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在全国排名第46位。近年来,汾河流域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渔业产业分散、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等问题突出,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从技术层面结合现代渔业产业要求,重点探讨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养殖模式、稻田养殖蟹虾模式、湿地模式、莲鱼混养模式、生物浮床鱼菜共养模式、垂钓模式及休闲渔业模式等多种适合在汾河流域开展的生态渔业发展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倡导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传统资源掠夺和环境耗竭型的产品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行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业是经济系统的基础。其系统的功能强弱、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市通过实施禁牧舍饲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农牧业"三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以禁休轮牧及草畜平衡、生态移民、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创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局面,为黄河流域加快推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了典型经验,树立了榜样。建议以国家功能区划总体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加强流域监督和监测评价,尽快探索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4.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滨带是水陆交错带的一部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使湖泊湿地功能下降,生态资源严重不足。生态农业模式能建立多层次、循环、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资源节约、生态修复,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途径。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属长江中下游水陆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脆弱,建立以保护生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理论、原则、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作为研究区,针对城郊经济区、湖滨湿地区、农产品主产区、棉花生产区、葡萄生产基地、农户庭院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对农产品的需求,设计了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型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并辅以循环图,介绍了每种模式的组分和循环过程。确定可重点挖掘的模式有现代草食畜牧业模式、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在模式配置中,按生态功能敏感性区分,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5.
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针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环境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玉米、小麦两大主栽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等技术的组装配套,研究总结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型模式"玉米-牛-沼-肥"、大田设施配套型模式"小麦-菇-肥-果(葡萄)"、小型养殖场型模式"牛-沼/蚯蚓-肥/饲料",并对模式的原理、特点、技术集成要点及效益进行阐述分析。对该3种模式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示范验证,农田节水30%,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60%,牛羊良种化率提高30%,奶牛母犊牛生产率达88%,减少化肥施用量20%,减少生活能源支出55%,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75%,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6%。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战略,实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工程和禁限养区拆除治理等工程,通过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分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治理对象规模小数量多、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并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背景下看我国循环经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废弃物没有合理利用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选择。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中技术上不缺乏手段。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形成产业体系,能充分体现出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及社会效益,将对我国"三农"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对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是我国未来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黄土残塬区不同农户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养殖业与种植业是庭院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庭院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种养并重型庭院经济系统是较好的一种模式,其生态经济评价得分值高于养殖为主型与种植为主型.  相似文献   

9.
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蓄水后,水流减缓,自净力减弱,主要支流绿藻虐生;库区新生消落区出露成陆时正直多雨炎热潮湿的夏季,基本丧失拦截、消纳和过滤农业面源污染的功能,加重了长江污染。该文在研究库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将库区水域、消落区和生态屏障区作为整体,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库岸柑橘、消落区湿地牧场、水域天然渔场3条环库绿色经济带,集成4链交叉的多链循环经济组网模式,创立5层阻隔拦截和吸收消纳面源污染的工艺技术,围绕库区各主要农业产业发展,把前端废弃物作为内生要素进入后端生产活动中,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形势下,凝练出多业共生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345"推进方法。创建的巫山大昌湖特色循环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实现了三峡库区柑橘、生猪、草食牲畜、长江鱼4大特色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生态链,推动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了库区特色农业发展、农移民增收和国家战略水资源库保护需求,可为大型水库区生态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洛阳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直被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遥感应用动态监测的重点研究区。本文通过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优选出能促进该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盐池县四墩子村农牧业生产系统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调控措施的应用,形成了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的草地生产格局,使该地区具备了与生态不稳定性相抗衡的能力。