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浩  奇云 《临床荟萃》1998,13(5):229-231
干扰素治疗HCV的有效率约40%~50%,而持久疗效者只有20%~25%。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基因型HC V病毒对IFN治疗的反应明显不同,而相同基因型血清HCV、RNA含量几乎相等的慢性丙型肝炎(HCH)患者对IFN治疗反应表现也完全不同,有的治疗效果好,有的则差。高复发率是IFN治疗HCV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永鹏  章廉 《临床荟萃》1999,14(3):114-116
自1989年发现丙肝病毒(Hepatilis C Virus,HCV)以来,HCV在慢性肝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加强,感染HCV后约85%的感染者将转变为慢性肝炎,20%~30%最终进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细胞癌。因而,抗HCV治疗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治疗中显得尤其重要。然而,目前有效的抗HCV药物干扰素(Interfeion,IFN)疗效较差;其有效率仅约50%,其中约50%在停药后复发。许多学者近年来在努力寻找其他有效抗HCV药物,病毒唑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可选药物。本文就其抗HCV作用机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α_1干扰素(IFNα_1)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长期疗效及其与HCV病毒血症的关系,我们对42例经IFNα_1治疗的侵丙肝进行了长达2~3年的随访观察,并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CVRNA。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的42例为我院1992年3月~1993年8月收治的住院病人,按1990年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上海)修订的诊断防治方案标准,均被诊断为慢性肝炎。血清学检测排除了甲、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抗一HCV(Abb。ti二代试剂)阳性,HCVRNA(PCR)全部阳性,ALT>40IU…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应用α-2b干扰素(IFN)治疗2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以同期收治而未用IFN治疗的病例作对照观察,考核了IFN对丙肝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干扰素(IFN)和地塞米松(Dx)联合治疗32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其中原发耐药者9例,继发耐药者17例,复发者6例。治疗方案:(1)诱导(3个月):IFN a-2b4MU/m~2,皮下注射,3次/周;Dx25mg/m~2,脉冲式给药4天。(2)维持:IFN a-2b2MU/m~2,皮下注射。3次/周;Dx25mg/m~2,每3周给药4天。显效(OR)标准:血清M-蛋白降低>50%和/或轻链蛋白尿降低>90%,浆细胞瘤消失,贫血及高血钙纠正,一般状况改善,溶骨损害不增加。有效(PR)标准:除M-蛋白降低25~50%外均同OR标准。结果:32例中有6例早期死亡,4例因副作用中止治疗,  相似文献   

6.
常规体检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尹  郭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8):711-711,713
目的 研究开展普通人群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病毒抗体常规体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8 450例患者血清进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 2003年丙肝抗体阳性率为2.49%,2004年为3.14%,2005年为3.34%,2006年(1~6月)为4.26%.结论 丙肝感染情况已日趋严重,为防止疾病扩散,早发现、早治疗,针对普通人群开展丙肝病毒抗体常规体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春荣  罗端德 《新医学》2005,36(12):689-690
1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的感染流行广泛,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全世界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1.7亿,我国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3.2%,估计有4000万以上患者。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率极高,可达50%-85%,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肝)如得不到有效治疗,1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L-10、IL-12水平的影响,分析IL-10、IL-12水平变化与病毒学应答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探讨IL-10、IL-12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血清HCV-RNA阳性的Ib型慢性丙肝患者60例,依据病毒载量将其分为3组,低病毒载量组(1.0×103IU/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 α 2b(IFN α 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患者疗效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2例C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 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均与ALT活性密切正相关 (rI=0 8914 ,rE=0 794 6 ) ;IFN α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效者 (P <0 0 1) ;治疗后各阶段有效者的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 (P <0 0 0 1) ,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血清sICAM 1、sE 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 ,并可作为预测IFN α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IFN)治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276例慢性肝炎患者接受IFN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3个月的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及其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276例慢性肝炎干扰素治疗后24例出现甲状腺疾病,其中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6例甲状腺功能减低。其中丙肝患者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较乙肝多,女性慢性肝炎患者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情况比男性多。结论慢性肝炎患者应用IFN治疗后存在甲状腺功能的异常,但均不影响干扰素的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 (INDO)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分泌模式的调节作用。方法  7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干扰素 α(IFN α)和IFN α INDO治疗 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FN γ、IL 4及IFN γ/IL 4比值水平的变化。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 γ及IFN γ/IL 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IL 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IFN γ、IFN γ/IL 4的升高及IL 4的降低 ,且IFN INDO组较IFN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P <0 .0 5 ) ;IFN INDO组临床有效率明显好于IFN组 (P <0 .0 5 )。结论 吲哚美辛在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能提高IFN α抗病毒能力 ,其机制似与调节T应答模式向Th1/Tc1应答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实验诊断方法在丙型肝炎(丙肝)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了解丙型肝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HCV-RNA含量与血清ALT、前白蛋白、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并探讨HCV RNA定量与ALT、PA、TBIL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丙型肝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增强化学发光法(C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RT-PCR)进行检测,应用AU2700型自动生化仪及其生化检测试剂检测全部标本ALT、PA、TBIL指标。结果ELISA、CIA及PCR方法检测样本丙肝阳性率分别为77.2%、78.9%和84.2%;三组χ2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HCVRNA含量呈阳性的样本中,ALT异常率与HCVRNA含量间呈正相关P<0.01,而ALT数值的变化与HCV RNA含量并无相关性(P>0.05)。PA在治疗前后升高差异显著(P<0.05),可与HCVRNA、ALT联合监测丙肝治疗过程中肝功变化。结论 ELISA诊断试剂盒较CIA法检测丙肝抗体同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临床诊断中联合PCR检测HCVRNA能提高HCV感染诊断的阳性率;HCVRNA含量反映了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患者的病程变化,并且在丙肝治疗进程中能与ALT、PA联合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洪萍  任敏 《临床荟萃》2000,15(16):763-764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肝 ) ,是继乙肝之后又一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全球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 0 .4%~2 %。急性丙型肝炎约 80 %~ 85 %可演变为慢性丙肝 ,慢性丙肝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本文复习了近年来慢性丙肝治疗的某些进展。1 干扰素治疗1997年 9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和美国肝脏病学会 ,对近 10年来丙肝的治疗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 ,明确了α -干扰素是目前慢性丙肝的标准治疗 ,具体用药方法为 3MU ,每周 3次 ,连续用 12个月[1] 。常用的干扰素有干扰素α1b ,α2a ,α 2b ,α n1与CIFN (con…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大剂量α—干扰素(IFN—α)治疗2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层粘蛋白(LN)的含量变化,以期评价IFN—α对慢乙肝纤维化改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传染科确诊的住院病人,其中20例自愿应用大剂量IFN—α诱导治疗为治疗组;20例不用IFN—α,以经典保肝方案治疗者为对照组。年龄范围8~45  相似文献   

15.
