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及现状,探讨亚健康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亚健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传统中医功能声称的保健食品功能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重庆维普(CQVIP)、PubMed及EMBASE数据库,纳入所有评价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 version 4.0.4软件进行单率Meta分析、OR值(odds ratio)及其95% CI (confidence interval)表达效应值。结果 共纳入31项研究,研究总样本量为55 059例,其中亚健康人群43 707例,一般人群11 352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亚健康人群占比前四的体质,比例分别为21.4%(95% CI:16.2-27.2%)、21.2%(95% CI:18.0-24.4%)、16.2%(95% CI:13.7-18.7%)、13.5%(95% CI:11.2-16.2%)。对亚健康人群及一般人群进行比较,发现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发生亚健康风险的OR值分别为4.97(95% CI:3.03-8.15)、3.99(95% CI:2.17-7.31)、2.30(95% CI:1.52-3.48)、0.15(95% CI:0.1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偏颇体质是发生亚健康的风险因素,而平和质是发生亚健康的保护因素。从性别来看,亚健康男性和女性的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比例相当,而女性的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整体偏低,漏斗图分析显示存在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是亚健康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也是发生亚健康的风险因素。建议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3大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关联性,为亚健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文献库,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高血压病人4 401例,对照组7 934例,全部为横断面研究。痰湿质(OR = 2.24,95%CI:1.77 - 2.83,P < 0.001)、阴虚质(OR = 1.28,95%CI:1.13 - 1.45,P < 0.001)、气虚质(OR = 1.21,95%CI:1.06 - 1.37,P = 0.005)、血瘀质(OR = 1.24,95%CI:1.06 - 1.46,P = 0.007)是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而平和质是对照组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OR = 0.56,95%CI:0.51 - 0.61,P < 0.001);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在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是否明确纳入既往诊断的高血压和研究质量是异质性主要来源;目测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性偏倚。结论 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是高血压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佳,且存在设计缺陷,无法说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生的因果关系,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背部刮痧对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体质转化的影响,以期为刮痧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9—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在校本科生24例,脱落2例。对22例大学生进行6次背部刮痧,观察刮痧前和每次刮痧后体质评分的改变,以及每次刮痧后痧象的变化情况。结果:刮痧后,22例患者平和质10例,基本平和质8例,有1种偏颇体质2例,有3种偏颇体质1例,有4种偏颇体质1例。刮痧后与刮痧前比较,平和质评分有所升高,偏颇体质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部刮痧可以改变偏颇体质,促进偏颇体质向平和质转化,改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为调护中医体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01例样本来源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9种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基于中医体质量表得分,骨质疏松症为自我报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使用于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以平和质为参照,5种偏颇体质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气虚质(OR:2.3,95%CI:1.5~3.4)、阳虚质(OR:2.1,95%CI:1.3~3.3)、阴虚质(OR:2.1,95%CI:1.2~3.5)、湿热质(OR:2.5,95%CI:1.3~4.5)和血瘀质(OR:2.8,95%CI:1.7~4.5)。[结论]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应积极调整偏颇体质,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护理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及亚健康状况,分析深圳地区护理人员的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非体力劳动者亚健康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ZYYXH/T 157-2009)对接受调查的护理人员进行亚健康状态评价及中医体质判定,并同时对受调查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结果:共获得合格有效调查问卷154份,中医体质判定属阳虚质者32例,湿热质23例,基本平和质18例,气郁质14例,气虚质13例,平和质12例,阴虚质12例,痰湿质11例,血瘀质11例,特禀质8例;本组154例接受调查的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比例为86.36%,疾病所占比例为8.44%,健康比例为5.19%.结论:①深圳市护理人员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及湿热质发生率最高,各偏颇体质合计发生率80.52%;②该组资料显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于相关文献报告的全国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平均水平;③健康状况的分布与中医体质分布有明显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湿热体质现患率居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并且与痤疮、湿疹、便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热体质的危险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防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结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等文献,探讨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运动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是影响湿热体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体质的判定来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调理湿热体质的偏颇状态,有利于亚健康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判定标准及广东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对广东省6个地区的问卷调查,根据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出亚健康状态的低危人群,以其低危人群的问卷得分为基础,根据问卷得分的分布情况确定亚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并对广东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亚健康划线分数分别为68、67、67分。