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耳山北坡拆离断层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银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熊耳山北坡发育一套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内众多的金银矿床与变质核杂岩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早期拆离断层带内Au,Ag等成矿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拆离断层对区内的缓倾层间破碎带型、陡倾构造蚀变岩型和爆破角砾岩型金银矿化具有不同形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遥感微差信息处理技术,水系沉积物X荧光测量和地表基岩伽玛能谱测量方法研究了山西堡子湾金矿的成矿流体场,发现主要的矿化蚀变带NW同展布,与含矿的NEE向角砾岩带斜交,表明成矿后受到一一程度的改造。矿区内存在着两类矿体,即陡倾斜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和缓倾斜的蚀变岩型金矿, 已知矿体和蚀变嫒倾斜的蚀变岩型矿区南部的环形构造控制,该环形构造可能与隐伏岩体顶部拆离断层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3.
嵩县油篓沟金矿区位于祁雨沟金矿田之中,已发现含金破碎带20多条,呈NNE或NW向分布,具有大致平行、等距排列的特征,断面走向及倾向多呈舒缓波状,金矿化类型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均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呈脉状。矿床是中生代晚期地壳处于拉伸背景下,伴随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及酸性岩浆活动的演化而发生的成矿溶体循环沉淀而形成的。成因属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洛宁县三官庙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全树 《西北地质》2011,44(2):110-116
三官庙金矿位于太华群与熊耳群接触带附近的似斑状花岗岩体南侧,矿床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内拆离断裂带和层间滑脱断裂蚀变带发育,含金蚀变破碎带中的构造岩石为含矿主岩。矿体形态以较稳定的似层状为主,金矿物为银金矿等;金的载体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方铅矿。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等,矿化类型属蚀变岩型金矿。在多期次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Au元素得以沿层间滑脱断裂蚀变带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元岭金矿蚀变破碎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为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为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的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的亲硫铁族元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含矿性提供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尖宝山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尖宝山金矿床受冀东幔枝构造的北缘拆离带和喜峰口-凌源NE向断裂带的控制,矿区形成3个较大规模的金矿化带。研究认为拉马沟组变质岩石基底富矿源岩(层),元古界长城系中的金元素亦参与了成矿。北矿化带形成于韧脆性构造环境,而南矿化带则始于韧脆性环境,终于脆性环境。矿床成因为在拆离带型金矿化上叠加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7.
陈晓聪 《云南地质》2021,(2):226-230
缅甸曼德勒省水莫岩金矿矿体总体呈脉状,扁豆状、透镜状赋存于北北西-南南东向断层构造破碎带中,含矿岩石为石炭系(C)的构造蚀变碎屑岩和脉石英为主,硅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胶东焦家式金矿类型及其成矿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胶东焦家式金矿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类型,是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金矿,可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层间滑动构造带型、蚀变砾岩型和盆缘断裂角砾岩型等亚类。金矿成矿时期为早白垩世,成矿物质来源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常具有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等矿化蚀变,金矿体产出具有尖灭再现、分支复合、侧伏、斜列、叠瓦规律。岩浆热隆、流体活动、伸展拆离是导致胶东大规模金矿形成的三大关键要素;早白垩世壳幔同熔岩浆活动分凝和激活的围岩流体是金矿迁移、富集的载体;岩浆上隆产生的伸展拆离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据此,提出了焦家式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焦家式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阶段,受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控矿构造沿倾向呈现陡缓相间的倾角变化规律,金矿主要沿断裂倾角变化的平缓部位和陡、缓转折部位富集,构成“阶梯式”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9.
广南县老寨湾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重要成矿区带上,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或层间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均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第一段(D1ps1)硅化石英砂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金矿床,断层构造、硅化等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BLD金矿产于西环太平洋岛弧带中段新生代火山岩岛弧环境。金矿化产出在浅火山岩系列的中酸性岩脉内、外接触带之断裂破碎带中,并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控矿断裂为近东西-北东向断层;矿化蚀变为一套碧玉和玉髓状硅化、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等低温系列组合;矿石构造以细脉状、细粒浸染状为主,属低硫型矿石。属与火山岩有关的蚀变破碎带型金矿。调查发现多个矿化带和矿体,展示出良好的成矿远景,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昭平湾岛金矿受断裂破碎带和花岗斑岩接触带的控制,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化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硅化蚀变岩型.金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2.
