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引起急性中毒的病因及其诊治经验.方法 对2例因回收加工废旧塑料引起的以低血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现场调查、毒物检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废旧塑料加工可致急性TMT中毒;以低钾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有效纠正缺钾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一起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1起由PVC塑料加工过程导致的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事故,以提出预防措施。方法调查中毒者临床表观及其生产岗位、工艺,检测生产原料TMT含量,分析中毒原因。结果该职业中毒事故系TMT中毒引起,其中职业性TMT中毒2人,职业性TMT接触反应2人。结论应改善PVC塑料加工过程中可致有机锡稳定剂挥发的诸工序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设施,加强上述工序员工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分析4例以低血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资料,经对症治疗1例死亡,3例治愈.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毒物检测和现场调查确诊为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提示废旧塑料加工可致急性TMT中毒,以低钾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低钾血症是TMT中毒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认1起使用有机锡塑料稳定剂引起的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事故.方法 对工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采集原料安定剂、中间产物塑料颗粒、回收的废料各1份,混合车间和制粒车间空气各3份,接触工人尿液34份,用气质联用法测定TMT水平;并采集接触工人血样测定血清钾、钠、氯水平.结果 原料、塑料颗粒、回收的废料、车间空气、接触工人尿液均检出TMT,其中塑料粒中TMT质量浓度为24.9 mg/kg,制粒车间空气中TMT质量浓度最高达0.57 mg/m3,34名工人尿液中均测出TMT,范围为0.025~0.550 mg/L.3名工人出现低钾血症,中毒1人、接触反应4人.结论 这是1起有机锡塑料稳定剂引起的TMT职业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球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事故的基本情况。方法收集Public Medline,Science Direct和中国期刊网等2008年前发表的与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有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74—2008年全球共发生TMT中毒事故67起(中毒1 849例,死亡23例),其中98%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中国;自1998年后,中国每年都会发生TMT中毒事故,主要分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及其毗邻的省份;TMT中毒全年都可发生,但以5~8月份为多发;中毒原因主要是职业接触有机锡稳定剂如有机锡稳定剂生产、塑料加工成型和回收塑料加工等,食用TMT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也可引起中毒;TMT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在各年龄段、各性别引起中毒;TMT中毒的潜伏期为2 h~3个月,多为3~6 d;TMT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低钾血症和小脑-边缘系统症状两大方面,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心动过缓、心肌损伤、肝损伤、肾损伤,脑CT检查可见脱髓鞘改变,可伴脑电图异常;中毒程度与尿锡水平无相关性;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早期足量持续补钾、积极防治脑水肿是主要的治疗措施。结论我国TMT中毒事...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2例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避免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误诊的主要方法。方法对2例职业性急性TMT中毒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例病例以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精神症状及低钾血症为特征性表现。首诊医师缺乏TMT中毒知识是误诊主要原因。结论有机锡塑料稳定剂作业工人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低钾血症应警惕急性TMT中毒。  相似文献   

7.
一起亚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2月 2 6日~ 3月 1日 ,某市一外资电器厂 6名女员工 ,先后出现头晕、烦躁、四肢乏力、手足发抖、晕倒等症状 ,被当地区医院以癔病收住院治疗 ,由于有 2名患者病情加重 ,出现昏迷 ,医院因怀疑职业中毒而上报。我们接到报告 ,对该厂进行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后 ,结合同一车间员工体检结果 ,判断是 1起由三甲基氯化锡 (TMT -Cl)引起的职业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现场调查1 1 一般情况 该外资电器厂是生产医院仪器专用电线的装配厂 ,于 2 0 0 0年 9月在某市工业区建成投产 ,当时共有员工 5 0 0人 ,生产工人 3 0 0余人 ,生产…  相似文献   

8.
10起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及56例患者的血钾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目的探讨低血钾症作为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 TMT)中毒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检查指标的价值.方法对10起TMT中毒事故调查资料与56例中毒者的血清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低血钾症是三甲基氯化锡接触者和中毒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85.7%(48 /56)的中毒人员有低血钾症表现,54.5%(120/220)的TMT接触者血钾降低.多数中毒者的低血钾症可持续1周以上.结论血钾可以作为有机锡塑料稳定剂从业人员TMT 中毒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基硫醇锡PVC塑料稳定剂毒性及三甲基氯化锡(TMT)职业中毒原因.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6种甲基硫醇锡中TMT含量进行分析;对8家使用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企业采用问卷法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6种甲基硫醇锡稳定剂中TMT含量除1种<0.48 mg/kg外,其余5种为60.9~920 mg/kg,发生TMT中毒的3家企业使用的甲基硫醇锡其TMT占总锡≥0.2%,此时甲基硫醇锡成晶的毒性比不含TMT的成品毒性高254 mg/kg.使用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企业的人员对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的防护知识了解较少,防毒防尘设施较差.结论 尽快制定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中TMT限量标准(TMT占总锡<0.20%)及使用量标准(<1.2%),加强PVC加工企业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0.
毛洁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471-1471
近年来,甲基锡化合物替代铅盐类稳定剂在塑料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工艺控制技术难度较高,甲基锡稳定剂在合成过程中,往往含有多种杂质。三甲基氯化锡是甲基锡稳定剂的主要杂质之一,也是引起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毒性高,常温下可挥发,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靶器官是边缘系统和小脑,并可引起低血钾。此外,肝功能也可出现一定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锡中毒往往具有1—5d的潜伏期,早期可仅为轻度类神经症状或兴奋表现,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精神病。2008年11月20日我们受理了4例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患者的职业病诊断申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川省阆中市西山中心校甲型肝炎(甲肝)暴发因素和控制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山中心校甲肝暴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甲肝暴发,发病77例,罹患率12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1~16岁(占77.92%),患者中有55例(71.43%)为住校学生,住校生罹患率是走读生的3.64倍.结论报告迟缓,疫情蔓延历时54 d,而学生普遍未进行甲肝疫苗接种,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本次暴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本次霍乱发病原因,为今后霍乱疫情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所有聚餐人员及接触者,按《霍乱防治手册》确定病例。结果调查高危人群788人,发现病例1例,带菌者3例,病原学确认均为O139血清型。结论本次霍乱疫情由聚餐引起,发病原因可能为食用的甲鱼、蟹或虾污染霍乱弧菌所致,提示应加强餐饮业监督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公众霍乱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Access 2000构建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通过需求分析确定数据库结构,并设计出主界面和查询界面。采用拆分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库的"服务器/客户端"管理结构,设置用户权限和密码保护提高数据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As schools of the health sciences come under increasing financial pressures and providers must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mutually supportive arrangements may become more common and more important to both parties. Underlying such arrangements is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schools of the health sciences may gain sources of support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cess to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that the providers may gain in operational capacity and access to specialized expertise. We have developed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a multispecialty group medical practice. Although in some respects an improbable combination, the relationship has yielded benefits and may be of interest to othe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