这一实践对这一地区的国土整治,区域综合治理及农牧业生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针对亚热带丘陵区的生态特征,构建了"种植-肉牛-有机肥-种植"农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包括种植系统、养殖系统、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和产品营销服务系统。为了探明"种植-肉牛-有机肥-种植"模式各子系统氮磷投入产出流向特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理论构建了该模式氮磷投入产出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化研究。以亚热带丘陵区长沙县金井镇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对模式氮磷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进行实证研究,进行种植系统、养殖系统、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产品营销服务系统的氮磷投入产出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农业模式氮磷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可以反映各子系统氮磷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产品的投入产出流动状况,建立循环农业系统中氮磷在各类主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亚热带丘陵区农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氮磷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并且可为农牧生态系统氮磷循环元素平衡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种养循环农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中国各地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类型及资源禀赋等形成了不同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然而,针对北方平原地区(包括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尚缺乏系统研究,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典型模式亟待总结.该文以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形式,对北方平原地区121个种养大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调研分析,梳理总结出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基于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尾菜等)资源化利用,形成以沼气工程、好氧堆肥和秸秆资源化为纽带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同时,深入分析现有种养模式存在问题,仍需优化种养业格局实现种养平衡,构建评价体系,因地制宜选择种养模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以指导北方平原地区乃至全国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典型区——北京房山区为研究案例,从循环农业理论出发,以房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房山区若干循环农业案例为载体,分析了循环农业的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机理。总结出了以食用菌产业为基础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多级转化利用循环农业模式,集优质豆类生产、加工及高端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园区模式,畜禽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清洁生产的畜禽养加洁循环农业模式,集果品种植、加工、果文化旅游及果品废弃物资源利用为一体的种加游环循环农业模式,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清洁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循环农业模式等,并提出了房山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魏晓明  林聪  王伟  赵铭  张旭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228-230
以周口村为例,对周口村生态畜牧业系统进行能流分析,评估了引入沼气工程对村生态畜牧业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引入沼气工程,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开展了"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对策研究,目的是摸清菇房蔬菜温室连体温室大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情况,定量比较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大棚种植模式生产效益,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了解菇房温室连体大棚的设计结构及栽培措施,分析产业链条结构及模式基本特征;通过跟踪监测与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种植模式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基于连体温室大棚的"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比普通温室大棚经济效益高;以单一种植茄子、青椒、西红柿和丝瓜4种蔬菜的生产模式效益做比较,连体温室大棚的年均净收益分别是传统大棚净收益的6.3倍、3.5倍、2.3倍和1.1倍,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基于连体温室设计的种植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藏拉萨河谷农业开发潜在生存空间及其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份,多年来,全国人民尤其是藏族人民大力开发了西藏的自然资源,振兴了西藏的经济。本文主要就西藏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论证,阐述了西藏河谷农业开发的可行性,从而说明西藏并不是一片荒漠,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农业生存空间。开发河谷生态农业,就是充分挖掘高原农业资源,建设农牧业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也是西藏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20.
针对洋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及考核断面水质难以达标等问题,为了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特点,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水质约束,构建了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保障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前提下,通过优化各月份不同作物和牲畜的配水量,以及作物种植面积和牲畜养殖数量,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提高水质和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提出补水减排联合控制水质达标方法,并基于农牧业需水特性配水,可避免非均衡给水情形的发生。同时,能有效降维,提升模型求解效率。以2014年为例,采用该模型优化计算,通过增加高效益的蔬菜、薯类种植面积和大牲畜的养殖数量,减少排污大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小牲畜养殖数量,可实现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且农业配水量减少3.38%,经济效益增长11.96%,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再模拟分析2020年丰平枯3种典型水文年的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随着可供水量的增大,农业配水、河道补水量会相应增加,大部分需水用户和子区的配水量也会随之增加。子区中的怀来县和宣化区的配水量增量较大,需水用户中谷物和水果的配水量增量较大,牲畜配水量增量小于农作物。需水用户的配水量增长率与其面积相关,子区间的配水量增长率与其区内作物类型和种植面积相关,以及水量分配是可供水量、污染排放量、经济效益综合权衡结果。该配置模型对于保障洋河流域的水质安全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对考虑水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