不良生活方式是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亚健康者发生率达46.82%。健康人群中平和体质占大多数,亚健康人群中偏颇体质占大多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健康人群较易具偏颇中医体质倾向。结论:改善健康人群的偏颇体质状态,有利于预防亚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 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 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RHBS, 60例)3组患者,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1) 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20.0%、12.5%)显著高于RHBS组(6.7%、1.7%),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RHBS组(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500,95%CI:1.16-10.60; OR=8.400,95%CI:1.09-65.42; OR=0.161,95%CI:0.076-0.34; 均P<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24.2%)显著高于ASC组(6.7%, P<0.05,OR=4.462,95%CI: 1.49-13.36),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ASC组(45.0%, P<0.01,OR=0.285,95%CI:0.13-0.62);(3)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RHBS组(5.8%,P<0.01,OR=10.04,95%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9.6%)显著低于RHBS组(36.7%,P<0.01, OR=0.183, 95%CI:0.10-0.32);(4)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ASC组(7.5%,P<0.01,OR=7.667, 95%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20%)显著低于ASC组(9.6%,P<0.01,OR=0.424, 95%CI:0.23-0.79)。结论 中医体质因素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HBV感染的临床结局,但其间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调查297例ICVD患者的中医体质,并进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有无狭窄与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 (1)297例患者中痰湿质91例(30.64%),其次为气虚质48例(16.16%),血瘀质48例(16.16%),阴虚质35例(11.78%),湿热质31例(10.44%),平和质26例(8.75%),阳虚质15例(5.05%),气郁质3例(1.01%)。(2)297例患者中238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病变,无狭窄病例5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OR=0.197,95%CI 0.081-0.482,P=0.000),阳虚质(OR=0.179,95%CI 0.058-0.551,P=0.003)是脑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痰湿质(OR=2.789,95%CI 1.193-6.521,P=0.018),血瘀质(OR=6.048,95%CI1.372-26.666,P=0.017)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3)按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闭塞两组,结果显示,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血瘀质在脑动脉狭窄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与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痰湿质、血瘀质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的相关性,通过体质辨识优化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前期患者。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计算并判定体质,收集基本情况、生化指标,运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痰湿质、湿热质与平和质胆固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气郁质与平和质甘油三酯升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郁质与平和质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应早期调理体质偏颇,加强对痰湿、湿热、气郁质的人群血脂早期管理,有助于减少患病人群和减缓糖尿病前期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护士亚健康状况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和《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东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全院各临床科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婚姻、民族、籍贯、科室;习惯与嗜好: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个人嗜好:既往史、过敏史、最近1周身体状况。问卷当场发放并及时回收。[结果]健康人群中平和体质占57.10%:偏颇体质占42.90%。亚健康人群中平和体质占13.80%;偏颇体质占86.20%。疾病患者中,平和体质占26.50%;偏颇体质占73.50%。[结论]健康护理人员多为平和体质.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以血瘀、气郁、阴虚体质为多。健康人群转为亚健康,中医体质随之变化.在进行体质状态调理时.需将偏颇体质逐渐转化为平和体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泸州地区高校教师的健康状态及中医体质,分析并作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中医四诊仪,亚健康调查量表,健康体检等方法调查泸州地区高校教师。结果:773例中,亚健康状态221例(28.59%)。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及气郁质人群亚健康状态构成比明显高于非此类体质者(P0.05);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排除体质之间混杂因素影响后,气虚质、湿热质与气郁质是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危险体质,气郁质人群较非气郁质人群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增加了89.36%,OR的95%CI为1.025~2.897。结论:高校教师人群中亚健康状态人数分布存在差异;气郁质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协和学院等部分在校大学生1 500例,采用横断面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法进行亚健康和中医体质状况流行病学调查,选取合格问卷1 482份,剔除疾病状态病例26例,最后获得调研问卷1 456份。结果:健康状态者548例,占37.64%;亚健康状态者908例,占62.36%。中医体质为平和质者992例,占68.13%;偏颇质者464例,占31.87%。健康人群中平和体质较多,亚健康人群偏颇体质较多;亚健康人群中,比例较大的是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和痰湿质;在偏颇体质分布中,女生分布多于男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小专业和理科类学生多于护理类,来自北方地区的大学生高于山东及南方地区大学生,低收入家庭多于中、高收入家庭,本科院校发生率高于高职院校。结论:亚健康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从中医体质角度来调理亚健康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通过中医体质调理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应用SCL-90量表与《中医体质量表》对南京市某综合性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应用SPSS17. 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 6%的大学生处于心理健康状态,其中44. 1%为平和质,55. 9%为偏颇体质; 62. 