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也要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3.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权内涵:经济权利不仅是人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基本的权利;对中国来说,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人权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人权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贫困与反贫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体系。实施反贫困战略 ,首先应明析贫困的涵义、程度划分和成因类型。世界范围的贫困问题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反贫困的行动十分艰难。中国反贫困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依然任重道远。广西的贫困问题在全国较为典型、严重 ,在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 ,巩固成果和继续攻坚都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对其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必须正确理解二者的内在关系;坚持共同富裕与防止两极分化是辩证的统一,必须坚决防止和反对两极分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一些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先富帮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两种不同模式的产物。他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这是社会历史及思想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充满了科学的辩证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立场和唯物史观方法为支撑,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无产阶级这一群体的贫困问题,深入阐释了消除贫困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时代相比,我国现阶段在贫困成因甚至贫困群体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反贫困路径上仍为我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重要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得以创新性贯彻: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摆脱绝对贫困。在2020年之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五"时期国内学者的反贫困理论研究文献为基础,基于经济增长、个体发展、制度文化、组织、区域系统以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体系等视角,对国内贫困研究领域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研究和比较西方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从个体和社会结构出发的社会学研究为反贫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总体上看,国内现有反贫困理论研究侧重西方反贫困理论的应用研究,对理论本身的适用性重视不够,应提高国内贫困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国家反贫困战略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持续系统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先后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为详细准确地把握二者特色 ,本文分两大部分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追求 ,二、“共同富裕”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异同。其旨在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贯彻"三步走"战略并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防止、反对两极分化,正确处理贫富差距,是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形成三个时期,其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富裕的目标、走向共同富裕的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和具体措施。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最重要部分,而西部地区贫困主要体现为教育贫困。西部教育贫困表现为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应通过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发展技能,从而达到反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全面分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着重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思想,以及现阶段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条件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都明确提出要消灭贫困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两者相比较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表现为 :一是选择了“部分先富”的道路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而这两点都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上 ,脱离国情正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而且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特别是对均贫富思想和大同理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并论述了体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六大特征:民本性、效率性、公平性、有序性、层次性和正当性,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文章对由“先富”走向“共富”的时机问题,以及实现“共富”的必要条件和促进因素,都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