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整个下颌骨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51例。采用NewTom 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平行,采用0.5 mm层厚、5 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下颌牙槽突的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切面。使用NNT 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切面的牙槽突倾角。结果    从右下颌磨牙区(第2层)到左下颌磨牙区(第23层),牙槽突倾角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27.6°、-28.5°、-26.2°、-21.7°、-17.7°、-12.9°、-7.4°、-2.8°、2.2°、3.7°、4.8°、5.8°、3.5°、1.8°、-2.5°、-6.9°、-12.0°、-15.7°、-20.0°、-24.9°、-27.0°和-28.2°,负值表示向舌侧倾斜。左右对称层面间和男女之间的牙槽突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 ~ 7层、第17 ~ 23层绝大多数牙槽突向舌侧倾斜(P<0.05);第8 ~ 11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增多,第14 ~ 17层偏向颊侧牙槽突逐渐减少(P<0.05);第10 ~ 15层偏向颊侧牙槽突数目多于偏向舌侧牙槽突数目,偏向舌侧牙槽突比例为7.8%(4/51) ~ 37.3%(19/51)。结论    下前牙区牙槽突倾角值最小,从前磨牙区至第二磨牙区牙槽突倾角值逐渐增大。前牙区主要向颊侧倾斜,前磨牙区主要向舌侧倾斜,磨牙区均向舌侧倾斜。了解牙槽突倾斜方向和倾角大小有助于种植体植入方向的确定,可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前预测植骨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14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用该软件测量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在术中通过5 mL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松质骨骨量,获得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实际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例患者接受了牙槽突裂植骨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78±0.70) mL,术中实际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88±0.7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BCT预测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准确率为(95.09±2.56)%。结论术前CBCT结合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评估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位置、大小及与剩余牙槽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9月前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和(或)上颌磨牙区种植手术,并且拍摄CBCT的患者116名,测量记录其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直径、剩余牙槽嵴高度,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16名患者中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75.14%(133/177);骨孔的平均直径为(0.96±0.29) 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14±3.64) mm;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92±5.68) 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0.187,P<0.05);右侧和左侧骨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05)。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CBCT在发现上牙槽后动脉骨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谷妍  朱琦  王华  赵春洋  王林 《口腔医学》2022,42(4):315-318
目的 评估不同骨性畸形患者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关系,旨在为预置矫治器的选择、治疗计划的制定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36例患者(男88例,女148例)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测量分析,评估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在不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中有无差异。结果 矢状向骨性畸形中,骨性Ⅲ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Ⅱ类患者的更大,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Ⅲ类患者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角度差异也较大,高角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均角、低角患者的更大,但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较其他两组更小,差异显著。ANB角度的大小与上颌磨牙的颊倾度呈负相关,而与下颌磨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差异增大,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磨牙有舌侧倾斜的趋势,下颌磨牙有颊侧倾斜的趋势,骨性Ⅲ类患者相反,这一定程度上代偿了骨骼畸形的横向不调。在治疗不同骨性错牙合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口腔医学》2017,(10):894-897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不同咬合支持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2016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84例成年患者,利用NNT软件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和位置分析。不同咬合支持与髁突位置间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患者关节前、后、上间隙大小分别为(2.23±0.79)mm、(1.98±1.18)mm、(3.53±0.99)mm。A类咬合支持22例,B类31例,C类31例。C类咬合支持的患者,其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位39侧,中位48侧,后位81侧。不同咬合支持的患者,其髁突的位置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牙后,咬合支持的改变,可能导致髁突位置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行锥形束CT扫描的40例成人患者,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处距牙槽嵴顶6、8、10mm三水平,各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45°、60°、70°角时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结果:3个水平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在所有颊侧骨皮质厚度测量项目中以距牙槽嵴顶6mm点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70°角时最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60°角时顴牙槽嵴颊腭向最大骨厚度均较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3个角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40例中有4例(占10%)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二磨牙牙根紧邻。左右对称指标相互比较无差异。结论: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为正畸治疗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CT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分8区对松质骨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单位体积内的松质骨体积即骨小梁体积分数、测量范围内骨小梁的平均厚度即骨小梁厚度、单位毫米长度内骨小梁数目及骨小梁间的平均空间距离即小梁分离度。结果髁突上区与中、下区的所有松质骨结构参数值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上区骨小梁体积分数最高(52.2%),骨小梁数目最多(1.33mm^-1),骨小梁厚度(393.48μm)和骨小梁分离度(361.59μm)最小;两侧髁突松质骨的结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内部的松质骨结构分布不均,但两侧的分布对称;用锥形束C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髁突松质骨结构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锥形束CT测量牙槽嵴裂患者的裂隙侧上中切牙长度,并比较其与非裂隙侧牙齿及正常对照切牙的差异。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接受Newtom 9000 CT扫描的158名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包括男性101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16.52岁;其中单侧牙槽嵴裂125例,双侧牙槽嵴裂33例。另选取同期接受扫描的非唇腭裂患者31名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15.81岁。所有患者均无累及切缘缺损,无正畸治疗史。沿上前牙长轴方向对上颌区CT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上中切牙长度有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男性双侧牙槽嵴裂患者中切牙长度小于单侧患者的裂隙侧中切牙长度(1.55mm,P〈0.01),但是女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男女性别,二者均小于单侧牙槽嵴裂患者的非裂隙侧中切牙长度(男1.15mm,P〈0.01;女1.44mm,P〈0.01);另外,单侧患者的非裂隙侧中切牙长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槽嵴裂患者裂隙侧中切牙长度较非裂隙侧牙齿及正常对照短。  相似文献   

10.
