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氰乙基纤维素/二甲基乙酰胺液晶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Abbe折射仪,热台偏光显微镜,小角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氰乙基纤维素/二甲基乙酰胺液晶溶液的形成,形态结构和某些性质。溶液随浓度的增加,从各向同性态经过两相共存状态,转变成为单一的液晶态。该液晶是胆甾型的。溶液的双折射Δn随浓度的增加或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无外力作用时,液晶相由许多无规分布的取向微区组成。液晶溶液受切应力后形成“条纹结构”,大分子链沿切应力方向取向,并在各条纹中排列有序。  相似文献   

2.
尼龙1010对乙基氰乙基纤维素液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尼龙1010/乙基氰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体系中,尼龙1010/二氯乙酸溶液相与乙基氰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相不相容,各自形成相区。在乙基氰乙基纤维索含量一定时,增加尼龙1010的量,使液晶相转变温度提高,液晶相的织构也由于乙基氰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相的浓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在受到切应力作用后,液晶溶液形成条带织构,条带的方向与应力方向垂直。随着取向的大分子链的松驰解取向,各条带中沿着大分子链取向的方向上出现许多暗带线.把条带分剖成约0.5-1.0μm长的小块。在足够长的时间后,在切应力的方向上形成许多较宽的带。这些带由许多基本相互平行并与宽带形成一角度的小细带组成。上述现象除了与取向大分子链的松弛有关外,可能还与尼龙1010/二氯乙酸溶液相和乙基氰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相的相分离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偏光显微镜、小角光散射和消偏振光法对受切应力后取向的氰乙基纤维素/二甲基乙酰胺液晶溶液的织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在取向的液晶溶液中,分子链沿切应力方向高度取向。相邻条纹间的分子链取向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乙基醋酸纤维素/二氯乙酸胆甾型液晶溶液的液晶相和各向同性相在两相共存时,表现出明显的相分离行为。在胆甾相中,液晶相的织态结构随浓度而变化,可以形成园盘结构、油纹结构以及取向微区的无规堆集结构。在前两种结构中,分子链排列层垂直于玻片表面,螺旋结构的轴向与玻片表面平行。  相似文献   

5.
ECEC/AA液晶溶液取向态织构及其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小角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乙基氰乙基纤维素(ECEC)/丙烯酸(AA)取向液晶态织构。在切应力作用下ECEC/AA液晶溶液形成带状结构,其中大分子链沿切应力方向呈锯齿形取向,溶液浓度越高,取向液晶溶液中大分子链有序性越高,带状织构中的条带愈窄。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方式获得了保持取向液晶态中带状织构的复合物膜。  相似文献   

6.
非全取代的乙基纤维素在浓硫酸催化下与醋酸反应,生成乙基醋酸纤维素。乙基醋酸纤维素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溶致性液晶。随浓度的升高,溶液从各向同性态经两相共存,转变成完全的液晶态。在加热溶液时,可以看到两相共存状态的形成和液晶相的完全消失,降低温度,液晶相又可以再生成。在液晶相生成的过程中,存在过冷现象,液晶聚集的区域由许多微小的取向区域组成,它们的取向方向不相同。溶液的n—c曲线在各相同性、两相共存和液晶态区域内是直线,但在这些相态之间相互转变时出现转折点。溶液的双折射△n=ne—no在两相共存与液晶态相互转变时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乙基醋酸纤维素大分子链的刚性随有机酸溶剂体系的酸的强度增大而增大,使临界浓度C_1~*随溶剂酸的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甲基氰乙基纤维素在二氯乙酸(DOA)中能形成溶致性液晶。本文利用FTIR仪、阿贝折射仪以及偏光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液晶溶液相转变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折光行为,以及液晶相织构等的变化。发现相转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大的变化。液晶相由许多小的取向区域组成,各小取向区域的取向程度和方向不同,随着浓度的提高,液晶内的有序程度逐渐提高,各小取向区域的取向方向逐渐趋于一致,总的取向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8.
聚苯撑苯并二噻唑(PBT)具有典型的溶致性液晶行为,聚合后期有液晶态搅拌乳光现象。偏光显微镜观察到具有向列型织态结构,溶液粘度随浓度变化,当进入液晶区时有明显的反常突变。对高分子链和凝聚态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研究,测定了晶胞参数、C轴等同周期和高分子链的取向度,并表明取向的PBT凝聚态是由刚性棒状的分子呈园柱体形态二维有序堆砌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乙基醋酸纤维素溶于三氟乙酸、二氯乙酸、醋酸中.在浓度大于临界浓度时,形成胆甾型液晶态.溶液随浓度的增加,从各向同性态经两相共存转变成液晶态.在加热液晶溶液时,溶液转变成各向同性态.降低温度,液晶相再生成.在形成液晶过程中,存在过冷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液晶相以球状的形式存在.溶液的双折射△n在两相共存与完全液晶态间相互转变时会发生较大变化.乙基醋酸纤维素大分子链的刚性随有机酸溶剂体系的酸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使临界浓度C_1~*随溶剂酸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四种羧酰化甲壳素即乙酰化、丙酰化、丁酰化和己酰化甲壳素在二氯乙酸溶液中均呈现胆甾型溶致液晶相.临界浓度随侧基长度增加而略有增加,衍生物的临界浓度明显都比原甲壳素高许多,这些规律都可以用链刚性的变化来解释.四种羧酰化甲壳素在剪切时均能形成条带织构,而且能形成条带织构的最低浓度有明显差别,随侧基长度增加而提高,进一步表明侧基较长,液晶性减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不同温度和切变速率下的粘度,讨论了氰乙基纤维素/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的流变行为。溶液的流动曲线表明,该溶液是一种假塑性液体。在浓度较高时,存在屈服现象,屈服应力的大小与浓度和温度有关。溶液的浓度—粘度曲线表示出典型的液晶行为。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和屈服应力与浓度的关系相似。溶液的临界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单相区(各向同性相或液晶相),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观流动活化能大于零。但在两相区,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观流动活化能小于零。该实验得到的临界浓度与通过光学的方法所得的临界浓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元胞动力学方法在二维情况下对浓度、取向序参量的含时Ginzberg-Landau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液晶聚合物/柔性链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考察了浓度、取向有序过程的耦合对相分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耦合作用对相分离的时间进程以及相分离图样的空间排布都有影响.液晶聚合物的取向有序相当于增加了两组分间的不相容性而促进两相分离;两个序参量在热力学方面的耦合使液晶聚合物趋向于沿着界面方向取向,而动力学方面的耦合使液晶聚合物分子沿着其取向方向扩散,相分离图样的空间排布由这两种效应共同决定通过极化率张量的定义用数值方法模拟得到了相分离体系的小角光散射图样,结果表明,散射强度分布具有方位角依赖性,它是由浓度、取向序参量的空间变化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由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和甲基橙(MO)的混合溶液制成了含染料分子甲基橙的黑皂膜(BSF)。用电子吸收和FT-IR光谱考察了成膜的动态过程。水核厚度随溶液中甲基橙浓度增加而交薄,由普通型BSF最终交为Newton型BSF。脂链CH_2伸缩振动及甲基橙π—π~*吸收特征表明,两类BSF中CTAB的聚集态均为取向的液晶态,而MO在两类膜中亦具有相同的聚集形态和取向特征。以单轴取向模型建立了分子取向角与偏振Raman强度间的关系。由偏振Raman实验结果计算出MO在两类BSF中以相同的倾角(约80°)嵌在单分子膜壁上。  相似文献   

