量。因此,生物炭的添加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水稻生长,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可配合施用生物炭对宁夏稻田进行氮肥减量。  相似文献   

19.
气象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从稻米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论述了气象生态因子对其影响的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有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结构式访谈并结合问卷调查,收集了云南省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农户2016年种植杂交水稻和传统水稻的相关资料,从生产资料投入、经济产出、生态影响以及稻作文化4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宜香725’和传统水稻品种‘黑尔糯稻’的综合效益,以期为稻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显示,从生产资料的投入来看,当地种植1季杂交水稻和传统水稻的成本总投入分别为7 960$·hm~(-2)和4 464.90$·hm~(-2),杂交水稻总的投入成本是传统水稻的1.78倍;从经济效益来看,传统水稻的总产值为52 087.80$·hm~(-2),杂交水稻的总产值为40 548.90$·hm~(-2),传统水稻的总产值是杂交水稻的1.28倍;在利润方面,传统水稻的净利润和利润率分别为47 622.90$·hm~(-2)和91.42%,杂交水稻的净利润和利润率分别为32 588.55$·hm~(-2)和80.36%,种植传统水稻所获的净利润是杂交水稻的1.46倍,利润率比杂交水稻高11.06%;从生态影响来看,当地种植杂交水稻使用农药和化肥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风险要高于传统水稻,且传统水稻稻田的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杂交水稻稻田;从稻作文化来看,传统水稻品种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杂交水稻品种不具有这方面的相关性。综合来看,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宜香725’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水稻品种‘黑尔糯稻’,而传统水稻‘黑尔糯稻’的综合效益显著高于杂交水稻‘宜香7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