锥形束CT定位埋伏牙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影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辅助埋伏牙拔除和正畸开窗牙牵引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3颗常规曲面断层片难以确定埋伏牙空间位置的患者进行锥形束CT扫描,其中对5例复杂埋伏牙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45例埋伏牙依据CT图像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行拔牙术,8例埋伏牙采用颌骨开窗牵引术。结果螺旋CT影像对正确选择埋伏牙拔除的手术入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埋伏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以及和邻牙的关系,正确指导手术开窗牵引的入路和开窗牵引装置的固定。结论锥形束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和牙体形态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曲面断层和根尖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的患者,评估上颌窦底及上颌窦黏膜增厚与患牙的关系,同时,记录患牙及其治疗的情况,观察随访前后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变化。结果 黏膜厚度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极弱负相关(P<0.05,r=-0.154),而根尖距窦底的距离与黏膜厚度无直接相关性(P>0.05)。在治疗组中,窦底破坏组的黏膜厚度变化较窦底连续组大,黏膜厚度变化与根尖距窦底的距离呈弱负相关(P<0.01,r=-0.382),黏膜厚度变化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中等程度负相关(P<0.001,r=-0.524)。结论 上颌窦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根尖周炎症边缘距窦底的远近而与单纯的根尖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从治疗效果来讲,炎症病变离上颌窦越近,上颌窦底越易被破坏,上颌窦炎受牙源性因素影响越大,口腔治疗的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备上颌后部锥形束CT扫描数据的患者资料,应用CT配套软件观察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并测量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距离。结果:共收集40例,男2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5.5岁(19~55岁)。12例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在同一水平;16例牙根根尖水平高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为(3.62±0.52)mm;12例牙根根尖水平低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3.16±0.42)mm。在距离上颌窦底最近的牙根方面,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为多见(20/40)。结论:锥形束CT在判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密切,其中,与第一磨牙腭根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应预防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锥形束CT影像库存中2 130颗上颌第三磨牙影像资料,依据其不同阻生位置分为3组。分析比较各组第三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低、中、高位阻生的上颌第三磨牙中,牙根根尖水平高于上颌窦底的出现概率分别为4.5%、10.3%及14.6%。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对双侧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CBCT图像,应用Mimics 15.0软件测量双侧髁突体积、面积、线距及骨密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牙侧的髁突体积、髁顶体积及其骨密度明显小于非缺牙侧(P<0.05);髁突横截平面的面积及其骨密度大于非缺牙侧(P<0.05)。结论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后,双侧髁突均发生适应性改建,缺牙侧髁突小于非缺牙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锥形束CT影像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在冠状位上上颌后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关系.方法 对162例成年患者锥形束CT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冠状位上将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进行分型统计.结果 上颌前磨牙主要是0类关系,上颌磨牙有20%左右根尖突入上颌窦底,磨牙的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各不相同.结论 上颌后牙根尖突入上颌窦底的比例不同,以第一磨牙的腭根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根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裂隙侧与非裂隙侧上颌尖牙的长度,包括尖牙的全长、冠长、根长及冠根比,比较两侧的差异,并同时对裂隙附近的其他牙齿异常进行统计.方法 对2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CBC扫描,经配套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处理后形成清晰的头颅三维重建图像,沿上颌两侧尖牙长轴获得牙齿的断...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接诊,患者,男性、35岁。主诉30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左下颌肿物,近半年进行性肿大明显来院就诊。查体:面部两侧对称,左下颌下部肿物,约2.5×2cm大小,质硬,皮温不高,界限清楚,无黏连,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例需上颌窦内提升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骨高度为6.5 mm,上颌窦内未见囊肿等病变,3例存在冠状位骨间隔,提升后种植体尖端骨质情况可清晰显示,其中1例患者内提升后上颌窦底穿孔。结论 CBCT在种植术前评估及术后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颌窦内部结构及术后种植体根尖区骨质情况,对于上颌窦穿孔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