14.
氰乙基纤维素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以及丙酮等溶剂中可以形成溶致性液晶。随浓度增加,溶液从各向同性状态经两相共存态转变成为完全的液晶态。升高温度到T_c,液晶相消失;降低温度到T′_c,液晶相再生成。T_c总大于T′_c。而且,浓度越高,过冷温度△T=T_c—T′_c越小。在各向同性,两相共存或完全的液晶状态,溶液平均折射率和消光度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但在两相间相互转变时,即在C_1~*和C_2~*处,n-C和 A-C 曲线上出现转折点。高聚物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X_(12)愈小,临界浓度C_1~*愈小。把描述大分子链柔顺性的参数f与X_(12)联系起来,可用 1956年 Flory的理论定性地解释溶剂对高聚物溶致性液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五种羧酰化壳聚糖即乙酰化、丙酰化、丁酰化、己酰化和庚酰化壳聚糖在二氯乙酸溶液中均呈现胆甾型致液晶相。临界浓度随侧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取代度(从0.21变化到0.94)对临界浓度没有影响。在两相共存浓度区内,均呈现典型的滴状织构。从两相共存到完全液晶相的转变浓度也随侧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五种羧酰化壳聚糖即乙酰化、丙酰化、丁酰化、己酰化和庚酰化壳聚糖在二氯乙酸溶液中均呈现胆甾型溶致液晶相.临界浓度随侧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取代度( 从0-21 变化到0-94) 对临界浓度没有影响.在两相共存浓度区内,均呈现典型的滴状织构.从两相共存到完全液晶相的转变浓度也随侧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常主链液晶高分子在受到剪切作用时 ,分子微纤呈周期性锯齿状排列 ,其光学效应表现为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相互平行且与剪切方向垂直的条带织构 [1] .而厚度适中的主链液晶聚合物薄膜经过热处理 ,即使没有受到剪切取向的作用 ,介晶微区的尺寸发展到一定大小时也会形成条带织构 ,即所谓结晶诱导[2 ] 和固化诱导 [3,4 ] 的条带织构 .在所报道的条带织构中 (包括剪切和非剪切 ) ,分子链均平行于膜平面 .本文研究发现 ,热致液晶氯代聚芳醚酮的薄膜样品在其高有序液晶温区经热处理 ,可形成结晶诱导的单晶状条带织构 ,其分子链垂直于膜平面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乙基氰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的红外吸收谱带随浓度变化的情况。发现某些谱带的位移与溶液的结构有关。特别是溶液中各种氢键的形成或被破坏,对谱带的位移有很大的影响。在液晶相内,呈头—尾相连状态的溶剂分子增多。溶液在临界浓度C_2~*以上还存在一个临界值。在浓度超过该临界值后,溶液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比较恒定的状态,各基团的红外吸收谱带基本上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位移。  相似文献   

19.
氰乙基纤维素/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在高分子浓度达到一定值C_1~*时,可以形成液晶态。随浓度的增加,各向同性溶液经过一个两相共存区而转变成为完全各向异性的体系。通过观察溶液的双折射,测定溶液的折射率和消光度,确定出了溶液的临界浓度C_1~*和C_2~*。并用观察溶液双折射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溶液的相转变温度Tc,得到了该溶液的T—C相图。讨论了在该体系中液晶态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溶液的浓度从极稀到极浓的转变过程是高分子链从单链体系转变成相互穿透的多链体系的分子凝聚过程 .在极稀溶液中高分子链以无规线团状态孤立地存在于溶剂介质中 ;在良溶剂中是溶涨的无规线团 ,可以设想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时 ,有一高分子线团开始相互接触的所谓接触浓度 ;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加高分子线团之间就发生交叠而相互穿透 ,这时溶液就转变成物理交联结构的浓溶液 .分子链的互穿程度会随浓度的继续增加而增加 .如果能用一些特殊的实验方法将高分子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的凝聚状态尽量全部或部分的保留到高分子固体中 ,则所得到的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