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亚温淬火温度对30CrMnS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亚温淬火后,显微组织为细板条马氏体+弥散铁素体+残留奥氏体;硬度和抗拉强度随亚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冲击韧性先升高后降低,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加,在825℃亚温淬火时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工艺对30CrMnSi钢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万能电子试验机对热处理后的30CrMnSi钢进行常温拉伸试验,分析热处理对其常温拉伸性能的影响;利用洛氏硬度实验机对不同热处理后的30CrMnSi钢进行硬度测试,找出硬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拉伸断口进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淬火 中温回火和常规淬火 高温回火的硬度较高,塑韧性较高,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30CrMnSi钢过热组织超细化工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CrMnSi钢过热组织采用多种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超细化处理,运用定量金相分析技术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评价,并讨论了每种工艺的晶粒细化机制。结果表明:“两次正火+淬火”工艺对该钢的过热组织超细化效果显著;当循环次数为2-3次时,“奥氏体单相循环淬火”工艺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Ni含量的30CrMnSi2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组织由板条状回火马氏体和M/A岛组成;随着Ni含量的增加,M/A岛明显细化,M/A组织由岛状转变为细长条。冲击断口均为韧性断裂,随Ni含量增加,断口的韧性区域面积增大,等轴韧窝加深,韧窝数量增多,冲击吸收能量增加,Ni含量大于1.0%时,冲击吸收能量的增加趋势减弱。1.0%Ni试验钢的强度最大,韧塑性较好,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激光熔凝30CrMnSi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佳睿  姜伟  王兵 《热加工工艺》2007,36(22):79-80,94
用CO2激光器对30CrMnSi钢表面进行激光熔凝处理,对表面改性层的硬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有极高的硬度,最高硬度达812.1HV,约是基体硬度的2倍,从硬化层到基体硬度急剧下降;工艺参数影响硬化层的深度、宽度。  相似文献   

6.
稀土对30CrMnSi耐磨铸钢韧性提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与不加稀土的30CrMnSi耐磨铸钢的组织分析和性能测定,研究了稀土对其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能细化钢的铸态组织,抑制或消除针状和网状铁素体,增加钢中的位错密度及位错马氏体的数量,改善夹杂物的形态及分布,从而提高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常规淬火工艺和亚温淬火工艺对30Cr Mn Si钢硬度和冲击性能的影响,并对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淬火后,30Cr Mn Si钢显微组织是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亚温淬火后,显微组织是细小的板条马氏体+铁素体+残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两种工艺淬火后的硬度均逐渐降低;常规淬火后的冲击性能曲线呈现"W"状,而亚温淬火后的冲击性能则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亚温淬火工艺能得到最佳的硬度和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30CrMnSi钢的冲击韧度,用亚温淬火+中温回火工艺代替常规调质工艺。结果表明:改进工艺不降低试样的硬度,而冲击吸收功从54.5 J提高到86.7 J,达到原来的1.6倍,同时避免了第二类回火脆性,满足了高端液压油缸的工况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30CrMnSi钢进行了淬火+低温回火的超高强度热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越高,其强度越高;常规淬火温度淬火的韧性不足,亚温淬火的硬度偏低,均不能满足产品使用性能要求,低于常规淬火温度、高于亚温淬火温度的近亚温淬火复合热处理工艺可以使30CrMnSi钢的抗拉强度达到1520 MPa以上,并且具有较好的韧性,能满足产品耐高速冲击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OM),研究了淬火工艺及Nb元素对30MnB5钢的原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含Nb的30MnB5钢在淬火温度860~920 ℃,保温时间不超过60 min时,原奥氏体晶粒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淬火温度达到950 ℃时,保温时间超过30 min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保温时间增长逐渐变大;因此,淬火温度低于950 ℃时,Nb元素对30MnB5钢热处理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粒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淬火温度达到1000 ℃时,Nb元素仅在30 min以内对原奥氏体晶粒生长有轻微抑制作用,当淬火保温时间超过60 min时,Nb元素完全失去对原奥氏体晶粒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滕彬  范东辉  蒋宝  曹浩  聂鑫  黄瑞生 《电焊机》2022,52(3):59-64
30CrMnSi钢采用激光自熔焊接时产生裂纹的几率较高,且焊缝正面易出现下塌现象,无法满足生产使用要求。以5mm厚30CrMnSi为研究对象,通过接头形貌分析、射线探伤检测及力学性能检验,进行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工艺开发。结果表明,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方法且激光在前、电弧在后时可实现该型号材料的单面焊接双面成形,焊缝成形均匀美观;在Y型坡口、坡口角度60°、钝边3mm的坡口条件下,采用激光功率3000W、焊接电流90A可有效避免焊缝内部特别是搭接处产生裂纹;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1106MPa,达到母材的90%;接头过热区组织以晶粒粗大的马氏体为主,是热影响区硬度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30CrMnSi钢TIG焊冷裂纹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碳调质钢30CrMnSi在焊接时易出现焊接冷裂纹的问题,采用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方法(TIG)对两端点固的30CrMnSi钢试件进行焊接,并分别采用金相及断口分析方法观察了相应的组织及焊接冷裂纹,提出了30CrMnSi钢焊接冷裂纹形成的机制,并探讨了基于控制热裂纹来防止冷裂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熔敷金属在冷却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30CrMnSi钢薄板的CO2激光T型接头焊接工艺,采用单—变量试验方法进行T型接头激光焊接试验,并对焊接接头的静拉伸性能以及变形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激光功率、焊接速度以及离焦量对T型接头的静拉伸性能和变形影响较大.在保证接头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小变形量的前提下,较理想的焊接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3kW;离焦量6mm;焊接速度2.5 m/min;保护气流量为He气10 L/min,Ar气15 L/min.  相似文献   