4%的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7. 1%为平和质,92. 9%为偏颇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复合质大学生躯体化、强迫、抑郁、睡眠障碍和饮食不良症状显著高于平和质;气郁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高于平和质;气虚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睡眠障碍和饮食不良症状高于平和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平和质与心理亚健康负相关,气虚质、气郁质、复合质与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正相关,0R值分别为1. 373、1. 352和1. 170。结论:偏颇体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可通过改善偏颇体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以1∶1病例对照设计,选取64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UC的相关性。结果:2组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体质间的中医体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UC组平和质患者评分较对照组低,其它体质患者评分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平和质相比,偏颇体质者UC患病率明显增加(P 0.05)。其中尤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与UC的患病率密切相关,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偏颇体质普遍能够增加UC发病率,其中尤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与UC发病率密切相关,是引发UC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偏颇体质,有望降低UC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糖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体质类型的高血糖患者与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TDS)检测数据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门诊部、南京市社区以及南京市六合地区某些村镇的高血糖人群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研究该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利用TDS 经络检测仪对该人群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规范研究,探讨其各条经络电能量值与高血糖人群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240 例高血糖人群中平和质18.75%,阳虚质17.92%,阴虚质17.50%,气虚质11.25%,气郁质11.25%,痰湿质10.42%,湿热质10.00%,瘀血质2.50%,特禀质0.42%;偏颇体质的个别经络数据与平和体质的相比较都有明显差异(P<0.05),特别是偏颇体质的肝经数值与平和体质的肝经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高血糖人群体质以阳虚质和阴虚质最为多见,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其次。偏颇体质的TDS 肝经数值与平和体质的肝经数值均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医角度分析认为偏颇体质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其他研究考虑认为偏颇体质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各代谢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146例M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比及其与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MS平和质比例最高,偏颇体质中常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男性MS平和质比例高于女性,男性MS偏颇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女性MS偏颇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为主。青年MS偏颇体质以湿热质为主,其次分别是痰湿质和气虚质。中年MS偏颇体质以痰湿质为主,其次分别是气虚质和血瘀质。老年MS偏颇体质以血瘀质为主,其次分别是痰湿质和气虚质;②痰湿质与TG水平相关(P=0.025,OR=0.273,95%CI:0.087~0.851);湿热质与TG水平相关(P=0.045,OR=0.231,95%CI:0.045~0.23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是MS主要中医体质类型,TG为MS患者形成痰湿质和湿热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湿证的内在联系,为运用“祛湿法”和“三辨诊疗模式”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47例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的湿证证候积分及中医体质量表原始分数据,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标准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探讨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湿证的相关性。【结果】(1)147例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中,平和质患者21例(占14.3%),偏颇体质患者126例(占85.7%),平和质与偏颇体质患者的湿证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47 例)、气虚质(22 例)、湿热质(21例)、平和质(21例)。偏颇体质患者以兼夹体质多见,主要兼夹体质类型为痰湿质兼湿热质(10例)、气虚质兼痰湿质(6 例)。(2)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体质量表原始分与湿证证候积分的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 0.244、0.234、-0.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热质体质量表原始分与湿证证候积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湿证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平和质,其中痰湿质、气虚质为代谢综合征湿证的危险因素,平和质为代谢综合征湿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意义。方法:5962例参加中山市西区60岁及以上免费体检的老年人,调查5962例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5962例研究对象经中医体质辨识,共分为9种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和8个偏颇体质。中医体质辨识为偏颇体质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比例明显高于非偏颇体质的研究对象(P0.05),其中以中医体质辨识为气郁质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比例最高。结论:中医体质辨识不仅能够对被辨识者的机体亚健康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还可为亚健康状态人群保健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1病例对照设计,选取68例NAFLD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NAFLD患病率的相关性。【结果】(1)2组不同体质类型的中医体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其中以平和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差异更为明显。(2)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平和质比较,偏颇体质者 NAFLD 患病率明显增加(P<0.05 或 P<0.01),其中尤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与NAFLD的患病率密切相关。【结论】 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与NAFLD发病的相关性最大,是引发NAFLD的诱因。因此,改善个体偏颇体质,减少NAFLD患病的诱发因素,有望成为预防NAFLD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