桂东大瑶山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桂东大瑶山地区的金矿主要产于寒武系具浊流沉积特征的浅变质含碳质碎屑岩中,受地层岩性及断层破碎带控制明显,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仅出露有加里东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的中-酸性小岩株和岩脉,除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破碎带中产有金矿化体或金矿体外,其它各期岩体均未见明显的金矿化.金矿化类型主要为硅化石英脉型和硅化破碎带蚀变岩型.区内的金矿化主要与地层建造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属地下水热液改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石棉宴如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石棉宴如金矿严格受澄江期石英闪长岩中的东西向脆韧性剪切(断层)带控制,破碎蚀变岩是金矿的重要载体,其成矿特征与胶东蚀变岩型金矿相似,是较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
胶东金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胶东是全球三大金矿集区之一,深入研究其成矿模式对于正确认识胶东金矿类型并指导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通过系统总结胶东金矿控矿构造特征与型式、构造与矿体的耦合关系、岩浆活动与金矿化的关系及其他成矿地质因素,在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金矿赋矿规律、成矿机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石英脉型金矿、胶西北金矿和深部金矿成矿模式。综合分析后,提出了胶东金矿热隆-伸展成矿模式,其要义是:早白垩世,由于板块俯冲、回撤,诱发壳幔相互作用,产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引起广泛的流体活动;同时,地壳拉张和岩浆隆升,形成花岗岩穹窿-伸展构造,出现大量铲式断层、拆离断层等。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强度含矿流体活动和交代蚀变作用是胶东金矿大规模集中产出的基础条件,地壳快速隆升引起强烈减压、降温是大量金质从流体中析出、沉淀的重要原因,伸展构造则为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胶东发育全球最大的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金矿。胶东金矿形成于板块拼合后的大陆,是地台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的地洼区,受控于"岩浆核杂岩"构造,而不是"变质核杂岩"构造。胶东"花岗核杂岩"(180~130 Ma)隆起,其外围是Ar—Pt变质岩地层(2 500~1 300 Ma),更远处断陷盆地发育中生代地层(130~90 Ma),总体围绕"岩浆核杂岩"呈穹窿带状分布。岩浆岩与变质岩之间、变质岩和沉积地层之间发育拆离断裂岩带。断裂带倾向背离"岩浆核杂岩"方向且呈铲式分布,显示拆离构造特征。花岗岩区断裂破碎岩带受岩浆期后热液的多次交代蚀变,在蚀变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石英脉-蚀变岩金矿(120~100 Ma)。"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热液成矿"在中国复合大陆可能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16.
坑头金矿位于贵州黔东南金矿带,前人对该金矿带石英脉型金矿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深部可能有蚀变岩型金矿存在,但都未证实。近期经综合研究,在坑头金矿施工钻孔发现坑头金矿的深部存在蚀变岩型矿体,含金量最高达6. 65 g/t。蚀变岩型金矿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为主,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硅化蚀变及断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矿体位于硅化蚀变发育的构造破碎带中。目前,黔东南金矿的开采目标多为300 m以浅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因此该发现对黔东南地区金矿深部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发育在三山岛–仓上断裂内部的三山岛金矿床是胶东西北部蚀变岩型金矿的典型代表。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三山岛金矿在大于2 km的垂深处仍有很好的金矿化,而且三山岛金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矿体均发育在断裂内部的断层泥之下,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对金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作者通过不同尺度的构造分析后发现,在三山岛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发生过明显的转变,由成矿前的右行张扭,转变为成矿初期的NNW-SSE向挤压左行剪切应力场,三山岛主断裂也在成矿期发生左行挤压逆冲活动,主断裂封闭,主断裂内的断层泥逐渐形成,封堵成矿热液于断层泥之下,形成三山岛矿区大规模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18.
新疆野马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国端 《矿产与地质》2004,18(5):432-435
野马泉金矿产于志留系库布苏群浅海一次深海相含火山碎屑的泥砂质沉积建造中,含矿围岩为破碎蚀变的闪长玢岩脉,矿带长约20km,矿体沿走向呈透镜状或脉状,断续分布,矿化受构造及岩体联合控制。主成矿期发生于脉岩形成后的构造破碎及岩石蚀变阶段,矿床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2):95-103
胶东金矿是全球级别的大型金矿床,与世界范围内绿岩带型金矿明显不同,矿床以中生代强烈活化改造绿岩带的壳源深熔花岗岩为成矿岩体,具有地台构造活化的独特成矿特征。前人注重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等构造环境研究,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胶东金矿在陆内构造环境中形成。本文特别注重岩浆侵入作用及其热液交代蚀变成矿的这一特殊过程。研究开展野外观测,依据五条1∶5万长达220km的实测剖面,编制了胶东莱州—招远地区1∶25万构造蚀变岩相成矿图,并由此提出"胶东陆内构造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的成矿模式。此模式认为,在东亚区域反钟向剪切构造体制下,构造应力场首先引起莫霍面的变化和起伏,形成了北东向和斜列展布的地幔隆起和凹陷。这一壳幔结构的变化控制了中生代交代重熔岩浆发育的区带。例如,胶西北莫霍面凹陷区带,发育北北东分布的玲珑杂岩体。花岗岩的成岩构造测量与分析显示,形成了"玲珑花岗杂岩核"及其岩浆穹隆构造。在胶东群等变质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叠加了区域剪切断裂破碎带,断裂破碎带的构造测量表明,它们在岩浆固结期或更晚发育了上盘下滑的正断层活动。就是在这些剪切拆离带,形成了多期次、多方向构造破碎且同步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成矿作用。在胶东西北部宽达1.5km或更宽的断裂破碎同步叠加的热液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巨大的"玲珑-焦家式"石英脉-蚀变岩金矿床。这一"陆内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成矿模式不仅对胶东金矿成矿研究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指导多层次深部外围找矿。  相似文献   

20.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位于新疆那拉提中天山构造带北缘,是近年来发现的首个特大型金铜矿床。矿体受二长花岗岩体内断层破碎带-节理构造系统及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岩脉与大理岩捕掳体接触带的控制。矿区存在2类蚀变:①在二长花岗岩内,从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的蚀变;②二长花岗岩体、闪长质岩脉与大理岩捕掳体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化,蚀变矿物主要为石榴石、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等,具明显分带特征。矽卡岩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为钙矽卡岩。金矿体、金铜矿体在空间上不完全重叠,结合矿石、矽卡岩结构构造特征,认为本区存在2期成矿作用,分别与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脉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早期以金矿化为主,晚期以金铜矿化为主,且矿化局部叠加于早期矿体之上。矿床类型为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