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 PBC 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25例;施行 PBC 时在 X 线监视下应用 Hartel 前入路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 Fog-arty 球囊进入 Meckel 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d,平均5.2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67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3%;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60例(83.4%),张口咀嚼略乏力40例(55.6%),口角疱疹34例(47.2%),复视2例(2.8%),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结论 PBC 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尤其对于高危或三叉神经第Ⅰ支疼痛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总结评估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38例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其中30例患者的疼痛立即完全缓解,8例患者的疼痛部分缓解。2例患者疼痛无缓解。2例患者复发,回顾考虑1例术中球囊形状不理想,未完全在Meckel腔中,1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较短,复发后继续口服卡马西平。8例疼痛部分缓解患者经分析也考虑与其压迫时间短有关。术后35例患者有面部麻木,感觉减退,均能逐渐好转,且患者能耐受。所有患者在术后两天内出院。结论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可适用于年老体弱者、术后复发、畏惧开颅手术的患者。【关键字】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笔者单位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的70岁及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97例,通过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并分析总结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随访12个月、24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0.9%、85.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176例(89.3%)、患侧咀嚼肌乏力92例(46.7%)、口唇疱疹79例(40.1%)、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心脏反射13例(6.6%),无角膜炎、角膜溃疡、听觉、嗅觉受损、颅内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基础情况一般的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廖声潮  莫凯  姚鑫  郭贤放  邓宇翔 《微创医学》2023,(2):205-207+224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BC治疗的58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58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中Ⅰ级50例、Ⅱ级4例、Ⅲ级4例,术后即刻有效者54例,整体有效率为93.1%。1例术后疼痛评分Ⅲ级的患者,随访3个月,疼痛评分降为Ⅱ级。术后疼痛评分Ⅲ级的另2例患者,随访10个月,目前口服卡马西平(1片/次,3次/d)控制症状。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5.2%。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复视及患侧眼球内斜3例,面部穿刺点周围肿胀2例,口唇疱疹1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55例、咀嚼肌乏力5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BC是一种微创、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在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2月台山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8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术后疗效、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与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虽无明显差异,但可降低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8年3月采用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的2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记录,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定期随访,探讨球囊形状、球囊容积、压迫持续时间等参数与患者疗效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12~40月,平均22.5月。本组术后疼痛即刻消失率92.5%,5%偶尔疼痛,无需服用药物,整体治愈率为97.5%,至随访结束总体有效率为88.5%。术后手术同侧咀嚼肌乏力124例(62%),21例(10.5%)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2例(1%)复视(外展神经麻痹),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探讨的参数中,球囊形状呈梨形(P<0.001)是影响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及维持患者术后无痛病程的独立预后因素。缩短了球囊的压迫时间后,术后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35)。结论 球囊形状是影响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决定性参数,在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时,应尽量调整球囊位置直至乳头凸向后颅窝的“梨形”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PMC)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5例,其中男26例,女39例,年龄46~84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术后1 d,1周、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球囊压迫(PMC)与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复发率、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76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C组(38例)、MVD组(38例),通过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评估、术后有效率、复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治疗情况来评估两种方案。结果:MVD组术后总有效率与PMC组术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PMC显著高于MVD组(P<0.05),MVD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MC组(P<0.05)。结论 :MVD、PMC均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VD是根治性手术,其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PMC术式,但术中创伤较大;PMC属微创,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自身意愿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4例采用二次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即刻缓58例(90.6%),偶有疼痛但不需服药者3例(4.7%),疼痛未消失但服药可控制者2例(3.1%),较术前有所缓解但服药不能控制者1例(1.6%),整体有效率为95.3%。随访至今(2~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6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2年复发率12.5%。术后患侧面部麻木60例(93.8%),咀嚼肌乏力36例(56.3%),口角疱疹29例(45.3%),无角膜溃疡、蛛网膜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二次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具有风险小、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其较理想手术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1.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89例,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723例(91.6%),疼痛缓解48例(6.1%),无效18例(2.3%).提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和12个月(T5)记录巴罗神经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  相似文献   

14.
Mullan和Lichtor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报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balloon compression,BC)可治疗三叉神经痛。其疗效可与其他经皮技术,如射频热凝和甘油注射,甚至可与微血管减压术相比拟,并且由于其操作较安全、快速,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组,每组40例。RFT组患者给予CT或C臂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PMC组患者给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前、术后第3天及1、3个月,应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等并发症及三叉神经痛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3天,PMC组患者血...  相似文献   

16.
孙承龙  朱强  杜权  俞文华 《浙江医学》2022,44(3):246-249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标准梨形球囊与非梨形球囊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70例,根据术中影像模式变化分为标准梨形与非梨形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  相似文献   

17.
18.
张彦芳  薛朝霞  胡珊  李晓洁  谢浩文 《安徽医学》2022,43(10):1192-1196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RF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PTN患者10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热凝组(RFT组,n=48)和球囊压迫组(PBC组,n=56)。通过电子病历、电话随访获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1、3、6、12月有效率,术后单发面颊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角膜不适、口唇疱疹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小于12个月与大于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147,P<0.001)。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和6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月PBC组有效率高于R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6.005,P=0.014)。RFT 组术后单发面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口唇疱疹及角膜不适发生率均低于PBC组(χ2=5.992、13.691、4.321、5.286,P<0.05)。随访小于12个月,PBC组术后复发率(14.29%)低于RFT组(31.25%)(P<0.05);随访大于1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T和PBC均能有效治疗PTN患者,PBC远期疗效优于RFT;RFT 术后不良反应少,但短期复发率高于PB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方法调查并收集我院神经外科行MVD与PMC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情况,从术前评估、术后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MVD组17例患者中,4例出现口角单纯疱疹,2例出现暂时性感觉减退,1例出现暂时性耳聋耳鸣。PMC组中全部出现暂时性感觉减退,10例出现咀嚼肌无力,1例面部麻木"蚁走感"。结论对于年轻、身体状态佳、术前辅助检查有明确血管压迫的患者,主张首选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对于高龄、一般状态差、不耐受或拒绝接受开颅手术者,主张选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安全有效且微创,短期之内可以重复实施,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通过微创穿刺阻断痛觉传导,已成为治疗PTN的有效术式。然而,PBC术后面部疼痛复发仍是困扰PTN患者的一大问题。术中球囊的形状、压力及压迫时间等因素可影响PBC术后患者的预后。卵圆孔大小对Meckel’s腔内的球囊压力有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卵圆孔大小与PBC术后疼痛复发之间的联系,探讨其对PBC术后疼痛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行PBC治疗的6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的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评分,根据术后第12个月时的BNI疼痛评分分级将患者分为治愈组(BNI疼痛评分分级I~Ⅱ级)和复发组(BNI疼痛评分分级Ⅲ~Ⅴ级),测量2组患者患侧及健侧的卵圆孔长径、横径、面积数据。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