血清干扰素α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 GN)与血清干扰素α(IFN -α)量的相关性,及IFN -α治疗HBV GN的必要性。方法 将5 6份受检血清分4组,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IFN -α浓度。结果 实验组Ⅰ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Ⅰ(P <0 .0 1) ,并明显低于对照组Ⅱ(P <0 .0 1) ;实验组Ⅱ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Ⅰ(P <0 .0 1) ,并低于对照组Ⅱ。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是否伴有肾脏损伤,与患者内源性IFN- α浓度有关,当机体IFN -α浓度降低时,HBV就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所以有应用外源性IFN -α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水平,观察anti-ASGPR与肝炎患者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HB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乙肝患者3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HC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丙肝患者30例,慢性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anti-ASGPR、ALT的水平。结果 (1)HBV、HCV感染组血清anti-ASGPR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ASGPR与ALT值无相关性。(2)丙肝组anti-ASGPR血清学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anti-ASGPR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干扰抗体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干扰素治疗影响。方法:选择94例慢性丙肝患者采用a2b-IFN治疗,剂量为300mU/次,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动态检测抗-HCV,HCV-RNA及a2b-IFN-IgG表达水平。结果a2b-IFN治疗后抗-HCV,HCV-RNA阴转率分别为32.98%(31/94)和38.30(36/94),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抗-HCV,HCV0-RNA阴转率分别为10.00%(4/40)和15.00%(6/40),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扰素治疗后抗-IFN-IgG阳检率为5.32%(5/94),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疗程结束后,抗-IFN-IgG阳检率分别为0(0/94),2.13%(2/94)和5.32%(5/94),干扰素治疗中抗-IFN-IgG产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2b-IFN对抗-HCV,HCV-RNA阴转具有肯定疗效,且优于常规治疗,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在治疗过程中可诱导机体产生少量抗a2b-IFN-IgG,其对IFN-a2b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国产HCV抗体分片段酶联免疫检测试剂与进口第三代抗HCV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研究来了解丙肝病毒抗体单片段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国产基因重组表达的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区(C、NS3、NS4、NS5)特异性抗原分别包被酶标板,以间接EIA法检测75例丙肝患者血清中不同区特异性抗体,并以Abbott公司第三代抗HCV试剂进行总抗体检测,同时做HCVRNA检测。结果75例血清中HCV不同区抗原片段NS3、HCVC、NS4、NS5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33%(7075)、920%(6975)、707%(5375)、640%(4875),含两个片段以上的抗体检出率为947%(7175);抗HCV总抗体的检出率为987%(7475);HCVRNA检出率为774%(5875)。结论HCV不同区抗原片段的抗体检出率有差别,NS3、HCVC检出率较高,其次为NS4、NS5。两种试剂有较好的相关性,HCV抗体单片段试剂可作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补充试剂,单独片段抗体阳性具有一定意义,动态观察NS3、NS4抗体水平可预测IFN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干扰素γ(IFN γ)及地塞米松对实验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IFN γ治疗组及地塞米松治疗组。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造模后 ,于当天开始每日给药 ,分别于 1、3、7、14、2 8d处死 ,取肺组织和血清 ,行电镜观察及HE染色 ,ELISA测定血清IL 4含量及WesternBlotting测定表面活性蛋白A(SP A )含量。结果 :IFN γ组、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 ,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血清IL 4、SP A含量显著减低 (P <0 0 1)。结论 :IFN γ、地塞米松对博莱霉素所引起的肺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IFN γ可能通过调节失衡的T细胞亚群及减轻肺组织损伤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敬彬  柯楚琴 《新医学》2012,43(2):109-111,141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HCV的基因型分型情况,为该地区丙肝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0例粤东地区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提取HCV RNA进行core片段扩增及DNA测序,并根据测序获得的core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感染途径、不同年龄段丙肝患者的基因分型情况.结果:成功扩增core片段123例(87.9%),其中HCV 1b型78例(63.4%)、HCV 2a型12例(9.8%)、HCV 3a型6例(4.9%)、HCV 3b型5例(4.1%)、HCV 6a型22例(17.9%).HCV 6a型主要流行于静脉药瘾者中,HCV 1b型则在非静脉药瘾者中流行.HCV 1b、3a/b型在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匀分布,HCV 2a型则见于31岁以上患者,HCV 6a型主要见于21~40岁患者.HCV 2a型患者感染时间明显短于6a型(P<0.05).结论:粤东地区丙肝患者HCV基因分型常见HCV 1b型与6a型,其中HCV 6a型主要见于有静脉药瘾的年轻患者,HCV基因型分布正在因为传播途径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