14.
15.
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对30CrMnSi钢表面进行激光淬火处理,对激光淬火层的组织进行了分析,对淬火层的硬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激光淬火层组织显著细化,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硬度.  相似文献   

16.
张勇  綦秀玲 《热加工工艺》2012,41(3):131-133,136
30CrMnSi低合金高强钢以其优异的强度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的各个领域,但是高强钢的焊接结构易发生裂缝缺陷,特别是冷裂纹,因此对其进行控制研究十分迫切。本文基于电磁感应加热原理,通过在焊接热源后方同步跟踪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合理地控制焊接接头的冷却过程。应用MSC.Marc软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二次开发和扩展。先进行了常规焊接过程模拟,然后进行焊接热源后方同步跟随电磁感应加热工艺过程模拟,对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解释了随焊电磁加热控制冷裂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不同Q-P-T热处理工艺对30Cr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优化的Q-P-T热处理工艺,即:淬火温度为260℃,配分温度为400℃,配分时间为60 s。结果表明:在优化的Q-P-T热处理工艺下,30CrMo钢中的残留奥氏体最多,残留奥氏体不再以薄膜的形式而是以薄片的形式分布在马氏体之间,且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9.5%,抗拉强度约为1425 MPa,伸长率约为13.5%,强塑积约为19237 MPa·%,其综合力学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35CrMnSi钢电子束焊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5CrMnSi 钢电子束焊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钢电子束焊焊缝为典型的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HAZ为中温组织;2种厚度钢板焊接接头各区域的硬度值基本一致,且焊缝硬度高于热影响区的,热影响区的硬度高于母材的.经电子束焊后,2种厚度35CrMnSi钢板接头塑性比母材的塑性低,这与其显微组织有关;35CrMnSi钢电子束焊焊缝的冲击韧度低于母材.  相似文献   

19.
预处理对30CrMnSi激光淬火处理层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莉  姜伟 《表面技术》2009,38(4):16-17
为提高30CrMnSi表面的激光吸收率,在对其进行激光淬火处理前先进行预处理,采用了磷化和黑化2种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分析了采用不同预处理工艺所得的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实验结果表明:磷化和黑化处理都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激光吸收率,但磷化处理更容易控制具体参数;在相同的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下,经过磷化工艺预处理的处理层厚度比未经预处理的处理层提高了0.2mm.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